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简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之道
2012-04-29李云
李云
摘 要:小学数学经常被难、烦、深所困,很多学生已经在数学的世界中逐渐丧失了信心,而很多教师仍旧束手无策,甚至无动于衷。文本指出解决数学教学的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倡导数学教学的简洁化,即提出问题指向明确,化宽泛为简洁;数学思维要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神韵要相通,化割裂为融汇。通过这些给数学倡简、减负,能让学生爱上数学,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倡简数学;指向明确;思维形象;神韵相通
数学教学一直背负难、烦、深,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心理压力过大,从而最终导致了数学学习动力与兴趣的丧失。究其缘由,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否妥当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但是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滞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低下,也是造成这一现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在缺乏自我研读教材基础上,一味模仿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切实际地照搬不仅没有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反而导致课堂走向漫无边际的深渊;一味无休止地拔高教材难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反倒引发了学生厌学情绪。所以,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中,我们要努力提倡求简数学,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
一、指向明确,化宽泛为简洁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对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信息掌握程度不够,运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开放,将促使学生思维足够发散而不能集中,影响着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集中关注,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益。假如反之,教师的数学问题相对集中,将学生的思维始终集于一点,效果则大不相同。
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中,执教者首先出示了一幅图景,情境中的各种物品皆有需要学习的图形组成。教者的用意显而易见,即利用生活中事物与图形的匹配性在直观上给孩子形成最初的认识。但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开阔,甚至大而无当: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孩子利用智慧的双眼,积极思考,说出了房子、烟囱、烟圈,并且还有天边的云朵与图中的小草,甚至连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一并在他们的关注之中。学生在无休止中进行着交流,课堂演变成了看图说话的指导课。
究其根源,在于教师的问题太宽泛,指向性并不明确,学生只能在估猜与自我意识中自行完成对老师的问题的臆测。如果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及时引导: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呢?用这样的方式拨乱反正,将学生的思维注意点引导到正确的核心轨道上,教学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维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特点在于概念、判断、推理之间不鲜明,很模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会与数学思维形成鲜明的断裂,所以从错觉上造成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很难的感觉。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思维与数学思维这种断层联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学学习难、深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层面,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分析策略,从学生习惯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的数学问题。从以上论述的内容来看,将数学问题的抽象性转化为学生思维的具体性是重要的解决之道。
很多人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数学事例。9点半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形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同样的一道题目,中国与美国的小學生多半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国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计算。360°平均分成12格,每格的度数是多少,9点半相距多少格,还要考虑9点半时时针是格子中的一半等诸多因素。如此复杂,出错是在所难免。而美国小学生则不同,他们积极动手将钟面和时间调到9点半,然后用量角器大致一量,答案就出来了。
美国小学生的做法轻松简洁,其本质便在于将复杂的多步计算数学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这样的事例给予教师最大的启发在于,要善于给孩子搭建一座由抽象向形象转化的桥梁,让学生在简洁中轻松地学习数学。
三、神韵相通,化割裂为融汇
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点的累积,更不是为了能做几道数学题,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最终能够学生提升数学素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恒定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中,让学生在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中融会贯通,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模式。
如常见的数学应用题:买3个足球240元,那么买5个足球需要多少元?这种类型的题目,如果仅仅限于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诉之于方法,但如果这样,学生只能知其表,而不能洞其质。教材中鼓励通过列表的方式梳理学生的思维,需要明确的是通过列表这种形式其实只是一种罗列条件的手段。所以,教师完全不必拘泥于某种固有的形式,应扣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用适合学生的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之道。
给数学学习倡简,绝不是要学简单的数学,纯粹从删减内容和降低难度入手,而是通过艺术智慧的方式,将原本繁杂、深奥的数学问题逐渐清晰化、明朗化、简洁化,用另外一种方式和另外一种包装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改传统中惧怕厌倦的心理压力,让其更乐于让学生接收,为学生理解。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