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研究述评
2012-04-29刘锋
刘锋
[摘要]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思想是其理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文章对国内外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特点、基本原则、动力与源泉、独特品格、具体成果、历史轨迹、具体方法与路径、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期推进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34-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20世纪国内外的风云人物。那么,他的人生履历,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理论就自然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关于邓小平及其理论,无论在研究范围、研究深度、研究成果、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国内外学界从事注解性、论证性、宣传性的研究较多,总是低水平的不断重复。而且,关于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规律、经验教训等,除了有少量论文,至今还没有专门的书籍问世。
一、国内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截止2012年5月,从读秀网搜索到的书名含“邓小平”的著作有3550本,书名含“理论创新”的著作有219本,而书名中同时含“邓小平(理论)”与“理论创新”的著作仅有12本。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索到的关键词中含“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有12847篇,篇名中含“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有4285篇,而篇名中含“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仅有41篇。題名中含“理论创新”的学位论文有69篇。从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到重要学术性的报纸上、所发表的会议论文中的关键词中含“理论创新”的文章共3644篇,而直接论述到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文章仅有两篇。
(一)国内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具体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1.关于创新、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界定
“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李金华指出:“创新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在以科技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实施的有益于社会进步、无限发展的创造性活动。”[2]而蔡毅则认为:“创新就是一种创造。创新是对旧事物、旧观念、旧认识、旧理论的突破与革命,它是理性的否定、创造性的破坏和历史性的超越。”[3]我认为创新即坚持基础上的发展,批判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
关于理论创新,田丰、刘景泉指出:“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4]王雪梅认为,“理论创新就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对人类历史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5]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杨海英认为,“只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科学地回答了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并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6]贾建芳指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理论突破和创造,是理论内涵(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新意。”[7]陈先达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种表现:“原创性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在应用中的发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自己专业范围内提出有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的新见解,不同程度地对推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贡献。”[8]我认为理论创新就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要求对原来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完善发展。
2.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国内的学者着重从国内外的历史大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的角度来论证邓小平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其中,黄勇、曹辉、周亚越指出邓小平理论创新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的。即“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创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抉择”。[9]我认为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3.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
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胡尊让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指出,邓小平个人的主观因素在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主观因素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宽阔的胸怀和世界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以及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等。”[10]而范志轩等学者认为,独特的创新思维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主观因素。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观因素包括“信念和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远大理想;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热忱:豁达的自信和饱满的热情。”[11]涂大杭认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邓小平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之一。他指出了邓小平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群众路线与人民利益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照辩证法办事的思维方式;‘三个有利于的思维方式;‘三个面向的思维方式。”[12]程美东、沈湘平著的《邓小平的思维世界》从思微知著的洞察力、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立体性的思维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对邓小平独特的思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李长福著的《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研究》一书认为,深邃的哲学思维也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因素。其中,解放思想是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袁金辉认为,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邓小平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主观因素之一。他指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三落三起的非凡经历中,体现在他立足国际政治舞台叱咤风云的风采中,也体现在他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情趣中。”[13]同时,详细指出了邓小平的人格具体表现在矢志不渝、不懈追求的革命人格,忠诚的爱国主义、无私的党性原则的政治人格,胸襟博大、光明磊落的道德人格,文如其人、风范长存的文化人格,高风亮节的领袖人格等。我认为邓小平那强烈的问题意识、深邃的哲学思维、独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使得他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4.关于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思想及其创新观
关于邓小平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庞元正、董振华着重从“理论创新思想、科技创新思想、制度创新思想”[14]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黄勇,曹辉,周亚越认为邓小平理论创新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科学方法论的方法;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15]李飞燕对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思想进行了界定。他指出:“理论创新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的支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理论创新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需要民主和法制环境。”[16]关于邓小平的创新观,姜大仁指出:“邓小平创新观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创新的世界观基础、创新的基本课题、创新的方法途径、创新成果的检验标准等。”具体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新观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邓小平创新观的伟大政治品格”;“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是邓小平创新观的基本准则”……“‘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创新观在新时期进行理论创新的首要的基本的历史课题”;“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创新观的创新方法和途径”;“从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是邓小平创新观的价值检验体系。”[17]我认为邓小平理论创新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总结现实与历史经验教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过程。他的创新观应包含创新的源泉、动力、内容、方法、要求、原则、前提等丰富内容。
5.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特点与创新思想的特征
