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会计“岗证一体”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优化设置

2012-04-29张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张毅

【摘 要】职业教育是岗位教育,是就业教育,其教育教学应构建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为一体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新形势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岗位培训是国务院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资格证书制度是党中央确定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因此,在加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建设中,突出“岗证一体化”特色的课程设置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也就是说突出“岗位培训制度”、“资格证书制度”是会计专业新课程设置的目标。

【关键词】岗证一体;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岗证一体培养模式的本质

(一)岗位技能是就业认知的基础

会计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现代的电脑记账,如今已经发展到电算化,出现了电算化会计。可见会计工作岗位内部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而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将来从事的具体财务工作。因此,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育必须紧盯不断发展的岗位技能,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于会计基层的一线人才。

(二)资格证书是会计行业的上岗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资格的证书,是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是证明劳动者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工作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为劳动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道路,并在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育也要根据这个会计岗位的这个特点,进行课程的相关设置,从而满足学生日后的就业要求。

(三)岗证一体是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岗位培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证书培训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岗证相连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符合职业教育提倡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并且会计专业只有将岗证相连才能培养出既有财务理论知识又懂实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会计类人才。

二、“岗证一体”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框架

“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参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会计理论知识情况,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岗位设置与工作流程为重点,将原有课程重新整合,从而达到基于企业实际工作工程的“课岗证整合”。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从课程体系结构看,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体系,即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应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并且要在其中较好的渗透实际岗位中的职业道德体现标准,即情感目标。这是“岗证一体”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基础。

其次,从课程设计思路看,将过去以能力结构围绕知识结构设计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逆转,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知识结构围绕职业能力结构的设计思路,而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例如新教材应引进企业办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报税等工作项目,并且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缩短上岗适应期。

再次,从教学方式看,应当由知识灌输型向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式转型,即为做而学,在做中学。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和驾驭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体现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即中职会计教学要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工作能力,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位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必须要发挥“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即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相衔接,实行以证代考、以做代考的制度,以此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中职会计课程的优化设置。

此外,中职学校要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运用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岗证培养模式是要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按照校企双赢、专业对接、相对稳定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或专业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活动,建设设施健全的校内实训基地与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通过“校内学习——用人单位见习——校内学习——用人单位实习”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岗证一体”模式下的课程优化设置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体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以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企业工作场所的教学化。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组织实训,大大加强和提高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二是规划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提倡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开发虚拟会计工作环境。

三是实现两个必须,即实践性会计教学必须占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时间;学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保障场地、设施经费和设备维护、材料损耗经费,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当然岗证模式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劳动技能鉴定,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明确。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更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此,我们推行的是岗证式的教育,即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同时也会至少拿到一张或者更多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具备较强的岗位专业技能,以便学生出去后能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

(2)科学的教学安排。中职会计旨在培养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考证能力的培养,授课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入多元学习考核系统,实现一专多能,多能多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零缝隙”衔接。对于原本不属于同一系列的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来说,要做好课程设置,必须在编排上实现“零缝隙”衔接,即确保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消除矛盾。例如中职学校可以将企业、税务部门、银行三个单位的工作场景、工作环境移植到校内实训室,按照三者业务操作的流程设计实训内容和实训步骤,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角色。总而言之,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上下功夫,制定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政策、学生管理政策,使得正常教学与岗证培养相互融合。

(4)“双师型”师资。“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提升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而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备规范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而且应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得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优势,将教育教学与岗位工作更好的结合到一起传授给学生。

当前,为了达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才产生了岗证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各中职学校可以把推行岗证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作为契机,推进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从而真正将培养目标转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心上来,使教学更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需要,使中职教育更好地从社会实际出发,更好地面向我国经济建设。进行岗证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改革,将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同时学习、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完全吻合。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