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展工 中原“工哥”

2012-04-27王海

中华儿女 2012年8期
关键词:河南人经济区河南

王海

回顾过往两年,这位沿海来的书记,在河南公众心目中的“陌生期”几可忽略。由于行事个性,语不“官方”,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媒体和公众聚焦,被老百姓认可

携“海西”之风,踏上中原厚土,卢展工主政河南已两年有余。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目睹了一段内容简短却内涵丰富的问答。3月7日,在河南代表团小组会议上,一位来自农村的代表发问:我们建小城镇,银行却不给贷款,这是为什么?卢展工答:你建的还是新农村,要是新型社区的话就好了。

嗅觉敏锐的媒体清楚,卢展工所言“新型社区”的内涵,触及到农村、农民的性质问题,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很快,“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热词。

熟悉河南省情的人知道,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卢展工在河南施政的一个关键基点,其正在撬动的,是“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战略。

回顾过往两年,这位沿海来的书记,在河南公众心目中的“陌生期”几可忽略。由于行事个性,语不“官方”,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媒体和公众聚焦。

随着时间推移,卢展工亲民、务实、思路清晰和善抓大事的施政风格渐行显现,政绩既具体可见,又颇易梳理。在一亿人口的泱泱大省,卢展工的公众形象越来越立体。在网络上,众多河南网民自称“卢粉”,并昵称卢展工为“工哥”。

明星被追捧,我们司空见惯,但一位省委书记拥有大量“粉丝”,则一定不那么寻常。

以“共鸣”融入河南

2009年11月的最后一天,卢展工进入他从政生涯的“河南时间”。

卢展工1952年出生,浙江慈溪人,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之前曾有过三年半的插队知青经历,还当过中专教师。1992年卢展工成为副部级干部时,年仅40岁。赴任河南前,卢曾在福建工作近9年,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

在福建,卢展工已有“个性书记”之名,因工作雷厉风行,被许多媒体称为“卢旋风”。但履新河南,卢展工的致辞既谦恭又实在。

“河南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我对河南仰慕已久。但对河南的情况了解不多,唯恐辜负中央和河南干部群众的期望。”他表示,自己要尽快熟悉河南省情,尽快融入河南。

此后30天,卢展工马不停蹄相继来到10个地市调研。尽管如此,公众对他仍很陌生。但很快,2010年1月7日,绝大多数的河南人突然间认识了自己的新书记。

那天上午天寒地冻,卢展工造访河南省焦作市人力资源市场。他抽出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表,请窗口服务人员替他打电话求职:“你打电话问问看行不行。我59岁,姓卢。”结果令人沮丧,对方嫌应聘人员“年龄太大”。卢依然没有放弃:“你说我年龄虽大,但是经验丰富,我与媒体联系很多,看看他们要不要。”遗憾的是,招聘方依然拒绝。

这则《省委书记求职遭拒》的消息,揭开了“4050”人员就业难的盖子,迅速被全国媒体爆炒。卢展工执意触碰真实,尽管遭遇“狼狈”,却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

卢展工后来自己评价:“咱们的老百姓一看这条新闻,他们会说,‘哦,省委书记也没有啥了不起,你看,他都找不到工作!这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不久,卢展工与河南人又有了一次“共鸣”。

河南人因为“形象”问题,已经在全国被调侃了十几年。尽管更多是无厘头,但这种歧视持久存在,有形却无奈,伤到了不少河南人的内心深处。

2010年全国“两会”间隙,卢展工在京看望河南籍打工者。交流中,卢展工称赞了“四种河南人”: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

此后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都会召集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座谈,撑腰打气。“北京好人”、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李高峰4月5日告诉本刊记者:“北京刘淇书记去河南期间,卢书记还不忘提到我,强调河南人对北京的贡献。刘淇书记一回京,就通知我去市委座谈。”

去年,卢展工和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座谈中,又补充了河南人的四种新形象: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

两次“四个河南人”的提出,让不少河南人心存感激。

到任不久,卢展工就着手推动省会郑州市空调公交车票价下调。在此过程中,卢展工尖锐的语言风格,再次引起了普通市民的共鸣,在公众中树立了亲民的形象。

“你们看看那些等公交车的市民,当一辆普通公交车和一辆空调公交车驶来的时候,你们看看他们的反应。他们宁愿坐拥挤的普通公交车,都不坐空调车,不就是为了节省那一块钱吗!”“当官的有车,有钱的有车,谁知道老百姓等公交车的滋味儿?”

