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年龄
2012-04-29赵逵夫
赵逵夫
中国人说年龄得看对谁说。给组织部门填表应是实足年龄,即所谓“周岁”;对一般人说大体上只要过了一年,就加一岁,并不管生日在几月;如到农村,或对乡下来的老年人说,生下来的那一年就要算一岁。所以如果生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一便按两岁计,虽然只有一天,但占了十二生肖中的两个相属,便是两岁。比如我是壬午年十一月十一所生,这一天按公历是1942年12月18日。小的时候过生日都是按农历,自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再未过生日。文革后河清海晏,人们又想起来过生日的事,有些学生也问,因为大家都按公历说,故以后便按12月18日——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纪念日,我也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转变的原因才又回到母校来,所以以后便把生日定为12月18日。
计周岁要看生日,现在一般计年龄按公历,而农村中老年人还按的是农历,增長变化并不同时,所以给别人说起来就比较麻烦。比如关于我在2011年11月的年龄,如果是给单位填表,便填68岁。这个可称之为“档案年龄”。如果回答一般人所问,或去医院填表,便填69岁,如说68岁,就会有瞒年龄之嫌,如果说70岁又会有装大装老之嫌。这个算是“一般称说”。但如回答农村年纪大一些人的询问,便说是70岁。如果说“69岁”,再一问你的相属,他口上不说,心上就会认为你瞒着年龄。这个叫做“虚岁”。
2011年12月18日至12月31日之间的14天中,正式填表和回答一般人所问都是69岁,回答农村一些人的询问是70岁。
2012年元月1日以后,正式填表时69岁,对一般人说和对农村老年人说都是70岁。
农历正月初一(1912年1月23日)以后,正式填表是69岁,给一般人说是70岁,对农村老年人说应是71岁。以后的变化情形同上。
因为我的生日靠近年底,所以变化的时间集中于年底,但道理都一样。
随着教育的普及,整个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年龄称说的规则在逐渐趋向统一,统一到档案年龄上来。因为一般称说较含糊;按农历虽然标准明确,但有欠合理。“一般称说”也有不合理之处:先一年公历12月所生,第二年春便增一岁,也没道理。所以,我国的年龄称说,也随着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在同发达国家接轨。
但近二三十年中又出现了一种有关年龄的说法,可称之为“重定年龄”,是后改的,一般都比实际年龄要小几岁。听说按某人的年龄推算,他十一二岁就上大学了,但实际其家在农村,不可能成为现实社会中确实也存在的少年天才。有的人的重定年龄在改变前后就对外放风,造成一定的“社会基础”,有的则对外保密,只在暗箱操作中起作用。
以上所说无论合理与否,也无论真假,都是日历年龄。我由“重定年龄”想到自近代科学兴起后产生的另外几种年龄概念。
一是外貌年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外貌反映着一个人的年龄状况。由外貌所反映的年龄,叫“外貌年龄”。一般据外貌估计其年龄,应大体不差,但也有例外。有的人满脸皱纹,勾腰驼背,行动缓慢,头发、胡子全白了,看起来七十来岁,一问年龄,才五十来岁。有的人看起来满面红光,头发乌黑,走路说话精神,看起来五十来岁,一问年龄,已七十来岁,这两种情况其外貌年龄比日历年龄差二十来岁。外貌年龄不是没有意义。比如一个公安人员向群众了解所见某人的情况,让他说有多大年龄,提供情况的人只能据其所见来推测,所以,他提供的实际上是外貌年龄。当然,也有因为生活的艰难、经历的坎坷在脸上留下苍老的印记,但干起事情来并不显老的人。但不管怎样,他在外貌年龄上总要大一些。外貌年龄在找伴侣和谋职之时肯定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是体质年龄。一般说来,人的健康状况总是同年龄有关的。每个年龄段上身体各项指标常数的含义,大夫最清楚。如果体检表上没有填年龄,大夫根据其各项指数推断其年龄,大体不差上下。但同样有例外。有的人才四十来岁,但由于嗜酒嗜烟,暴饮暴食,生活没有规律,以及养外室等原因精力消耗过大,一检查,心脏、血管、血压、肝、肾等都有问题,该高的指标不高,不该高的指标全高,虽然才五十来岁倒像七十来岁的人。有的人虽已七十来岁,但身体各项指标都好,同一般五十来岁的差不多。那么,前者的体质年龄为七十来岁,后者的体质年龄为五十来岁。体质年龄也不是没有关系。生活、工作,全靠体质好。即如乘坐飞机,参加某些活动,到高寒地方去旅游,组织者不管你日历年龄,只看你在检查身体时,验血、X透视、心电图等的指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体质年龄比外貌年龄还重要。
三是心理年龄。人的智商可以通过测试定,人的心理成熟状况、健康状况也可通过测试看出。心理学家以不同年龄段上的一般心理发展水平为参照,可以测定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状况。有的人年纪小,但意志坚强,遇事沉着,不惊、不慌,不乱;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消沉;干事情有耐心,有恒心,等等。有的人年龄虽大,遇到事情倒像小孩子一样,惊慌失措,只能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只知道甩东西、哭,其差别是很大的。这当中自然有能力方面、经验方面和修养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心理素质问题,因为自己不会还可以请别人来处理,遇到有些突发事件可以先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请他们来处理,不能先哭起来,或骂起来,或昏倒在地。
人到中年以后,有的人不认为已到中年,总是朝气蓬勃,像年轻人一样,有的则叹老嗟衰、说话老气横秋。
