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民族文化的德育渗透
2012-04-29高燕芬
高燕芬
民族文化的德育渗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民族文化的主要障碍有:其一,学科特点决定本学科是一门研究实践操作的学科,与民族文化相去甚远;其二,从计算机的起源以及软硬件来看,它是一门被外国文化包围的学科。经过细心观察、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我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渗透民族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以课本知识潜移默化
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不再完全依赖书本,但阅读、学习书本知识仍是许多学生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因此书本起着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必修)》为例,在谈到“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时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有趣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由此学生们了解了古老的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化,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舞蹈、绘画,谚语等。
学习过程的第一层面,是通过对东巴文输入软件的实践,体会象形文字在语义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并通过猜测写在旅游纪念品上的东巴文的含义,使其对中国古老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第二层面,追溯中文输入法的发展历史,从刚开始计算机发明时只有英文输入法,到可以使用美国人发明的微软拼音,到北京大学的朱守涛先生发明的智能ABC输入法,中国人终于可以使用自己的中文输入法,再到五笔字型等一系列中文输入法的开发研究,使学生了解为了使中国人能用上方便快捷的中文输入法,几代信息技术专家为之付出的辛苦努力。第三层面,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几代IT工作者为了中文输入法要付出如此艰苦的努力,试想如果我们一直用外国的中文输入法,那么每年将有大量的金钱支付给提供输入法的国家,这是一项很大的开支。为了节约财富,为了民族IT业的振兴,才有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而未来的信息技术事业,更需要靠同学们去继承、革新,开创,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一节内容对渗透民族文化教育非常经典,是体现课改精神的亮点,它更多地关注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新教材中注入的新鲜血液,感到本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德育理念。
● 以课堂设计示范、引导
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设计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课堂中举例时的示范效应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演示法是一个常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演示时如果能有针对性地举例,对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Flash动画时,我故意举例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吉祥物动漫形象——兰兰和灵灵。有学生笑道:“老师你太落伍了,难道你没听说过宫崎骏?”我没有急于辩解,而让他们自己上网去了解2010年在常州举行的第十七届江苏省运动会吉祥物的含义。常州素有“龙城”、“兰陵”之称,吉祥物利用拟人的手法,以“龙”为设计元素,以“兰陵”谐音“兰兰”“灵灵”命名。学生们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直至最后被这两个可爱的动漫形象迷住了,同时也被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常州地方文化所折服。这次课堂举例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有的学生还把“中日动漫比较”作为自己参加全国网页制作比赛时探索与创新的主题。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以外国的动漫为例,学生就会失去这次深入了解蕴含丰富中国文化的动漫作品的机会。
2.布置实践任务时的“引导”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经常会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例如,有一次做网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全班超过50%的人选Cosplay等做主题,其中不乏一些盲目跟从者,但大部分都是深受外国动漫文化的影响。这时我适当进行引导,给出民族文化主题系列: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更近一些的,如常州梳篦、乱针绣,宜兴陶艺,无锡泥人,苏州丝绸等,并配以图文,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底蕴深厚等特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一种期待,激发民族自豪感。很多学生当时就改变了自己的选题,认为中国民族文化有内涵,确实有内容可做。在做网站的过程中,从收集素材到确定网站结构,再到具体每个页面、每个栏目的内容设计,都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
● 以网络舆论正确导向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经常需要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而网络上的热点新闻经常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要不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的论坛热点,引起许多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评论。于是,我顺势引导,在“信息的集成”一节中,要求学生以“要不要将星巴克赶出故宫”作为一次作品的主题,利用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制作一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一张小报或一个小型网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发生在常州门户网化龙巷BBS上的一份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热心帖更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讨论。常州有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前后北岸”是全市三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如今该地却被有关部门卖给开发商,强行拆除。该论题被市教育局列入中美合作公民道德教育听证会的主题,学生在网上找到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证明和资料照片进行编辑整理,并制作集成软件来证明自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点。
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加工等步骤,还熟悉了集成软件PowerPoint、FrontPage的操作,同时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有了比较丰富细致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网络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适时做好引导工作,势必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积极主动地去保护、传承。
● 以国情时事加以激励
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晚,现在好多软硬件都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使许多学生也感到有些颓丧。教师可以摆出事实:通过我国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辛苦努力,我们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近年来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发出实际性能与奔腾4水平相当的“龙芯2号”通用CPU,比“龙芯1号”性能提高10至15倍。龙芯2号和3号将植入IBM整机心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再如,贵州凯里学院图书馆的曹贤平提出了“构建贵州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的设想”,用IT技术来为民族文化的积累、整理、保存、流传发挥积极的作用。贵州是一个信息产业相对滞后的地区,却能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机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将民族文献资源提供给社会并产生经济效益,通过他对贵州民族、民俗、旅游、地域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与发掘,增强外界对贵州的了解,从而促进贵州旅游业、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但要客观地看清我国信息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要能利用信息技术为民族文化的保存、交流、查询、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中能涉及民族文化的领域并不是很多,但如果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巧借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些契机,在课堂教学中将民族文化的理念、元素渗透至每位学生的内心,那么就能使学生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