“不一样”的省委书记

卢展工是近年来媒体“能见度”较高的省部级高官之一。在河南,卢展工的许多言行,打破了大家对“省委书记”的传统印象,总能让媒体兴奋,被公众热议。

到河南不久,在一场中央驻豫及河南省内新闻媒体座谈会上,卢展工说:“舆论监督不能叫负面报道,而是正面报道。对发展有利、对事业有利、对民生有利、对改进工作有利的舆论监督,即是正面报道。现在的舆论监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新的“舆论监督观”,让河南媒体一下子对这位省委书记另眼看待。不久,卢展工在河南媒体圈就有了个绰号——“卢标题”——河南报纸和广电等媒体关于卢展工的消息很少长篇累牍,大部分时候都是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

在河南省2010年“两会”上,卢展工参加多次河南省政协全会的委员讨论,但第二天的官方媒体只发了一条不足百字的“要闻简报”。卢展工在多个场合表示,领导干部的调研能少报就少报,要把版面和时间让给基层,让给群众。

许多接触过卢展工的媒体工作者都说,这个省委书记对媒体“很亲”,没有架子——和广电系统职工聊天,他坚持让大家坐下,自己站着;在电梯里遇到媒体记者,卢展工询问“吃没吃饭”,得知记者还饿着肚子,就赶紧交代工作人员带他们就餐。

作为一省书记,卢展工太没有“官架子”。

有次在焦作调研时,卢展工去看望山村小学师生,最后合影留念时,为了不挡住学生,他坚持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合影的学生源源不断,卢展工在地上一直坐到最后。

还有一次,卢展工在漯河市调研,并和在当地投资的闽商合影。当企业家们虚位以待邀请他坐下合影时,卢展工说,“我站在后面,给你们当好靠山”!

2010年8月份,在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活动见面会上,卢展工没有站着等企业家过来握手,而是走上前去和大家一一握手。握完第一排,沙发挡住了去路,后面的企业家就想往前走,卢展工赶紧摆手:“你们不要动,我过去!”说完自己动手挪开巨大的沙发。

2010年河南“两会”期间,卢展工参加地方代表团审议。当一名代表举手要求发言却没话筒,由于会场服务人员暂不在场,主持人喊了三次“话筒呢”,也没见有人行动。这时,卢展工拿起自己面前的话筒,走向斜对面的代表。

河南取消“豫O号”特权车牌时,卢展工带头更换车牌,并自曝曾两次被交警罚款,而且主动认罚。

关于卢展工的类似细节,不断被媒体捕捉,并呈现得越来越立体。河南公众发现,这位省委书记毫不神秘,说话率真,和民众很近,没有架子。有网民感慨:原来省委书记还可以是这样当的!

卢展工在民间迅速积累了人气,媒体对其印象颇佳,公众看其“亲民”,企业家看其“亲商”,不少网友自称“卢粉”,网络上称卢展工则为“工哥”。

从“卢海西”到“卢中原”

当然,也有声音批评卢展工是在作秀。面对争议,卢展工称:“我觉得那不是作秀,不过反过来说,共产党人都能作有利于人民的秀,也是好事。”

卢展工说:来河南工作后所做的一切并非什么创举,在福建时就是这样做、这样说的,如轻车简从、从破解“四难”入手推动新闻改革等等,现在这几件事在河南却都引起了一些反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南的开放度还没有沿海地区高。

去年早春,河南遭遇60年不遇旱情,河南“百厅包百县抗旱浇麦”活动在即将热烈启动之际却被果断叫停。据公开报道,河南省委担心这有可能变成“面子工程”,“拨一点资金,买几台机器,干部下去吃吃喝喝”,增加农民负担。所以,河南去年的抗旱静悄悄:官员没下乡,资金和技术却大量下乡。几个月后,河南夏粮大丰收。

本刊记者从河南省委有关人士处了解到,卢展工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深入调研,善抓大事。比如,涉及各厅、委、局具体工作的会议,他几乎从不参加;但下乡调研,他往往一呆就是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除了正式的会议和调研外,他几乎每晚都会在宾馆房间和地市主要领导座谈到深夜。他还善于以大规模的深入讨论来统一认识。这种抓大事、重调研、形而上、善动员的工作方法,可谓事半功倍。

卢展工在福建的官誉,更多来自“海西经济区”。这个概念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在2004年1月提出,2006年“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正式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卢海西”的美誉得以盛传。

