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卷云舒
2012-04-29冬至
冬至
『引子』
2012年6月4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了令人瞩目的“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专拍。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这批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最终以2,162亿元天价成交,创古籍拍卖世界纪录。然而,拍后七日,北京大学宣布行使国家文博单位对重要文物的“优先购买权”,与得标的江苏凤凰集团争夺这批古籍。双方数度交战,均不肯罢手。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出面,批准“过云楼”藏书最终归属江苏,与南京博物馆所藏其余四分之三的“过云楼”古籍合璧。至此,这件在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夺宝战才算告终。
“过云楼”藏书价值何在?双方为何如此争抢?“优先购买权”是怎么回事?中国的文物拍卖现状如何?“过云楼”藏书拍卖一事对文物拍卖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一波三折的拍卖事件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视角一』
古籍善本成为文物拍卖亮点
谈及“过云楼”藏书的拍卖,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历史。1992年,第一届北京国际拍卖会首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先河,而在此之前,人们还严格遵循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不是商品,私人收藏的文物,除了送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
1992北京国际拍卖会石破天惊,将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推向市场,送上了拍卖的轨道。掐指算来,今年正好是第20个年头。20年来,拍卖市场以惊人的超规模发展,从交易额上看,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成交才300万元,而到2010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已高达589个亿元,增长19633倍。目前,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成交额排名世界第二。
说到拍卖,人们似乎总是认为书画、瓷器、玉器等才能拍出大价钱。其实,古籍也很有收藏价值,且行情一路看涨。新中国的古籍专项拍卖要从1993年9月22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说起。近年来,古籍拍卖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除了经济价值之外,古籍与其他拍品相比更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典籍、载籍、书籍,这些产生在古代中国的古籍,不但直接记录了历史,在考古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的载体,有着极大的文献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2004年,上海崇源拍卖公司举行的“200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20片“殷墟甲骨文”就卖出T4800万元的天价。可见,代表源头文化的古籍即使是在原始状态也价值连城。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著名的藏书楼不胜枚举,大藏书家成百上千。“过云楼”还不算名头最响的藏书楼。然而,这幢具有150年历史的清末民—初苏州私家藏书楼,已经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顾氏家族六代人遵从家训,对所藏秘而不宣,终于为民族文化保藏并传承了这一批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此次江苏凤凰集团与北京大学围绕“过云楼”这批包括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在内的179种、1292册历代古籍善本的争夺,就是看中了这批藏书的重要价值。
北大图书馆组织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批书的质量很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收藏价值”。北大学者也认为,这批书大多递藏有序,其典籍传承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很多是目前北大所未藏的,作为有传承中华学术文化血脉责任的北大图书馆理应收藏。因而,北大不惜动用“优先购买权”——即国家文博单位对重要文物的“优先购买权”,与江苏争夺这批文宝。
“过云楼”的风波已经平息,但其以2.162亿元成交所创的古籍拍卖世界纪录表明,古籍善本的拍卖渐已成为拍卖市场的新亮点。事实上,这些年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往往是中外文人学者、古籍收藏家、投资者的重要聚会场所。有人戏称,嘉德公司每年春秋两季的“古籍善本专场”是“图书版本学的国际年会”。
“过云楼”藏书拍卖事件还表明,树立古籍专场品牌,挖掘拍品文化内涵已成为文物古籍拍卖活动的新风尚、新追求。据媒体报道,我国现存古籍数量约在3000万册件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收藏于图书馆(藏书楼)、博物馆、档案馆等国有机构,其中复本量不计其数。如此看来,随着古籍善本拍卖热度的增强,我们或许会迎来古籍拍卖交易的繁荣。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过云楼”藏书归属争夺战,对于古籍的收藏、保护甚至于推广普及古代书籍知识,未尝不是一件歪打正着的好事。
