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关联解读*

2012-04-24张绍杰

外语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同义范畴关联

庞 杨 张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1 引言

同义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都曾对同义词与同义关系提出过诸多解释。但前人的研究局限于语义学的理论框架内,涉及的只是静态的同义关系,忽视了动态的同义关系,更未能阐释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本文将依据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用学框架,从语用-认知视角分析和解释词汇同义关系。

2 同义关系的语义学视角及其缺陷

词汇同义关系通常被理解为相同词汇意义建立起来的意义关系。传统语义学的指称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词在客观世界中指称或命名的对象,词汇同义关系因而定义为具有相同指称的两个或几个词。这种定义显然不准确。首先,有些词的同义关系无法用指称论来定义,像“但是”和“可是”这类虚词,在客观世界中没有指称对象。其次,语言中有许多词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它们的表达意义却不尽相同。比如,在“曹操是三国中的英雄”和“曹操是三国中的奸雄”这两句话中,“英雄”和“奸雄”都指称曹操,但它们的情感意义截然不同。而且,如果仅以词的指称对象相同定义同义关系,那么在客观世界中指称相同对象的这些词,必然具有全部相同的语义特征,在客观上承认了绝对同义词的存在。

显然,指称论对“意义”的理解也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因此,另一种观点主张从词的字面意义(sense)出发,定义词汇间的同义关系。根据Frege(1985)的解释,所指相同的词字面意义不同,因此判断一组词是否同义,更应比较其字面意义。Frege成功地将意义划分为客观实在和心理表征,为同义关系的心理认知转向奠定了基础。意义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无疑是词汇同义关系研究的一大进步。

但根据认知语义学理论,词汇的字面意义及其意义关系始终应当基于既定的主观事实,如果一个新语境的出现使其中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发生改变,那么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语义特征来定义这个词的字面意义。

真值条件语义学对同义词的解释基于“保真互换”(interchangeability)。由于真值条件语义学主要关注句子意义,而非词汇意义,判断词汇同义关系也要与句子的逻辑真值相联系。然而,逻辑上的“保真互换”却忽略了同义关系的语境依赖性。Quine(1961)有力驳斥了基于指称论的保真互换:外延相同的两个词互换不导致真值的改变仅仅是基于偶然的事实,因为语境的改变可随时导致句子真值的改变。简单地基于一定外界因素,或者说基于指称论和字面意义论的保真互换来定义词汇同义关系都不科学。尤其是在涉及人的信念时,指称对象相同的两个词互换往往造成所在句真值条件的改变。例如:ophthalmologist和eye doctor字面意义相同,在一切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中都指眼科医生。但在以下信念语句中:

① a.Mary believes that every eye doctor doctors eyes。

b.Mary believes that every ophthalmologist doctors eyes.

“假设Mary因为某些原因不知道这一点,那么如果①a为真,①b则为假”。(Lycan 2008:131)也就是说,字面意义相同的两词互换仍导致句子真值改变。以上证明,无论如何规定词汇应具有相同外延或内涵,脱离具体语境讨论“保真互换”都毫无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那种语义学的观点都无法解释词汇同义关系,因为它们都试图将词汇意义和词汇同义关系抽象化,试图脱离具体语境和语言使用去规范语言的意义。然而,在每一个新语境出现时,同义关系也随着说话者的交际意图随时发生改变。传统语义学研究的缺陷说明,必须从语用-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词汇同义关系。

3 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

从语言的使用出发,结合语境信息和因素考察词汇同义关系,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不存在任何语境中意义完全等同的词(绝对同义词)。(邢福义1991,Cruse 2000)Cruse指出,“如果词汇X和词汇Y绝对同义,那么在任何语境中,如果X的使用完全合适,Y的使用也完全合适。也就是说,X和Y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两词产生的语境常态(contextual normality)须完全相同,它们才绝对同义”(Cruse 2000:157)。以brave和courageous为例,脱离语境很难察觉它们之间意义有何区别。但是在如下语境中,英语本族语者就能觉察到它们使用意义的差异。(+表示斜体词在该语境下使用合适,-表示不合适)。

② a.Little Billy was so brave at the dentist’s this morning.(+)

b.Little Billy was so courageous at the dentist’s this morning.(-)

大多数受试者给出相似的答案,认为在这个语境下使用brave很合适,使用courageous有些古怪。在相同语境下两词意义不完全等同,说明它们不是绝对同义。还有些意义差别甚微的词,如 sofa/settee,pullover/sweater,看上去意义几乎一样。但语言学家通过采访本族语者证明,有相当一部分人仍能够找出区别的语境。因此,纳入语境的绝对同义词非常稀少,甚至不存在。认知的“节俭原则”也同样避免绝对同义词的存在。如果两个词在一切语境中意义等同,那么语言使用者就会倾向于舍弃其中一个,这个词将在语言系统中消失。

