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构
2012-04-24刘晋
刘晋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如学科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育人目标不能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变化,育人方法过于理想化与简单化,难以实现道德的内化等。因此,加强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重构德育工作体系。
构建符合新课标目标要求的
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如何改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德育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典型抽样的30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诊断性调研;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局行政推进,教育学会、教研室和教科室等部门积极配合,基层学校主动发展,积极开展新课标论坛、德育创新论坛、德育沙龙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区域德育目标。我们对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目标表述,结合本县学校德育的现实特点,研制并形成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符合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本目标体系贯彻了“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的德育理念。(见表)
学校根据各阶段德育实施的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研究确定更为具体的道德教育实施目标。如东海高级中学针对年级特点,确立各有侧重、相互连贯的年级目标,使养成教育活动多层面、多载体、网络化、有实效:高一以适应初高中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劳动习惯的常规为主;高二以养成教育、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稳定提升为主;高三主要依托学习这一教育主线,以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公民意识为主。
构建符合新课标结构特点和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1.完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新课标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有效契机,我们根据东海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德育目标、学校工作特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安排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把人道、伦理、文化、科技融为一体,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一方面,县教育局引导各校开展“五自”(自制、自主、自学、自强、自我管理)教育和“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开展“学感恩、重孝道、明礼仪、促和谐”“学习省自强自立模范谢芳丽”“学习市百佳小公民胡继汕”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光荣传统,争当新时代好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各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主线,追求多元化发展模式。如东海中等专业学校的水晶雕刻、县幼园和县实验小学的版画、平明中心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教育、南辰中学的跑马灯舞、温泉中学的泉文化、房山高级中学的艾村艺术工作室,桃林中心小学和石梁河中心小学的无线电测向等已成为教育品牌。
2.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突出强调,“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东海县文化底蕴深厚,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学校如何挖掘和整合优化这些地方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形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乡本土,增进民族情感,进而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之一。因此,我县以新课标为抓手,大力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目前,各校都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彰显学生个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白塔高级中学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砺志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力量编写《砺志》《英雄在我心中》《祖国母亲,我想对你说》等多本校本教材。平明中心小学编制校本教材时重墨呈现朱自清文化的教育功能,按年级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低年级设有《走近朱自清》《匆匆》《春》,中年级设有《朱自清生平》《背影》《荷塘月色》,高年级设有《朱自清轶事》《歌声》《冬天》等。桃林中学充分挖掘马陵山历史文化,以“美感教育、人文教育、红色教育”为宗旨,以马陵山的“地质构造、物产资源、风土民俗、文化遗址、历史掌故”等为载体,成功编纂了乡土教材《马陵山文化》。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既反映了各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又符合德育内容要求,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构建符合新课标教学方式相适应的
德育方法体系
1.加强学科德育,促进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建设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和渗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我们在2012年全县学科德育研讨会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5个关注”: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基本素养、关注“无痕”教育、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之间交往活动。在这一指导性意见指引下,县教育局各科室及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注重实效的德育活动。如东海县第二中学开展了“亲情在我心中”主题学生——家长会,并形成惯例。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一位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家长会结束后,孩子把我一直送到学校大门口,还叮嘱我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孩子长这么大,一直都是我们关心他,能想起来关心父母,这是头一回,孩子终于懂事了,要感谢老师,感谢学校的教育!”这位家长打电话时因为激动数次泣不成声。当我们的德育工作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关注了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工作才真正有效,德育工作才能变“假大空”为“真小实”。
2.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五彩、多元的社会生活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县教育局因势利导,以体验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课外体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县情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探究课学习、社会考察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区域改革成果的了解和探究,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具有“我是东海人,我为东海自豪,我为东海争光”的情感和行为。
文化体验实践活动。重视中华民族节庆教育、仪式教育、礼仪教育等内涵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举行入园、入学、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等仪式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德育活动;积极组织“七彩的夏日” “缤纷的冬日”假期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广泛建立学生社团,实现每100人拥有一个社团组织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生活经验实践活动。启动“爱心随我行,相伴共成长”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便于师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各学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者,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服务社区、美化环境、爱心捐助等志愿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促进知行并举。东海水晶城、安峰山烈士陵园、县科技馆、县交警大队牛山中队等成为我县学校主要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课程基地建设。许多学校在实践课程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课程基地。如东海实验中学、曲阳小学的“水晶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东海高级中学的“地质·生命课程基地”,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等,都办出了自身特色,为“立德树人”创造了条件。
构建符合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
德育评价体系
要建立与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当前的重点是要改进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内容要体现学生发展要求,方法要实现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和规定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动态性评价和静态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我县中小学将继续实行“把幸福带给每个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已经着手编制《素质评价手册》,并投入使用。完善了学生道德评价制度,提倡校本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力求从日常生活出发,真实地评价道德。采用多主体、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定、作品分析、行为评定等,努力发挥道德评价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发展功能,防止道德评价的异化现象。
2.改革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我们深入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出台实施方案,落实师德建设责任,组织师德大讨论、师德公开承诺、师德模范评比、师德建设示范校评比等活动,引导教师远离浮躁、庸俗和职业倦怠,坚守教育良知、规范从教行为。进一步健全师德考评体系,采取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和家长参评、学校总评等形式,对教师师德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作为聘用、晋级、评选、奖励的首要依据。
3.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德育督导、评估和验收,全面把握区域内德育工作推进整体态势,并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评价体系之中。相继出台了《东海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细则》《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意见》《东海县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方案》等文件,提出了《东海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等,使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