『视角二』
“从没见过古籍有这么高的待遇”
也许人们不知道,2005年,这批“过云楼”藏书就曾以2310万元成交过手,创当时中国古籍拍卖的最高价记录。事隔仅七年,同样是这批书成交额竟高达2,162亿元,翻了近十倍,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七年,十倍,这不仅印证了古籍拍卖飞速上涨的行情,也从侧面表明中国文物拍卖市场在运作形式上的创新和成长。
现在,拍卖公司都十分重视拍卖动作前的预热,大幅提升了拍前的宣传攻势。记得当年中国嘉德公司拍卖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手卷时,中央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而中贸圣佳公司拍卖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和齐白石《诗意山水册》时,中央电视台更是连续两天,每日两小时进行现场直播,据说收看者达8000多万人次。以关注度推动交易额步步走高,眼球经济是当今经济活动胜出的不二法门。
这次“过云楼”藏书拍卖的宣传也频出新招。拍卖公司拿到这批重要的拍品后,不只是出本图录、做个预展了事,而是下大力量、大投入全盘的统筹规划,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展示、推介这批藏书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比如,研讨会、专题片、全国巡展,特别是在预展现场情景再现式的设计安排,给人留下了感性和直观的印象。
据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领导介绍,此次为“过云楼”藏品拍卖做的专题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把公司放在里头,而就是讲“过云楼”藏书的来龙去脉,讲中国源远流长的藏书文化,以及中国过去的收藏家对于书籍和文化的态度。此片一经电视台播出,网上的点击率陡然增高,其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一遍遍地观看,新闻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地推广开来。
研讨会也是极具专业性的,公司将海峡两岸的权威古籍专家请来,分析、探讨这批藏书的特点和价值。专家研讨的观点和意见经整理还出了一个专门的论文集。而预展的现场设计更是别出心裁:一个修竹掩映的二进式的牌楼十分抢眼,让人仿佛置身于清雅的南国书府。庭院中摆放着一个书桌,可闲坐品茗读书。旁边还有一池清水,几尾鲜活的鱼儿游弋其中。屋子的正中卷帘斜搭,挡住视线,朦胧中更显韵味无穷……再现“过云楼”的情景式预展,让观众兴奋不已,流连忘返。
这些独具匠心的规划和专业的精良制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古籍专家在现场一呆就是一天,抚今追昔,体味良多,有人感慨道:“从没见过古籍有这么高的待遇!”
『视角三』
不是做规模,就是做价值
综观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年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三个高潮:1995年和1996年两年,全国拍卖会成交总额都超过亿元,有两件成交价超千万元的拍品出现,是第一个高潮;2005年,全国八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交总额为56.68亿元,超千万元的作品25件,其中任伯年《华祝三多图》以2860万元成交,元至正《朱子成书》以2310万元成交,是第二个高潮;2010年,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杭州西泠、中贸圣佳、北京荣宝、北京华辰八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交额达242.5亿元,超亿元的11件,是第三个高潮。专家认为,高潮的到来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成交总额的突破,二是高价位拍品数量的突破,而两者的合并就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20年来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直将这样的“高潮”作为行业追求的目标,规模也越做越大。
不过,此次“过云楼”古籍拍卖的一系列举措,却让人们看到了着力做“价值”的倾向性选择。匡时的老板董国强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企业不是选择做‘规模,就是选择做‘价值。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是什麽,劣势是什麽。我们不具备像保利、嘉德那样的大的品牌号召力,所以,我们要是做规模肯定是以己之短和别人的长处去竞争。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去做价值,因为我们有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团队,我们有激情。我们想呈现的是匡时的价值观,同时创造出匡时独有的方法论。”
中国美院的范景中老师曾经对古籍善本做过一个很好的评价:“古籍善本不同于其他艺术收藏品的地方,在于它是文明最集中的一个载体;别的都没有了,书籍存在下来,人类的文明就能延续!”匡时也正是秉承了这样的价值观,在自己的业务活动中,立足把书籍的文化价值做大做强。这些经验对于刚起步或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的拍卖公司来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也可以说为今后拍卖业潮流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