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2-04-29陈鹏
陈鹏
摘要:研究生就业是研究生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调查得出的该校2007-201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数据的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并就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失衡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地域;对策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就业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式,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整体竞争意识比本科生更强,因而就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更大,这种选择的自由若以就业地域的流向来衡量,就表现为地域流向间的不平衡。本文对2007-2010年四届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不包括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研究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的特点、规律和原因,对于扭转就业的地域失衡和更好地开展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中将毕业生就业地域做如下分類:上海地区;长三角地区(除上海外);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
总体来看,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的特点主要是:一是上海是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城市,这当然与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因为上海是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经济最发达和人才聚集的城市,对毕业研究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上海外)是重要的就业区域。近些年长三角的发展迅速,且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效应较好,这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且这一地区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而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则相对于上海低得多,所以这一地区也备受上海理工大学乃至上海高校毕业研究生的青睐。三是欠发达地区毕业生流入较少。受各种就业观念和现实问题的影响,中西部和农村城镇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对于毕业研究生的吸引力很小,尽管某些岗位对于研究生来说发展空间更大,但是他们宁愿在大城市参与激烈的竞争也不愿扎根西部和农村城镇地区,到这些地区的以在沪的外地生源研究生回生源地工作的情况居多。
从调查得到的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数据来看,近年就业研究生的地域流向分布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留沪就业的比例呈较快减少趋势。二是华东地区就业的比例有明显增加。三是华北、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稳中有增。
(一)2010年去向
如图1所示,2010年,在就业去向地区为非上海的323人当中,到华东地区的人最多,有183人。因华北地区京津两大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大,所以华北地区就业人数也达到了46人。
从就业地域(非上海部分)的人数比例上来看,华东地区占比16.76%,远远领先华北地区的4.21%和中部地区的2.84%,其他地区的占比均在2%以下,如图2所示。显然,上海理工大学的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域过于集中在一个城市——上海,一个地区——长三角,到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和比例均不高。
(二)2007-2010年研究生去向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到2010年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去向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去向人数及比例最多的依旧是上海,位居其次的依旧是华东地区,而另外的华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珠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均仅有少量研究生去就业。但是从趋势上来看有以下三点变化:一是在上海就业的比例明显降低,2008年最高达到79.64%,2010年已经降到了70.42%。二是在华东、华北、中部等地区就业的比例稳步上升。三是在西部、珠三角、东北等地区就业的比例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去往全国各个区域的研究生人数在最近四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不尽相同。上海和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仍然是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流向。从各地域就业的人数分布态势中可以看出,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多于中部地区的人数多于西部地区人数多于东北地区人数,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递减态势,这种分布态势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一致。
二、就业地域流向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探析
第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吸引毕业生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部地区借助国家的政策性倾斜和沿海的地域优势,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经济的扩张必然增加对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是近年来毕业生主要流向东部地区的重要客观因素。
第二,回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多为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意向城市时,有部分同学考虑到一些现实原因,比如老家的人际关系可能在找工作上起到一定作用而不愿忍受大城市的激烈竞争和就业难的现状,同时研究生毕业时年龄相对也比较大,结婚、买房、生活成本等不少现实问题往往影响着部分同学的选择,因此迫于家庭的压力他们会选择回老家就业。
第三,人才价值的实现是人才流向的内在动力。研究生属于较高层次的人才,事业心、进取心和自我实现的愿望都很强,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他们就需要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除了地域原因,我国某些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于政策僵化和人们思想落伍,毕业研究生往往难以顺利适应,加上论资排辈严重,人情关系复杂,生活条件较差,薪资待遇低下,使这些高学历人才看不到自我发展的愿景,自然不愿意来就业。
第四,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状况对就业的地域流向有直接影响。行业和就业单位的情况往往能够左右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选择。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布局靠政府指令,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上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特殊的历史国情使得我国各个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此外,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如单位的性质、规模、隶属、所有制形式、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决定产生直接影响。用人单位中的岗位与发展机会等也是毕业生的考虑因素。
第五,学生本人的就业偏好,向往特定地区(城市)的心理因素。在毕业择业时,部分学生会受较强烈的心理偏好的影响,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和学生成长经历相关,短时间难以有较大改变。同时许多同学就业的期望居高不下,总是期待能在大城市得到一份自己满意并且“体面”的工作,而不愿直面当前就业状况的严峻现实。此外部分同学的盲目攀比心理和虚荣效应也对其现实的选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失衡的对策建议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情况,就业地域过于集中在特定地域会对学校的就业形成较大的挤压,热门地区竞争激烈,冷门地区工作岗位多但人才流入少。这种不平衡不但不利于高校的就业工作,宏观上也不利于国家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形势。
第一,提高认识和服务水平,使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本科生的就業指导工作历来受重视且已经较为完善和制度化,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由于硕士研究生学历高、来源广、要求高,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艰巨,客观上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专业化”是指就业指导者应了解基本的相关学科常识,能够及时分析把握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就业心态,针对不同研究生群体和个体给予具体实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化”是指就业指导者应熟悉有关研究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技能、技巧,特别是能及时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利用率和成功率;“专家化”是指就业指导者能够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彻底消除就业准入壁垒,创造良好的工作及竞争环境。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消除毕业生就业中的制度障碍,推进户籍、居住证等影响毕业生现实利益的制度改革,消除就业准入壁垒,为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其次要建立和实行反就业歧视法,完善原有太过笼统的法律条文,改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鼓励和引导法律工作者为遭遇就业歧视的求职者提供法律援助。再次要建立男女生公平就业机制,消除性别歧视,以保障平等就业的实现。最后各地要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和人才发展的“软”环境。中西部地区的“硬”条件无法和京沪等大城市相比,但是却拥有较低的生活成本、较小的竞争压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能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健康的竞争关系、公平的晋升规则,减少人情关系的干扰,那么欠发达地区势必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第三,改进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在研究生当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自我个性、特长和潜质及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性因素,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研究生入学之后组织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利用学校的资源邀请就业主管部门介绍就业政策,帮助研究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介绍单位需求和人才要求;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作报告,激励学生的成才意识。改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预期,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发挥所学专长自主创业,既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建立多渠道的实习就业基地,深化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学校、学院甚至学科都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批比较固定的研究生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推荐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就业实习。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要发掘社会上的实习就业信息,也要建立高校自己的就业网,及时发布研究生实习、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为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蔡燕,侯建伟.对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分析与对策的探讨[J].医学教育,1998(6).
2.邱忠信.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3.陈雯,何雨.试论当前高校研究生初次职业倾向——以N大学为例[J].青年探索,2009(3).
4.张骐.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5.李会兰.二元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困境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6.励立庆,王志军.我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7(1).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