与福建相比,河南的情况大相径庭。

多年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河南担负重要责任:河南耕地仅占全国1/16,小麦产量却占1/4强,粮食总产量占据1/10。东南沿海率先发达,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号角声中,河南只能挑着保证粮食生产的担子赶路。

正因为如此,河南民众认为河南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中部塌陷”一说由来已久。

卢展工的到来,没有让河南人失望。仅两年多,他的主要政绩便具体可见——那就是中原经济区获批,以及提出了“三化”协调的思路。

卢展工希望,以河南为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将更好地和沿海衔接,和西部衔接,有利于国家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去年,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亿万河南人群情振奋。

从此,曾经的“卢海西”,正式更名“卢中原”。但卢展工认为,与首创“海西”概念相比,“中原经济区”并不是新思路,而是思路的延续。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卢展工说:“有个吃饺子的典故,是讲前面已经吃了9个,没吃饱,最后半个一吃,吃饱了,我来河南的时候正好是到了该吃那半个饺子的时候。”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所谓“三化”,指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

面对保粮义务和发展使命之间的现实矛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被称为“四难”。

“两会”上卢展工提及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不在于其社区化的集中居住方式,而在于房屋有产权,可按揭,可买卖,以及享受与城市相同的公共服务。

以新型社区为战略基点的新型城镇化思路,解决了促发展和保粮食之间的土地矛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去处和资本,为农业现代化集约经营保障了前提。

新型城镇化,是破题“四难”的引领之举。眼下,河南已经在开展集体土地以及宅基地的确权工作。卢展工曾表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从此农民将告别“无产”的历史,实现资产变资本。

从国家全局的角度讲,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更可以被看作是试验区。它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

卢展工为地处“中部塌陷”的河南找到了隆起的支撑点,为河南在国家整个发展战略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4月5日,某中央驻豫新闻单位负责人向记者评价:“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布局、“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的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面对的都是河南发展最根本最深层次的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并提出破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最大的务实。

作风转变与吏治风暴

卢展工在豫高调反腐,其吏治整顿也颇受关注。有着亲民、亲商形象的同时,卢展工对某些干部官派作风的批评和嘲讽也毫不留情。

“我在多个场合都讲过,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的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可有的同志就是经不起权力的诱惑,太把自己当个官,甚至今天任命书一宣布,第二天走路都不一样了!殊不知,任命书任命的是党和人民的嘱托,给你的是一种责任!”

2011年初的河南省委会议上,卢展工要求对腐败要“保持高压态势”。2011年6月30日,卢展工专程率全体常委参观该省反腐倡廉建设展览。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去年,河南一批官员落马受处,被称为吏治风暴。

河南省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卢展工反腐,是不论何时何地,不论何人何职,一旦发现腐败问题,即予以严肃坚决地惩治。比如去年8月原漯河市市长吕清海被“双规”,就是在查处其他经济案件时被发现的,一发现问题,立即就启动了惩治程序。

这些都是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思路的体现。这个思路的核心内涵,是要求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突破禁区、敢闯敢试,始终持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卢展工强调:“真正对人民负责是不容易的,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对人民负责、什么叫有责任心,领导干部要经常深思内省。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弱化拍脑袋决策的概念,淡化官的概念,把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

去年,发生在河南的人事大调整备受全国关注。去年5月,河南一次票决29名厅级高官。此次“票决”高官行动的涵盖面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为国内少见。此举,被称为在卢展工主政之下,河南吏治新政的一大亮点。在此前后,河南又对近百名厅级官员进行更迭。

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卢展工提出了“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标准。“五重五不简单”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

“五重五不简单”,被学界评价为辩证法在干部问题上的最新实践要求。“公认与票数”、“大节与微瑕”、“能力与学历”、“潜绩与显绩”、“实绩与数字”、“工作能力与考试能力”、“实践与时间”等的关系和标准尽在其中。

观察人士认为,一边整顿吏治,一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两项新政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建构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1969年,卢展工随浙江省第一批知青到黑龙江富锦新立屯插队。1972年,进黑龙江建工学校念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恢复高考后,考入哈尔滨建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建工局。后来,从浙江省嘉兴市市委书记到浙江省省委副书记、河北省省委副书记,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直至福建省省长、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足迹跨越中国的大江南北。

卢展工说过,北大荒的生活对他今后一生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它使自己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它教自己懂得了党的干部应时刻想着群众,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

猜你喜欢

河南人经济区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新时期中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