APP下载

浅析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文化发展

2012-04-29王琼

经济师 2012年9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

王琼

摘 要:任何纹样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的先祖在创造绚烂纹样的时候,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即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表达着他们的主观意向。分析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彩陶纹样,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彩陶纹饰所表达的真正内涵所在。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 彩陶纹样 甘肃彩陶 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42-02

甘肃处于我国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内陆区三大地理区的交汇带。是北方农牧过渡带的一部分,中国西部史前文化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无论从哪个角度认识,甘肃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它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从汪洋大海逐渐演变成山地型高原,屹立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复杂而神秘,有黄土高原、冰川雪山、草原绿洲、戈壁沙漠,正由于这样,甘肃在中国考古学和考古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甘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别是作为仰韶文化分支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早已因其彩陶的高度艺术成就而著名。

甘肃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至巅峰阶段: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器型、纹饰的完美结合,各类纹饰母题的异彩纷呈,制作的精湛工艺,谱写了中国彩陶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从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存在时间长大约5000年,数量多,分布区域广,纹饰繁多、多样、精美、艺术成就高、学术价值高,堪称全国之冠。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历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的地区都有不少遗存。

甘肃中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连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闪发出这两大体系的文化碰撞的火花。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甘肃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的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先民们在视觉上总是不断地受到自然现象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创造陶器时的表现内容与灵感。马家窑人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的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于是就通过彩陶的制作将呈现于意识中的世界固定于器物中,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出符合,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所以,无论考古学者还是美术史研究者均对纹饰的变化极为关注,彩陶纹饰和图案是我们研究马家窑文化的重点。

一、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纹样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生产力越低的阶段越显著。而优越的环境显然有利于远古人类的发展。首先暖湿的气候条件是马家窑文化一枝独秀的重要前提。马家窑人生活的陇西黄土高原地区,远比今天的气候环境优越得多,其彩陶艺术绵延数百年,显然与这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是分不开的。

其次,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也有密切的关系。斯大林曾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所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而且无疑是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马家窑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地处今天陇西盆地,据史料记载,在大约距今1万年时,这里河谷、盆地、黄河、湖泊、沼泽连成一片,黄河十分壮阔,两岸草木繁茂,黄河支流如湟水河、大通河、庄浪河、苑川河流域一带也是水草丰美。或河流山川、或黄土丘陵、或森林密布、或灌木丛生,没有大河山川,没有高山峻岭,目能所及不过数里路程。在这种地区长期生活,多会形成谨慎小心、细腻多思、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群体心理,集中反映在陶器的绘彩上,呈现纹饰多样、绚丽多彩的姿态。

1.水波纹。水波纹是马家窑陶器上十分常见的纹饰。这是因为水是原始自然崇拜中的主要对象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感情自古以来就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给人类赐福,水对原始人身心的陶冶,让原始人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久旱不雨、山洪爆发又施祸于人类。由于水对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这体现在纹饰上就是对水各式各样的摹仿刻画。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反映。真实再现了人们傍水而居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从中一方面寄托了“马家窑人”对美好自然的无限热爱,表现了人们对黄河的崇尚,对生生不息地生命的礼赞。另一方面表现了原始初民对水的崇拜。

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遗址44号墓的垂弧纹瓮,就是以似水波的弧线纹的典型。此器物出土地点正处于汹涌澎湃的黄河上游地区,黄河湍急、奔腾的水流,打动了匠师的心灵。彩陶上漩涡状的纹样装饰,正是匠师们运用彩绘的手段,对周围现实在陶器上予以艺术的再现。

2.山水画的雏形。出土于甘肃省永登县河桥镇的彩陶在腹部周围绘有五个黑色的太阳,太阳下方为单线画成的十座小山。此壶从侧面看近似一副写实的山水画,地平线山的上面冉冉升起了太阳,五个太阳四个是空心的,一个是实心的,太阳周围绘有旋转放射的短线光芒,为了陶器的装饰美,原始人又在太阳光芒外围画了两层圆圈。把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和对大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融为一体,也体现了原始先民制陶来源于生活,可看作为中国最早山水画的雏形。

3.雷鼓纹。马家窑陶器上的雷鼓纹可以看做是雷电状貌的一种表现。是当时的人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器表上加以临摹和表现的结果。

4.锯齿纹。在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中,作为几何形纹的典型,锯齿纹亦有它的形象来源所在: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已经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也正是盛行火耕的时期。而且,甘、青地区多山,古代林木繁茂,焚烧林木,开辟耕地的火耕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农业文化产物的彩陶艺术中火焰形象征的锯齿纹表现也就很有可能。

5.漩涡纹和万字纹。马家窑类型的漩涡纹和马厂时期的万字纹,它们的旋转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都是顺时针内旋,这与太空星云的旋涡方向一致,也和后代的太极有一定的关系,给人一种生生不息、转动不已的感觉,包含了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对立统一的生命意识。“原始人未必明确阴阳相合的宇宙观,但他们的审美上所体现的平衡、动感与生命力,像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它的出现,反映出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氏族对生命的把握和对生活的追求。”

6.圆圈纹。有人认为圆圈纹是“由半山类型的旋纹演化而来”,是对河流漩涡的形象描绘;有人认为它“象征着震响于天空的霹雳雷霆”。通过对甘青彩陶文化的内涵、圆圈纹自身的特点以及与相关纹饰之关系的剖析,我们认为,圆圈纹是对太阳形状的模拟,是太阳崇拜的物化形式,是甘青先民长期以来对太阳神顶礼膜拜的产物。