Grice(1967,1989)的经典语用学理论可以解释“同义词”为何产生矛盾,同时进一步说明词汇同义关系的动态性。根据语用节俭原则(Modified Occam’s Razor),即“字面意义除非必要不做多义解释”,当说话人选择了一个不常用(有标记)的词而不是另一个更常用(无标记)的词,那么听话人会探究其原因。新格莱斯语用学的代表人物Horn(1984)的Q原则和R原则也说明,有时字面意义相同的两个词的使用意义并不相同。例如,pink和light red代表的颜色不同,如果说话人选择用light red而不是pink,那么他意图表达的就不是粉色而是其他的颜色。Clark(1979)称这种现象为同义关系的优先性(preemption by synonymy)。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视角出发,同义关系可定义为:“若S1,S2,S3…SN满足合适条件并通过字面用意X表达同一言外之力F,那么这些话语组成同义结构群,同义关系可解释为不同的语句表达相同的语力即语用功能等同。”(张绍杰1993:18)以句子为单位基于语力对同义关系的解释,对词汇同义关系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Murphy(2003)从元语言的词汇角度出发,基于对比关系原则(relation by contrast principle)对同义关系进行了解释。根据该原则,如果一组词的概念具有相同的语境关联则具有同义关系,但前提是它们的形式不同。根据这一原则,在判断同义关系时,既可以排除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义词却不具备语境关联性的词,又可以纳入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同义词,甚至是反义词,却具备了语境关联性的词,充分解释了同义词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例如,doggy和kitty虽一般都被认为具有反义关系,但在一些特殊语境中,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显现,使之构成同义关系。

③ a.I’m so sick of that Kay and her stupid little doggy that she’s always calling her“little baby-waby”…

b.Little Baby-Waby is a kitty,not a doggy.

c.Doggy,kitty,whatever.It’s all the same to me.It’s a stupid little spoiled beast with a stupid little spoiled mistress.

显然,对于说话人Sc来说,doggy和kitty是同义词,具有相同的语境关联,有相同的负面意义和讽刺效果,比如“被宠坏的”、“愚蠢的”等等。这从it’s all the same to me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此时,Doggy和kitty都符合说话人交际意向并可以互换。这说明,词汇同义关系取决于说话人是否具有触发该关联的意向,以及听话人是否能够在线建立起概念关系。虽然任意两个词都可能具有一定的语境关联,同义关系的构建也不是任意的。词的默认意义(default meaning)相近时,人们往往能更快的推断出同义关系,默认意义不同的词则说话人需要足够的特殊语境触发其关联。如上述例子中说话人就通过It’s all the same to me明确表达kitty和doggy的所指相同,使听话人成功地构建起词汇同义关系。

会话中所有词汇意义的理解都蕴涵特别概念(ad hoc concept)的构建,须听话人结合语境因素处理和丰富词汇编码信息,从而得到更为完整充实的词汇意义。从语用角度来看,词汇同义关系指的是在一定语境下由听话人在线构建的且符合说话人意图的相似概念。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实质上是交际双方的语用认知过程。

4 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关联解读

4.1 语义的待确定性: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前提

Sperber和Wilson(1995)提出基于人类交际和认知的关联理论模式,认为人类认知机制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也称为关联的认知原则。其中,取得认知效果包括对已知信息假设的加强或削弱,通过语境隐含和已知假设推导出新假设等。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指出,每句话语都假设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也就是说,听话人认为处理该话语可以取得一定的认知效果,并假设这句话是说话人能够选择的最佳关联话语。因而,听话人首先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然后根据语境推导至明示意义层面,如有必要则根据关联原则继续推导出隐含意义,直至所获得的认知效果达到预期关联。

关联理论学者(Sperber&Wilson 1995,2003;Carston 2002)提出语义待确定论,认为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并不能编码说话人意图要表达的整个命题,其命题意义需听话人在语境中在线进行语用推理后方能确定。Carston(2002)甚至认为语言系统具备完整的语码根本是多余的,因为语用推理机制足以帮助人们成功解读词汇编码信息并将含义扩充至明示层面。语义待确定性(underdeterminacy)和语义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Carston指出,“‘不确定性’一词用于‘没有可依据的原则’,也始终不能获得合适的结论。而‘待确定性’不代表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是命题不能由语言本身独立决定,可依据某些原则加以确定”(Carston 2002:20)。指示语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指示语本身脱离语境没有特定意义,而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是指听话人可以推导出各种各样的特殊含义,有些甚至不是说话人意图要表达的,如Sperber和Wilson提及的弱项含义(weak implicature)就属于这一类。语义层面作为一种抽象结构,长期储存于人脑的特定知识区域中,却不足以表达完整的概念,交际中仅起到提示作用。至于会话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凸显出来的言语概念,即关联理论所说的明示意义,是通过语用加工和推理后确定的。

