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发展与研究综述
2012-04-24王健
一、生命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我国的发展轨迹,一般还是从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问题凸显为起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3至2005年,基本理论研究探索阶段。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在接受《教育评论》采访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面对基础教育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视野中的缺失,生命的活力被扼杀于课堂之中,1997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撰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构建有生命互动的课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教授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生命化课堂的诸多思考与具体实践。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正式逐层开展。2001年,肖川教授开始关注和思考生命教育论题,认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在于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与实践,并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生命教育国际高峰论坛,随后编撰《生命化教育丛书》。2003年,张美云撰写博士论文《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生命意识教育体系。朱永新教授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指出“生命教育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2004年,冯建军教授著《生命与教育》,基于生命与教育的本体关系的理性思考,探索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人”的生命教育学。随后,冯建军教授出版《生命化教育》,探索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课程、课堂、班级管理、学校生活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和实施要求,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具有指导价值。2005年,刘慧博士著《生命德育论》,以新生物学范式视野建构生命道德价值期望,定位于成为优质自己,主张道德教育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2005年,刘济良教授出版了博士论文《生命教育论》。在基础教育领域,“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张文质编撰有《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等生命教育相关著作或教材。
2005至2007年,基础教育实践拓展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活动率先启动。2004年底,辽宁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省教育厅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上海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湖北咸宁启动生命教育研究,并组织专家编撰中小学《生命教育》地方性教材。2005年以来,全国宋庆龄基金会也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关心中小学生命教育活动实施,相继开展系列生命教育研讨会。2006年,肖川教授开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为主线,主编一套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具有地方课程特色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并在辽宁、湖北等地试用。2007年,湖北咸宁召开全国生命教育实验研讨会,并启动全国首家生命教育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实验区。
之后,基础教育领域举办生命教育研讨会、生命教育报告,编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生命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现场推进会暨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年会”在成都举行,旨在进一步推广交流全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经验,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操作技能。2010年,南京市丁家桥近十位老师分为6册编著南京市第一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小学《生命教育读本》校本教材,书中囊括了一到六年级孩子经常遇到的生活难题。
2007年至今,高校生命教育发展阶段。当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高校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大学读书时光,亦成为一个紧迫的新课题。2007年,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同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以经典案例点评和美文欣赏为主的读本形式,编辑《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并在武汉大学等校开设通识课程。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所举办港澳台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国际性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就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心灵境界得到不断提升的公民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讨交流。上海市教育局启用《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湖南、辽宁等地试用省级教材《中小学生命教育》,云南省教育厅倡导“三生教育”,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结合中外传统生命哲学研究,大力推行现代生死观教育,多次在海峡两岸开展生死观讲座,著《生死智慧》《超越死亡》《感悟生死》《学会生死》等,2008年,郑晓江与张名源合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为社会公民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阅读与学习的范本。2009年,欧巧云著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王晓虹著有《生命教育论纲》,王文科主编《生命教育概论》。2010年,肖川教授倡导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凝聚生命教育研究师资,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弘扬生命教育先进理念,推广生命教育的实践成果,深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纵观我国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先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开始,后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操作,而后高等教育领域才开始实施。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无论是从系统研究还是个别研究,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早,且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切入,但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格局。
2.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基础教育领域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一些地方教师们编辑校本教材、举办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省思,但对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关注不够。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尚是一个空白,需要引起学界的深思。
3.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当前生命教育仅是学界的研究兴趣与学校教育的焦点,社会上部分媒体时有报道,但总体还缺乏系统的宣传与介入。
4.学校生命教育启动较早,家庭如何参与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较少。各地的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家庭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都需要研究与探索。
三、生命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总体看,生命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趋向明确、健康、积极。
第一,生命教育理念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是自由、完整而有个性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我们相信,关怀生命的教育,是开启智慧、点化生命、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走出无人教育、功利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
第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将覆盖不同学程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意识、生命安全、生命尊严、生命关怀和生命价值等。不同学程,应有不同的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当前,中国台湾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研发较多,我国应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与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现有学科内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积极开发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命教育资源体系,为生命教育的系统实施提供教学与阅读文本。阅读资料或教学案例参考,而目前还没有真正具有教材性质的生命教育课程文本。
第三,生命教育体系将从学校走向家校社一体。首先,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理解孩子的生命发展,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实现与孩子的生命对话,民主、平等地沟通交流,以父母积极的生命体验感染孩子,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灯,激发孩子生命的活力,提升孩子生命的价值与质量。其次,学校应发挥资源优势,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由成长设计符合生命特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应以人为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王健,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