人在青年时的心理状况,主要影响到学习和工作,但如心理素质差,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也有出大问题的。比如有的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跳楼,或恋爱受挫而神经失常,便是心理不健全不成熟的表现。
人到中年以后,则心理不仅影响到学习、工作、交际,还影响到身体健康。心理上的未老先衰便是突出的表现。这并不是言谈中卖老的事,而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认知,一种评估。历史上最突出的未老而叹老的有两个人,一为西汉初期的著名政治家贾谊,一为唐代中期的杰出诗人李贺。
贾谊(前2000——前168)文帝七年被任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鸟飞入其舍,“贾生既以适居長沙,長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長,伤悼之”,作《鵩鸟赋》以自宽慰。其实他的作赋,也正说明他对此看得太重,以为寿不得長。结果33岁即亡。李贺(790——816)寿命更短,只活了27岁。他在《赠陈商》一诗中说:“長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头。”《伤心行》中说:“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积姿生白发,木叶啼风雨。”《开愁歌》中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将进酒》中说:“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其诗中“愁”、“老”、“死”之类字眼不少。这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投影,他的早死,同心情、心态是有关系的。所以,一个人的一生,青少年时代,心理应尽快成熟起来,而老年以后,应保持一个青年人的心态。有的人20岁了,心理年龄只相当于十二三岁的(多属于娇生惯养、缺乏锻炼或生活范围十分狭窄的青少年);有的四五十岁,其心理年龄相当于六七十岁的,都不好。
以上所说日历年龄、外貌年龄、体质年龄,心理年龄,都是一般人说到的。我还想到一种年龄,即智力年龄。
一般人的智力发育,也有一个逐渐增强和随着年龄变大、又逐渐衰退的情形,有一个曲线,可以表示出人在不同阶段上智力的发展变化状况。人的智力状况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外,主要同后天的学习、思考、训练有关。王安石所写《伤仲永》一文就说明了,即使神童,如果以后学习不努力,或者家中不支持其学习,或者说教育条件受到限制,也或“泯然众人矣”。因为人的智力的发育也如庄稼的生長一样,有一个周期,大约在五六岁至十多岁时最重要。过了这个时期再训练智力,效果要差一些。而如果以后不努力学习,不善于思考,那智力就会更差。这是就人生前一段言之。人至老年以后,如果因为退休又不再操家庭的心,也很少接触人,那么智力衰退就很快。过去说“老年娃娃”,人到老年之后,有时说话、想问题同小孩子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七八十岁还干事,为家里、为单位操心或做社会公益之事,或看书写作,甚至搞科研,他就会保持良好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思路敏捷,保持着青年人的智力水平。大体说来,前一段的智力状况同受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教育)有关,后一段的智力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关,归根结蒂,同人的品性、人生观有关。
我由此又想到,人还可以有知识年龄与阅历年龄。因为在一般的社会教育状况下,人的知识的增長也有一个平均水平,而如按照不同的教育条件、工作条件而分,每一类中又有一个平均值。现在各种综合考试和专业考试,可以反映出一般人积累知识的多少;如按不同类型的平均值衡量之,则专业人员的知识年龄可知。一个人一生总要经过一些事情,走一些地方。有的老年人对年轻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这是就由年步龄说阅历。但其实人们的阅历同年龄并不成正比,这就不用多说了。
现在很多的人只注意追求日历年龄,女性则特别注意外貌年龄,而忽视体质年龄、心理年龄,尤其忽视知识年龄与阅历年龄,有的人甚至为了某种目的在档案年龄上做手脚,但是,如果体质年龄、心理年龄以及知识年龄较差,日历年龄的長短都关系不大。一直卧床不能动,甚至失去神智,靠输氧、输液维持生命,有什么意义?工作能力差,在位招怨,背后让人议论纷纷,即使不退,有何意义?一生中没有读几本书,本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怎能无空虚之感?近年中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节假日或退休之后到各地旅游,以开阔眼界,丰富生活,这虽然是同工作经历无关的,带有“补课”的性质,但毕竟可以充实人生,一定程度上增長了阅历年龄,是有意义的活动。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着保尔的身份所说:“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以为人的一生要过得充实,不仅日历年龄应長一些,以“尽其天年”,体质年龄、心理年龄也应显出“長寿”的特征;如果在知识年龄、阅历年龄上相当于一般人的几倍,那就更有意义了。人生最有意义的部分可以不仅向后,也可以向前延伸。在日历年龄也增長的情况下,其生命的有效部分便大大增强了。婴儿时期无知无识,自然属于无效部分;青少年时期在做步入社会的准备,担负了人类文化知识承传的“承”的一段,只能说是半有效时期。一个人在世界上,应尽量扩展其人生有效的部分。所以说,对年龄应有一个全面的看法,人生是否有意义,不仅在日历年龄的長短,还应看到其他方面,应抱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 王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