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矫正坐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2-04-25严皓琥张海蒙康莉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颈性病证坐姿

严皓琥,张海蒙,康莉娣

(1.上海市天山中医医院 推拿科,上海 200051;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3.上海曙光医院 推拿科,上海 200021)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矫正坐姿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提出的新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体征,并且该种方法容易掌握,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利于推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来源于2010年1月-2011年6月上海市天山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采用抽签随机法随机分为手法结合矫正坐姿组30例(原33例脱落3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0岁;单纯手法治疗组30例(原32例脱落2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2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纪要拟定的标准[1]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组 术者坐于患者头部,先用指揉法施于患者两侧颈项肌上,自上而下缓缓施术,以患者感觉轻微酸痛为宜,在压痛点可作重点按揉,时间为2 min,按揉中冲,临泣穴1 min。

1.3.2 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矫正坐姿 除运用以上的传统推拿手法外,还要求患者坐时把皮带绑于大腿下部,膝盖以上,务必使两膝盖并拢,这样保持端正坐姿,不左右歪斜。双膝并拢后,也控制不能前后大幅弯曲。坐的椅子要求:硬木的靠背椅。要求在治疗的2疗程中都保持这种坐姿。

1.4 观察指标 参照王楚怀等[3]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并结合临床操作的实际可行性情况,拟定症状体征评分量化表。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4]拟定。治愈:眩晕消失,恢复发病前的劳动生活能力,综合积分下降90%以上,治疗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者;显效:眩晕明显减轻,无反复发作,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综合积分下降60%以上;好转:眩晕有一定缓解,劳累后偶有颈项部不适和眩晕加重现象,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积分下降30%以上;未愈:眩晕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综合积分下降30%以下。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本研究中计量资料经检验治疗前后及2组之间差值d均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P>0.05,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s)

2.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

表4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VA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导致VA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病人,是推拿科常见的一种病症。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病变部位在头项颈部,与脑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多种因素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物力学等多个方面。常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包括:颈椎病、下颈椎失稳、寰枢关节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之,引起颈性眩晕的诸多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中,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和VA受压是主要发病机理,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前者占主导地位,因此稳定颈椎在治疗中有很大作用。

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原理:1)手法治疗可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使脑血流量显著增加,缓解椎动脉痉挛、减轻交感神经丛的炎性反应。2)手法治疗可放松颈部肌肉,改善痉挛,减轻疼痛。3)手法治疗可纠正颈椎错位、增加椎间隙、调整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弧度和稳定性。4)手法治疗可激发经脉之经气,为神经、血管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5)手法治疗有利于恢复颈椎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平衡。

传统推拿手法结合矫正坐姿疗法不仅具有传统推拿手法的一切治疗原理,还通过固定双膝,从而达到固定骨盆,保持脊柱的正直,避免颈椎过分前屈,有利于重塑颈椎的生理弧度,避免加重颈椎间盘突出,减轻颈椎韧带的负荷,建立新静力平衡[4-5]。通过坐姿的矫正,使颈椎保持正直,从而避免因颈椎偏向一侧,导致颈部肌肉的痉挛、劳损,减轻疼痛,使两边肌张力保持一致,建立新的动力平衡。

[1]孙宇,陈琪福.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纪要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3]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4]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452.

[5]施祀,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69.

猜你喜欢

颈性病证坐姿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坐姿好习惯
学生作业坐姿及台灯控制器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基于坐姿感应的智能视力保护台灯设计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长跪”与谢罪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