二、与植物相关的纹样

植物是新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在陶器上刻画植物图案,是当时的人们热爱自己劳动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种反映。

当时黄金上游流域的农业和采集业很发达,先民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题材,对植物进行模仿。植物纹样的表现通常夸张大胆,手法简介,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合在一起构成纹样。

1958年甘肃兰州的马家窑类型陶豆以及1974年青海和出土的马厂型陶罐,前者的底边,后者的口沿,都制成了荷叶边形,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的意义,体现了原始人对美得追求,如荷叶举于水面。1991年甘肃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的叶形纹铃,器型呈单节长柄葫芦型。1958年青海化阴出土了葫芦形网纹彩陶罐,也是以葫芦作为一种纹饰。

三、与动物相关的纹样

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大量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骨骼看来,当时畜牧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马家窑人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仔细入微地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创造出了写实和生动的艺术作品。

1.蛙纹。在动物纹样中最典型的当属蛙纹。这水生动物是源自当时环境中习见的水生动物对灵感的激发。

特殊的地貌形成特殊的群体心理,黄河上游地区自然条件的反复无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带来许多困惑,各种天灾、人祸、疾病以及野兽等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命,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干旱、雷雨、洪水的恐惧,都反映在了彩陶纹饰的许多自然崇拜上。此时的人们看到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水中出没,又能在陆地上生存,转而对蛙崇拜,把它当做控制水的神。

彩陶出现使人类社会由渔猎转入农耕社会,当时黄河上游流域农业兴盛,雨对人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马家窑人生活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春冬少雨,夏秋多雨,要么干旱少雨,要么暴雨倾盆。而蛙的生理变化与雨水、季节变换有着极强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被联想为与降雨有关。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经常可以看到蛙纹,那时所画的蛙大眼圆瞪,腹部圆浑,由三条黑色竖线一分为二并绘有整齐的网纹,生动真实的形象充满了人们对蛙的敬仰之情。根据器物颜色可以判断不是长期使用的实用器,可能是人们用来祈雨的工具。随着蛙纹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它用来祈雨的象征意味也越来越明显。这从马厂彩陶上大量绘制的“蛙纹”图案上也可以得到验证。这些“蛙纹”已经不是马家窑类型时期的具象蛙纹,而是抽象化了的“蛙纹”,在类似蛙的巨大腿部上,不仅长着指爪,而且在腿关节处也长着指爪,充分显示了它驾驭水的强大的能力。彩陶上这种抽象“蛙神”的出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洪水为害的程度和战胜水害的巨大社会呼声。我们观察大量马厂彩陶时,常看到有许多陶器上,一边画着蛙神,一边画着圆球形的田园,这是在表达蛙神对田园的保护,也表达了人们对田园生态环境的重视。

2.龙雏形。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龙雏形。出土于马厂时期的一件珍贵彩陶,在上半部绕陶一周画着长了很多强有力的指爪的动物,大有驾驭乾坤,控制万物之态,据推断,这就是史前的龙雏形。我们认为中国的龙是在蛙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熟起来的。

3.鸟纹。1973年甘肃秦安出土的羽状纹彩陶罐、1976年甘肃兰州出土了内外彩羽状旋转彩陶罐等都显示出了以点为中心,向四周旋转的鸟纹装饰。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鸟纹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到马家窑期即已开始旋涡纹化。”马家窑彩陶鸟纹装饰,从具体形象的鸟形,演化为抽象的几何点线,从写实到写意再到象征,包括了一个从发生、发展到逐渐消亡的过程。其发展序列,具有一望而知的逻辑关系,是由动物形象逐渐演化到几何纹样的典型。

4.鸟鱼纹。彩陶中另一颇具特色的纹饰就是鸟鱼纹。对此,有人认为是以动物的特性,即鱼沉浮于水中,鸟出没于天地,含有沟通天地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巫术心理——在母系氏族社会,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作为以鱼多子的生物性能而成为生殖神的鱼图腾,也是雌性的标志,表达了人们的女性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鱼的寓意也跟着改变了,鱼通常作为雄性的象征。可以说,从新石器彩陶上——早期的鱼纹、后来的鸟鱼纹,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生殖现象的认识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宗教信仰。鸟鱼纹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史前人类对父亲生殖作用的认同,是人类社会进父系制的萌芽。

由于当时人类对各种事物都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但这些符号又不一定代表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自然崇拜的观念,因而马家窑装饰纹样的含义既发达而又复杂,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难以一一剖析。马家窑彩陶中的一些主要纹饰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只有连贯地研究这些纹饰的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发展到晚期时已经多变的纹饰的含意。

参考文献:

1.严文明.马家窑文化[J].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A].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张多勇.论自然环境对马家窑文化的影响[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4.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倪志云.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的观念主体[J].美术研究

8.郎树德.别开生面的马家窑彩陶[N].兰州日报,2005.08.13 B04

9.李纪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0.朱志荣,徐云敏.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1.李晓阳.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丝绸之路,2009(12)

12.叶玉梅.甘青彩陶纹饰及其精神内质透视.青海社会科学,2007(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恋故事的比较研究
自然游戏环境在幼儿园中的价值和创设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长阳土家族文学生态研究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雪漠小说中的“荒原”意象
环境与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