基于关联理论的词汇语用学,将语义待确定论和语用推理机制应用于解释词汇意义上:判断词汇意义时,应当纳入可及语境信息、说话人意向等语用因素。特殊的语用推理机制对词汇编码意义进行扩展或收缩,从而决定词汇的明示意义、真值以及各种会话含义的推导。以Bob is well groomed这句中的形容词成分为例,语用推理机制发挥确定句子真值的作用:well groomed对语境中的指称对象产生的不同的修饰作用,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级差含义(scalar implicature)。假如Bob是一个上班族,那么他打扮得体;假如是一位摇滚明星,他的打扮就有些欠佳。在语境中对这些形容词的语用扩充属于句子的真值条件,这些句子的意义不仅需要语用成分的补充才成为一个完整的命题,更是受语用因素引导和驱动才产生这些词汇意义。根据关联理论的解释,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限制并驱动了对词汇动态意义的理解,会话双方在认知层面遵循省力原则,在交际层面通过识解明示意义、语境信息和认知效果3者之间相互调整来实现,这一过程持续到听话人认为其认知效果达到预期关联为止。

语义待确定论及其在词汇语用学中的应用,为理解言语交际中词汇特别概念(ad hoc concept)构建提供理论前提,同时也为理解词汇同义关系奠定基础。特别概念指的是会话双方经过语用推理机制将词汇概念在线扩充或收缩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丰满的概念(fully-fledged concepts)。在线构建词汇同义关系,包含词汇特别概念的解读。例如,fresh被用来修饰不同名词时(fresh shirt/air/assistant/idea)分别在线构建不同的特别概念,使得 fresh shirt与 clean shirt,fresh air 与 clean/pure/unpolluted air,fresh assistant与 new/inexperienced assistant,fresh idea与new idea分别构成同义关系。对语词的动态意义及其关系的识解表明,会话双方具有根据说话人意向、语境信息背景知识等遵循关联原则在线推导词汇同义关系的语用推理能力。

不难看出,从语用认知的视角出发,词汇同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意义关系,是会话双方运用语用推理机制,从词汇概念潜势中推导出符合交际意图的概念关系。词汇同义关系的构建是遵循认知关联原则寻求最大认知效果的动态过程。但离开语义的待确定性这一前提,将无法在语境中构建起同义关系。

4.2 语用推理: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

语用推理首先需要建立起认知相似性,然后通过认知相似性进行在线推导,进而构建符合交际意图的特别范畴,并通过特别范畴的构建最后建立起词汇同义关系。因此,语用推理实质上是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

首先,语用推理有别于逻辑推理,是与语境相结合的动态推导(徐盛桓1991),是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其次,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近期,有人也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概念,表明语用推理过程需要将传统语用模型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认知心理学认为范畴的构建依赖认知相似性:范例模型(Exemplar Models)、双重模型(Dual Models)和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等都不同程度依赖认知相似性。近年来,心理学家 Barsalou(1982,1983,1989,1991,2010)提出特别范畴(ad hoc category)概念,它是通过推理机制依赖交际意图在线构建的一种特殊范畴。会话双方判断某一概念在特别范畴中是否典型的过程即是判断词汇概念间认知相似性和同义关系形成的过程,都是在语用-认知原则的引导下进行在线语用推理的结果。同时,特别范畴构建与一般范畴(common category)构建一样,都依赖于概念间相似程度而形成梯度结构(graded structure)。

图1 同义关系的梯度性

如图所示,词汇同义关系具有动态性和梯度性:特别范畴在同义关系构建中处核心地位。会话双方通过语用推理不断调整词汇明示意义,预期语境假设和词汇范畴,依赖词汇间的关联度或认知相似性通过特别范畴的构建最终建立起词汇同义关系。

Sofa和loveseat两词都属于seat一般范畴,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相似性,但脱离语境我们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具有同义关系。设想有一种语境,说话人问Are there any seats available in a room(房间里有没有座位)时,这两个词都具有预期的语境关联,可理解为“可供人坐着的物体”或类似的概念。根据交际意图会话双方在线构建“可供人坐着的物体”这一特别范畴,sofa和 loveseat同为特殊范畴成员,两词具有符合预期关联的认知相似性,即构成同义关系。假设另一种语境,某人问there are three sofas与there are three loveseats两句是否表达相同的意思?答案是否定的,因为sofa通常可坐3个人,而loveseat只可坐两个人。这时两词又被分派至不同的特别范畴,即sofa属于“可坐三个人的物体”;loveseat属于“可坐两个人的物体”。第一种语境条件下座位个数的差别没有足够语境关联也不符合交际意图,仅仅作为词汇意义的潜势因素存在。但是,对于后面的语境,sofa和loveseat表达座位个数的差别被会话双方做出次级推导,由此将两词置于不同的特别范畴而得出不相同的结论。