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特点,黄勇、曹辉、周亚越认为主要表现在:“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结合;务虚和务实相结合;原创性与再创造相结合;开放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社会激励与社会整合相结合”。[18]关于邓小平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田宪臣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根本特征”。[19]“思想敏锐、高瞻远瞩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时代特征”。[20]“坚忍不拔、刚毅顽强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意志特征”。[21]“无私无畏、敢闯敢冒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胆略特征”。[22]“全面系统、顾全大局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理论特征”。[23]“尊重实践、崇尚务实是邓小平创新思想的实践特征”。[24]我认为田宪臣的观点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了邓小平创新思想的特征,为考察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特点提供了启发。
6.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田宪臣认为,包括四个方面:“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借鉴与创新的统一”、“综合与创新的统一”。[25]邹红美,曹均学对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他们认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与理念,就要深刻领会并把握他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保障;实践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人民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现实性原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26]我认为邓小平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典范和新的视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根本原则。
7.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曹均学、黄元全分析了邓小平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其中,“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外在源泉。”[27]赖亦明、王家龙分析了邓小平進行理论创新的源泉。主要包括:“对时代精神和本国国情的透彻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准确把握;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对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注;对时代精神和中国国情的透彻了解。”[28]我认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对客观因素的分析都非常到位,而对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领袖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这一人格动力的研究相对不足。
8.关于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及其理论创新的独特品格
李君如认为,“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精神是政治勇气与理论勇气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29]师连枝对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品格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永恒的理论创新倾向、平等的理论创新理念、无我的理论创新情操是邓小平理论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30]学术界对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及其理论创新的独特品格的研究相对薄弱,成果不多。我认为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开拓进取是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品质的集中反映。
9.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
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王征国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他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进行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口号和理论主题以后,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的进程中,这个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以南方谈话为标志,走向成熟,形成体系。”[31]王征国还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角度梳理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轨迹。我认为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全面整顿与初步酝酿阶段(1975-1978)、崭新起步与形成主题阶段(1978-1982)、全面改革与形成轮廓阶段(1982-1987)、深化改革与形成体系阶段(1987-1992年)、退居幕后与晚年思考阶段(1992-1997)。
10.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
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理论成果,国内的学界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的。一是从总体上看邓小平及其理论成果的创新点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理论贡献。其中,西南政法大学钟枢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一书中,从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法制思想、科技和教育思想、军事和国防思想、外交及国际战略思想、文化思想等八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内容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林建松等人指出,邓小平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实际的“新话”,主要有:“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第一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第一次提出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党的理论;第一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理论。”[32]二是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具体学科来考察邓小平及其理论成果的创新点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理论贡献。比如:陈志良,杨耕著的《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赵耀,秦刚著的《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等。三是着重研究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某一具体成果。刘炳瑛主编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郑德荣主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我认为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理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理论等八个方面。
11.关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具体表现
荣开明就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纵断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去作比较分析。他指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①理论重心的转移(由政治革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重心)。②体制目标的转换(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理论观念的整体推进和更新。④理论体系的新构想。”[33]二是从理论创新发展的横断面,如理论创新的内容、结构等方面去作比较分析。他指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①理论创新。②体制创新。③政策创新。④方法论创新。”[34]关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重要表现,我认为荣开明的观点在学术界最具代表性。他不仅从历史发展的視野来分析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具体表现,而且又从理论创新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这是很准确、全面的。
12.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
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曹均学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全局与重点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35]林建公在《邓小平的思维世界》的序言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36]邓小平的思想方法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的内在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袁贵仁、宫敬才具体论述了邓小平的思想方法论的具体内容:“他尊重实际,解放思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他尊重实践,崇尚实干,不断地从中国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总结新经”;“他尊重群众,关心群众……他尊重辩证法,提出并坚持按辩证法办事,善于从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决定性环节,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问题。”[37]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路径,我认为应从邓小平从解放思想入手,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总结历史经验,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13.关于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当代价值
关于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曹均学认为,“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永葆生命力的源泉。因此,结合当今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挑战,深刻领悟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方法,继承和发扬其创新思维,对于提高我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38]我认为要把握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的当代价值,要从其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等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二)对国内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的评析
