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国读博,爱恨交织

2012-04-29

大学生 2012年9期
关键词:韦尔奇博士后奖学金

本科生自称“小本”,硕士跟风自称“小硕”,并没有博士接茬谦称“小博”。作为最高学历,博士就像是一座山峰,拿到学位之后总有一种功成名就的快感,旁人就算不能体会也会仰视。

这种荣誉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美国当然也是一样,知名留学论坛上流行一种说法,鼓励正在奋斗留学考试准备越洋发奋的人——PhD就是People have dreams的缩写。

博士是一条纯学术的路,这点在性质上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终点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学位到达学术殿堂。然而,这条路中间还有很多退出口,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就像植树节种树往往不能保证成活率一样,在美国读博士,前途未必可知。

同学都……了,我还在上学

在美国,虽然大部分博士原则上说是4年制,但实际上只有12%的人能够在5年内拿到学位。一般攻读博士学位包括课堂授课和一个主要研究计划。前两年课程包括上课、研讨会、有关阅读,让学生对相关学科打下全面的基础。研究计划会有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估,不过学生需要独立进行相关研究工作。花上4~6年的时间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件挺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就算熬了10年也不算新鲜,博士生毕业的平均年龄是35岁。

当然,也总会有例外,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读化学博士就只花了3年时间。1957年韦尔奇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60年,他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之后韦尔奇就加入通用公司,通用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效力过的公司,直到他从CEO的位置上功成身退。

说到韦尔奇下决心继续读书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和同学去面试,飞机上一位空姐走过来问:“韦尔奇先生,想喝点儿什么?”然后转身去问另一个人:“加尔特纳博士,想喝点儿什么吗?”的确,有了博士学位的人总会被旁人尊称一句“Doctor”,普通的“先生、女士”务必及时退让。韦尔奇觉得“博士”这个名号听起来比“先生”好听多了,就决定留在校园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故事和大多数江湖传闻类似,都有一股轻描淡写的味道,而事实上,读博士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做”,博士生拿导师的奖学金就要给导师干活,劳动强度不小,每个星期少说得干上五六十个小时,八九十小时的也不算罕见。如今在美国本土培养的理工科博士当中,一半都是外籍人士,比起美国学生他们更吃苦耐劳,能承受更长时间的工作。

时间就像瀑布,只是别人都奔涌而下,选择继续读博士的人把瀑布囚禁成了湖水。“同学上学,我在上学。同学毕业,我在上学。同学上班,我在上学。同学结婚,我在上学。同学生娃,我在上学。同学都离婚了,我还在上学。”这话也许有点夸张,却往往不见得只是个笑话。

没钱供你读博了

美国博士学费在最近25年当中上涨了440%,把通货膨胀率甚至医疗费用增长远远抛在了身后。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什么地方,博士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奖学金,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奖学金往往是学生能否坚持到最后的关键因素。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高校未必受到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根据美国《高校教育纪事》2011年10月的报道,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中,虽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大范围裁减研究生项目,但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对项目规模进行明显缩减。美国私立大学主要靠捐赠,而公立大学依靠政府拨款,有点“差钱”的高校只能选择在研究生项目上削减招生人数,从而确保新生和现有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经济滑坡、大学财政收入锐减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文学部削减了其招收博士新生的数量。该学部原本决定每年提供120名左右的新生5年的学费、津贴、两个暑假的补助和医疗保险。而现在,他们只是在2009和2010年秋季招收了80名新生,在2011年秋季招收了84名新生。相同的原因也促使耶鲁大学在2010年秋季的博士招生数量上做出了相似的“轻微削减”。

如果只是削减招生,充其量不过是抬高了入学的门槛,实际上,由于研究经费紧张,学校和教授往往按年度拨发奖学金,不能保证整个博士期间都有奖学金。一旦研究基金出问题,学生很可能因为奖学金“断供”而“被退学”。

在这种大环境下,啃老虽然寒碜却容易变成不得已的选择,本科毕业就直接选择继续求学的学生当中,58%依然需要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当然,其实他们也可以算是幸运的,因为至少父母还有能力提供帮助。即使是“果粉”眼中有如天神的乔布斯,当年也曾经是个辍学硕士,在里德学院念了6个月之后,他就因为父母财政紧张无法提供经济支持只能选择辍学。

勤工俭学是个好想法,但操作起来难度也不低,助教的平均年收入仅仅比贫困线高一些些,虽然星巴克麦当劳敞开怀抱召唤你,不过工资可不高,单靠假期和平时打工依然缴不够学费。何况勤工俭学不能放弃学习,博士的课业压力需要大量时间支持,没有捷径。

多读那么多年,多拿3%

不能笼统地说美国博士的就业好或者不好,专业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首先要先来看一下两种专业学院提供的学位——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这两种可谓美国最值钱的学位。

这两个学位学制时间并不长,分别是3年和4年,培养了美国社会崇尚的两类职业:律师和医生。这两种学位都有点贵族范儿,很看重血统,特别看重排名,名校非名校出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别很大。

和其他博士一样,这两种学位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而且入门标准要更高一些,毕业之后也未必轻松,都需要考取资格证书才能成为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但两者总算前景可观,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前途光明。

除了以上两种目标明确的专业类学位,一般博士的就业首选就是进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然而,2004年~2009年期间,美国全部教授岗位只有1.6万个,而毕业博士总数有10万人。对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博士而言,教授岗位基本是唯一选择,也许不是你的学问做得不够好,也许学术专著都出了好几本了,只是仍然没有职位空缺。的确,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头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才,可是如果没有岗位可以让博士进行学术研究,又是谁的错呢?

如果是一个学术死忠而又确实没有正规教职,可以选择的路就是博士后。50%的理工科博士生会继续进修博士后研究员,对他们而言博士毕业可能还只是中场休息,博士后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何时功德圆满只能未完待续。

理工科博士后的工资往往不到其他非博士后岗位的一半,甚至会低于理工科本科生的平均工资。供养一个正式教职需要提供长期高薪合约、配套研究设备、各种保险……对比看看,低薪临时工的优点不言而喻。在博士后最盛行的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人数已经占到了高校科研人员总数的63%,堪称美国科研的中坚力量。一旦在这种环境下,有正式教职的机会出现,诱惑就不可谓不大,这时工作往往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工作在哪里,你就得奔去哪里。

对某些专业的博士而言,去企业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博士就业往往要选择金字塔高层的高薪职位,数量有限,就业机会不多。以软件行业举例,本科生的工作往往是 “程序员”甚至称不上“软件工程师”,而硕士毕业有可能是“高级工程师”,但也有可能要从普通工程师开始。博士至少都是从“高级工程师”开始起步,年薪至少比硕士高上两三万。只是和博士研究领域匹配的岗位往往不多,在现实中,很多博士最后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当年研究的方向。毕竟,公司需要什么,你就得提供什么。

对于平均毕业年龄已经35岁的博士毕业生而言,考虑毕业问题涉及的人往往还有自己的另一半,甚至拖家带口一大家子。如果两个人都是博士,参考上文所述找到正式教职的艰难程度,两个人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所大学获得任职机会,多年之前本科毕业就经历过的毕业综合征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按照统计数据来看,纵观全美所有学科,博士赚得仅比硕士多3%,其中数学、社会科学和语言学专业的博士赚得和硕士一样多,而工程技术、教育学以及建筑学的博士赚得反而比硕士少。

责任编辑:刘贞

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头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才,可是如果没有岗位可以让博士进行学术研究,又是谁的错呢?

猜你喜欢

韦尔奇博士后奖学金
让下属安心工作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不要抱怨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
杰克•韦尔奇:掌控人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