通常被认为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其概念范畴也可依交际意图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prize和award两个词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同一范畴,但在有些语境中会发生变化。

b.Jan won the award/prize for the best drawing.在④a的语境中,award表达的概念范畴被缩窄为“经法院裁定所获得的金额”,并具体到“法院赔偿金”,这一范畴通常不包含prize,因此听话人会寻找其他属于“法院赔偿金”这一特别范畴的词,如compensation在这一语境中显然语境关联度更高。而在④b中,听话人认为award属于“某项奖励”的范畴,即符合交际的关联性,这恰巧与一般范畴“奖励”相吻合。因此听话人无需再进行更多加工,就能直接建立起与prize的同义关系。

Barsalou(1982)通过大量心理实验研究证明,即使是看似不相关的一组词,通过在一定语境下特别概念的构建也能建立起同义关系。例如,“奴隶”和“珠宝”,“黑胶唱片”和“项链”,“手电筒”和“绳子”,“浣熊”和“蛇”等看起来相似度极低。但在某些语境下,“奴隶”和“珠宝”都是“侵略者的战利品”,“黑胶唱片”和“项链”都是“礼物”,“手电筒”和“绳子”都是“野外露营用具”,“浣熊”和“蛇”都可以作“宠物”。原本不相关的两个词,通过特别范畴构建也具备认知相似性并符合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说明特别范畴直接决定词汇同义关系的推导和构建。

综上所述,语用推理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相互作用、相互调整而形成的特殊机制。词汇的意义关系是在推理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非理性的联系。(Kintsch 2000)同义关系的构建并非只依赖语义解码,而是人类大脑的非论证性(non-demonstrative)演绎推理。语用推理能力作为心智解读能力(mind-reading capacity)系统的特殊机制(Carston 2002),能帮助人们解读语言符号并将其调整至明示层面。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各种子句式(subsentence),甚至无需任何语码,仅仅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能成功交流,这说明语用推理机制的重要作用。正如Wilson和Carston所言,“语用推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弥补词汇和语法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差别。它通过语境因素、背景知识、说话人意向起作用,是听话人为追求预期关联而对语码所表达的概念和概念关系进行的理性推理”(Wilson&Carston 2007:19)。因此,语用推理是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通过语用推理人们可以在线构建词汇间的特别范畴,进而建立词汇之间的同义关系。

5 结束语

我们认为,语义的待确定性是解释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前提,而语用推理是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词汇同义关系是会话双方根据关联原则建立起认知相似性,并利用语用推理机制,通过在线构建特别范畴进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本研究虽然提供了认识词汇同义关系的静态性和动态性的新视角,但仍须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加以验证。

王 力.同源词字伦[A].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徐盛桓.语用推理[J].外语学刊,1991(6).

Barsalou,L.W.Context-independent and Context-dependent Information in Concepts[J].Memory & Cognition,1982(10).

Barsalou,L.W.Ad Hoc Categories[J].Memory & Cognition,1983(11).

Barsalou,L.W.Intraconcept Similar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concept Similarity[A].In S.Vosniadou & A.Ortony(eds.).Similarity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Barsalou,L.W.Deriving Categories to Achieve[A].In G.H.Bower(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C].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1.

Barsalou,L.W.Ad hoc Categories[A].In P.C.Hogan(e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Language Sciences[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Carston,R.Thoughts and Utterances: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2002.

Carston,R.Metaphor,Ad hoc Concepts and Word Meaning—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J].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2(14).

Clark,H.H.& Clark,E.V.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Language,1979(55).

Cruse,D,A.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Fillmore,C,J.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M].Amsterdam:North Holland,1977.

Frege,G.On Sense and Mean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eter Cole&Jerry 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7.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Horn L.Toward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A].In Deborah Schiffrin(ed.).Meaning,Form 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s[C].Georgetow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4.

Kintsch,W.Metaphor Comprehension:A Computational Theory[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00(7).

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Wilson,D.Relevance Theory and Lexical Pragmatics[J].I-t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3(15).

Wilson,D.& Carston,R.A Unitary Approach to Lexical Pragmatics:Relevance,Inference and Ad hoc Concepts[J].Pragmatics,2007(3).

猜你喜欢

同义范畴关联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奇趣搭配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