纵观国内学界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深度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是我们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笔财富。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研究内容上看,学界对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特点(征)、基本原则、动力与源泉,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及其理论创新的独特品格,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具体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重要表现,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现实意义等,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可见,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但学者们热衷于研究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具体理论成果,而对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规律、经验教训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研究内容呈现出严重失衡现象。
从研究深度上讲,对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具体理论成果的论述较为深入,而关于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的研究比较薄弱,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有待进一步推进与加强。个别学者探讨邓小平在当代中国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相关研究时,似乎将邓小平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可能性、路径、方法、经验、规律等混为一谈。这是我们值得厘清和深入研究的地方。
从研究方法上讲,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仅仅重视理论上的逻辑演绎、文本中的抽象概括,而忽视了从历史发展的视野,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科学的归纳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在吸收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科学统一。进而从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中科学归纳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独特方法。
二、国外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截止2012年7月,从读秀网搜索到的书名含“邓小平”的著作有61本,书名含“理论创新”的著作有5本,而书名中同时含“邓小平(理论)”与“理论创新”的著作至今没有。主要有:德国学者乌利·弗兰茨著的《邓小平传》、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C·泰韦斯著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俄国学者埃·皮活瓦洛娃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5)等。国外学者关于邓小平及其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日本学者天儿慧的《邓小平的发展战略》、俄国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的《邓小平的著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美国学者戴卫·巴克曼的《陈云和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比较》等。
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最早提及邓小平的著作是美国军人埃文斯·卡尔逊于1940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的双星》”。[39]国外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研究机构有哈佛大学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英国中国汉学学会、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亚洲政治经济研究协会等。它们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形势的转变而侧重点不同。从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讲,它们主要从世界发展、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抛弃意识形态的障碍,以比较的研究方法为主,兼用现代化理论研究法、实地考察研究法、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法、马克思主义概念研究法等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它们着重对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家世状况,邓小平的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成果、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等若干重要思想进行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国外学者侧重于邓小平人格风范与历史地位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邓小平是一个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最成功的改革家,是“中国现代化之父”[40]、“世界和平的维护者”[41]、“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42]等。
第二,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及其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属性与特征,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外开放思想、外交思想、军事思想、“一国两制”思想、改革观等基本理论成果进行详细与独到的研究。
第三,国外学者热衷于探讨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对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来源、价值取向、历史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见解。但有个别国外学者运用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中国改革实际的模糊,受研究条件的限制,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研究仅局限于实事的描述,缺乏理论上科学的深入思考和辩证评价。
第四,国外大多数学者对邓小平及其理论成果的评价都很高,比较重视邓小平理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对邓小平的人生履历和他的独特经历对其理论成果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兴趣很浓。
纵观国外学者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没有对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思想进行具体研究,更没有对邓小平是怎样推进理论创新的这一重要课题加以关注和深刻研究,这将是国外学者应该努力破解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对国内外关于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是:研究已经起步,趋向深入;尚不成熟,任重而道远。目前,对邓小平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规律、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但是,这一课题对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意义重大。鉴于此,学界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中)[M].人民出版社,1980:517.
[2]李金华.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J].河南社会科学,2003,(3).
[3]蔡毅.理论创新的内涵、功用及其原则[J].学术界(双月刊),2002,(95).
[4]田丰、刘景泉.关于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术研究,2002,(3).
[5]王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
[6]杨海英.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7]贾建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内涵和方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8).
[8]陈先达.论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9]黄勇、曹辉、周亚越.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5-38.
[10]胡尊让.试析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观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1]范志轩等.邓小平创新思维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0-73.
[12]涂大杭.邓小平思维方式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押28-29.
[13]袁金辉.邓小平的人格[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
[14]庞元正、董振华.邓小平创新思想研究[J].新视野,2002,(4).
[15][18]黄勇、曹辉、周亚越.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59,359-367.
[16]李飞燕.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研究[J].理论月刊,2004,(11).
[17]姜大仁.论邓小平的创新观[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6).
[19][20][21][22][23][24][25]田宪臣.邓小平创新思想研究[M].九州出版社,2006:117,122,126,129,134,141,203-210.
[26]邹红美、曹均学.邓小平理论创新的主要原则[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27]曹均学、黄元全.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及其源泉[J].重庆社会科学,2010,(9).
[28]赖亦明、王家龙.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主要源泉[J].求实,2003,(8).
[29]李君如.向邓小平学习理论创新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2,(2).
[30]师连枝.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品格及其历史地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1]王征国.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6-51.
[32]林建松、林庭芳、金钊.读懂邓小平[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00-201.
[33][34]榮开明.邓小平理论创新的纵横考察[J].中州学刊,2001,(6).
[35]曹均学.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方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36]程美东、沈湘平.邓小平的思维世界[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0-15.
[37]袁贵仁、宫敬才.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2-3.
[38]曹均学.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方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1).
[39]成龙.海外邓小平研究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40][41][42]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95,99.
责任编辑魏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