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育人为本的“路线图”
2012-04-24吴少平
吴少平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普遍缺乏吸引力,同时还背负着“道德说教”“道德灌输”的恶名,教授课程的教师也因此不受欢迎。事实上,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层面的内容,靠讲解、灌输是形成不了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认清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以人为本,落实到教学中,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过有意义的生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深圳市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提出“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的情怀融入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的体现和实践。
一、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根据新课标,结合深圳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我们认为,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发现儿童、尊重儿童、为了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尽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体会青春之美好。尊重儿童,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儿童,就是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唯有这样,德育课才可能因此而变得有趣、有用和有效。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德育课程资源
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容易和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产生共鸣。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也意味着教师必须了解这个班学生的生活状况(父母职业、家庭生活水平、生活经历和环境等)、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等。在掌握学生实际基础上,寻找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点,既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是用,可以使德育课程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深圳市宝安区,我们大力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
一是社会生活话题。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赋予生活中的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学校曾组织关于“网络利与弊”“追星利与弊”的辩论,使学生对网络、对追星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又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城市人文资源。一个城市的人文资源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对学生来说既有亲近感又有自豪感,更方便于教师就地取材。深圳市既有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城市文化精神,也不乏悠久的南粤历史文化传统。宝安区挖掘并利用乡土德育资源《我爱宝安》《爱我宝安》,以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城市人文精神教育。
三是社区公共资源。城市中的社区人力资源一般较为丰富,学校可以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使社区力量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宝安区在开设生存教育课时,就聘请治安、消防、医疗急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来校开设讲座,开展如“抵制校园暴力”“火场脱险”“识破生活骗局”等模拟演示,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效率。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道德实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德心理结构,而且都以“自己的”态度对待外部的教育影响,教师的任务不是以自己的认识来代替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己发生改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调查、讨论、访谈、参观、实践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实践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削弱,他需要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错误的、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点拨与指导。
四、明确德育性质,
注重德育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
在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中,《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过去的“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改为“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修订后的新课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德育性质,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一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新课标通过内容的充实和强化,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