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的成因
2012-04-29张嗣兴
张嗣兴
从需求看, 今后3~5年,全球经济由于不景气,石油需求会下降。从供给看,由于非常规油气的快速开发利用,更多非欧佩克国家会成为石油出口国,而欧佩克的生产也会达到近些年的高点。这些都会使高油价面临向下的压力。
最近10年,国际油价快速上涨,从2002年1月的每桶19.7美元,上涨到今天的100多美元,10年间上涨了5倍多。于是,高油价的成因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今后油价的走势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传統的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石油供需会是决定油价走向的主要因素。既是如此,具体分析,供、需的情况也会各有不同。从石油的需求来看,据英国石油公司(BP)石油統计2011年数据可知,2002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耗7827万桶,至2010年日均消耗8738万桶,8年增长了911万桶,增幅为11.6%;而此前的8年时间,即从1993年至2001年,全球日均消耗从6712万桶增长到了7730万桶,增量为1018万桶,增幅为15.2%。
可见,前一个8年和后一个8年,世界石油需求的绝对增量和相对增幅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后一个8年的绝对增量和相对增幅细比较的话,还都弱于前一个8年,但前一个8年并未像后一个8年一样发生油价高企问题。
看需求还要包括预期。国际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需求增速过快,这种预期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提前表现。
这10年,中国经济平均以10%的速度在前进,但世界石油需求增速却有所下降。而未来10年世界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会下降,况且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会大幅度提高。
2010年中国的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巨大的空间,中国近年来明显加强了对节能的重视。因对中国的预期引发石油价格高企的说辞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也不能简单地看需求,因为有时候需求是被扭曲的。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油气生产国,普遍存在价格补贴,这导致油气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应迟缓。但无论怎样看,实际上,需求都并非是石油这10年价格异动的原因。
再看石油的供给。BP石油統计2011年数据表明,2002年全球石油日均产量为7470万桶,2010年为8209万桶,增长了739万桶,增幅为9.9%;而在前一个8年时间里,1993年全球日均产量为6603万桶,2001年为7491万桶,增量为888万桶,增幅为13.4%。可见,最近几年全球石油供给增量有所下降。1993~2001年石油的供求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平均为2.2%,而2002~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4.4%,扩大了一倍。由此可见,供给缺口对油价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一般都会将石油供给增量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中东政治军事动荡因素的干扰。或者,还有全球主要油气供应被卡特尔控制,在一些国家由于受到投资政策的限制,油气还在减产。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金融方面的原因,人们却很容易忽视。
较小的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和OPEC有较大的石油定价权,这使得当美元贬值影响到石油出口国的收益时,他们会而且能通过选择减少产量、提高油价的方式来弥补损失。美元贬值和石油输出国石油减产、减少供给,已经必然的联系起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和交易的。美元与大宗商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已有许多机构正在深入研究,初步得到的成果,足以发人深省。
研究揭示,美元流动性泛滥,不仅仅是美国,而且是当今世界经济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联储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2002年,美联储资产只有不到7000亿美元,如今规模已经达到2.9万亿美元。考虑到扩张的都是基础货币,经过乘数效应的放大,释放的流动性不可估量。从美国的信贷量来看,2000~2007年增速明显超过其它时期,过度的投放是流动性泛滥的根源。
2001年后,美联储降低利率至历史低点,并多年持续,由此带来了美国的流动性泛滥。过剩美元需寻找出路,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稀缺性,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于是成了投资者青睐的对象。
2002年1月,美元指数为120,而10年后的今天,该指数只有80,贬值幅度达到1/3。考虑到美元在欧债危机等情况下的“被升值”,实际美元贬值得更加厉害。基于美元计价影响机制,近10年石油价格暴涨与美元贬值有着强烈的相关性不容置疑。也许会有人问及,那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美元价格和石油价格并未有如此明显的相关性呢?
分析可知,基于美元价值储存功能的影响机制,美元和石油往往成为国际投资者资产组合的一部分。美元贬值,投资者会转向实物资产,来寻求资产的保值,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因此上涨。基于美元结算功能的影响机制,美元贬值时,油价会相应上涨。油价上涨,使得购买同样的石油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于是石油进口国会购买或储备更多的美元来支付,从而推动美元上涨,而美元上涨又会导致油价下跌。可见,美元对油价的影响中,计价和价值储存效应为负,结算效应为正。
2001年以前,全球主要的能源交易在美国,美国政府对能源商品交易一直实施严格的监管,石油的投资属性完全被埋没。而且,当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均在可控范围内,美元并没有长期贬值预期。因此当时,美元价格从资产组合渠道影响油价效应较弱,美元价格对油价的影响主要通过计价渠道和结算渠道,这两种效应正负倾向于相互抵消,所以在2001年以前,美元价格对油价影响并不显著。
而此前于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CFMA),该法案在美国商品交易法(CEA)中加入了新的一节2(h),将商品分为农产品、排除商品和豁免商品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厉的监管,对排除商品(主要是货币、利率、汇率与证券等)进行一定的监管,对豁免商品(主要是能源与金属)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这就是著名的“安然漏洞”(Enron Loophole)。自此以后,石油的投资属性明显加强。
与此同时,全球的石油消费逐渐加速东移,美元长期贬值预期逐步形成。故于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美元贬值对石油价格高企的推动成为现实。通过对石油供需及货币金融等因素的系統分析,不难发现,近10年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主要与美元贬值和石油供给减少有明显关系,而与需求关系不大。
今后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向,乃需从需求、供给和货币金融等因素去分析。从需求看,今后3~5年,全球经济由于不景气,石油需求会下降。从供给看,由于非常规油气的快速开发利用,更多非欧佩克国家会成为石油出口国,而欧佩克的生产也会达到近些年的高点。这些都会使高油价面临向下的压力。而伊朗局势恶化,将导致中东石油供给中断的担扰会时紧时松的一直笼罩着市场, 成为石油价格波动上行的不稳定因素。
而美元价格波动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一定会存在的。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机器目前是失灵的,美联储的两轮QE都没有阻止内生性货币(银行通过放贷或购买证券来创造的具有货币交换媒介功能的信用额度)的持续下降,美联储希望看到的信用消费和信用投资的恢复也渐行渐远。
据美联储数据,今年1月全美存款总额达到了8.1万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高了2.2万亿美元。美国的非金融企业累积了6300亿美元的现金,这反映了家庭和企业对经济预期的普遍低迷,已引致大量现金淤积,流动不起来。
两轮QE造成的问题不是资金淤积这样简单,倘若一天经济上行的通道突然被打开,家庭和企业的信心恢复,这些大量淤积的资金涌入到内生性货币的脉管,美联储将面临难以控制的通胀祸水。美联储面临的难题之所以被描述成“失灵”,就是因为已陷入前后动弹不得,不动有难、动亦有难的境地了。美元价格贬值推动了国际油价高企,高企的国际油价也已对美国经济的复苏造成了不小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