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演化指称看指同关系*

2012-04-24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回指所指先行

王 军

(苏州大学,苏州215006)

1 演化指称现象

演化指称(evolving reference)(Moeschler 1996,Reboul 1999),又称演化回指(evolving anaphora)(Korzen 2011),被认为是篇章回指的一种特殊现象。例如:

① The compactor crushed a VW.A huge crane then moved it to a railcar.(Asher 2000:142)

在例①中,代词it所指称的并不是一辆可以正常使用的大众汽车(VW),而是被压实机(compactor)压碎了(crushed)的大众汽车。换句话说,回指语it与先行语VW的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先行语指称的是“未演化”(not evolved)的对象,而回指语指称的是“演化了”(evolved)的对象。如下图所示:

图1 演化指称(Korzen 2011:3)

根据图1,语篇所指(discourse referent)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未演化的对象(DR:not evolved),二是演化了的对象(DR:evolved),而作为篇章成分(text constituents)的先行语(antecedent)指称的是未演化的对象,而演化回指语(evolving anaphor)指称的是演化了的对象。

Korzen(2011:3)同时指出,演化指称可被视作是介于同指(coreference)(即直接回指(direct anaphora))和联想回指(associative anaphora)(也称间接回指(indirect anaphora))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同指和联想回指的图示如下(例②和例③为笔者所加):

② Tom came into a classroom.He was a clever boy.

图2 同指

③ There is a house.The door is open.

图3 联想回指

图2显示,先行语Tom和回指语He具有相同的所指,即Tom这个人。而图3则显示,先行语a house和回指语The door分别拥有不同的所指。尽管演化指称现象比较特殊,但学者们对其进行的讨论并不少见,所提出的阐释方案也各不相同,但遗憾的是这些阐释方案均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2 相关研究及评述

在对演化指称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大多数学者并未使用演化指称或演化回指一类的术语,这说明演化指称现象通常只是作为普通回指的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有意思的是,大凡对演化指称现象进行研究,人们基本上都会不约而同地拿Halliday&Hasan(1976:2)和Brown&Yule(1983:202)的两个经典实例来进行分析:

④ 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Put them into a fireproof dish.

⑤ Kill an active,plump chicken.Prepare it for the oven,cut it into four pieces and roast it with thyme for 1 hour.

Halliday&Hasan(1976)认为,例④中 them与 six cooking apples是属于同指关系,但Brown&Yule(1983)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但them与six cooking apples所指不同,连例⑥中的每一个 it与其先行语 an active,plump chicken的所指也都各不相同。虽然两者的观点是对立的,但由于他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谈论同一个问题,因此都有各自的合理性。Halliday&Hasan(1976)是从语篇衔接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考察。them与six cooking apples只有被视做所指相同,前后语句才能实现衔接,概念才能获得连贯的表达。而Brown&Yule(1983)是从真值语义学的角度看问题,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代词的真正所指究竟是什么。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很多学者没有弄清Halliday&Hasan(1976)与Brown&Yule(1983)的对立观点实际上是源于分析视角的差异,结果就产生了各种差强人意的分析结论。例如,朱永生等(2001:54)在分析例⑤时仅仅认为,由于鸡块“与鸡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根本不会想到其他地方去”。而胡壮麟等(2005:433)在谈到同一问题时则说,“从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因为起初说的鸡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否认它是鸡”。上述两种观点由于采用的均是交际视角,不但无助于解决Halliday&Hasan(1976)与Brown&Yule(1983)之间的分歧,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

Carrell(1982:483)在对例④分析时认为,人们之所以可以使用这类演化指称,与个人的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并无直接关系,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语用认知能力,包括储存在大脑中的烹饪知识、说话人的目的、推理能力等。Ghadessy(1985:378-379)则反驳说,代词them之所以指称six cooking apples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事物,完全是因为我们所拥有的语言知识的缘故。他进一步解释到,如果six cooking apples被某个未知的“X”所替代,此时就不存在任何关于烹饪的背景知识,但them依然可以指称该“X”,在篇章层面上实现语言学意义上的同指关系。事实上,Carrell和Ghadessy的观点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分别片面地强调语言知识或语境信息单独所起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语言知识,任何特定的信息都将无法被表达清楚和表达连贯;而缺少了特定的语境信息,所谓的“X”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因为them与“X”之间的回指关系绝不仅仅是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但是更大的句法或语篇关系中的两个成分,也是更大的信息结构中的成分。可以用“X”替代six cooking apples并依然维持演化回指关系,这只能说明“X”可以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成分,但其抽象的限度依然可以用wash and core(清洗并去核)来修饰,也就是还必须是水果类的东西,并且能够 put...into a fireproof dish(放在防火盘上)。

Reboul(1999)基于心理表征理论(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或TMR)的解释相对要合理的多。他在分析例⑤时认为,take a plump,lively chicken能够激活并创造一个新的关于chicken的心理表征MR,该心理表征中特定的信息会随着后续的描述不断得到“修改”(modified)。尽管后续话语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但目标体(object)依然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关于chicken的心理表征始终保持不变,而这一心理表征能够一直控制着使用代词it对其进行回指。如图4所示:

图4 表征与修改

如图4所示,MR始终保持不变,但每一个短语所表达的信息都会对 MR 进行一定的修改(m1...m2...m3...m4)。修改只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并不影响MR的本质属性,因此允许在后续话语中反复使用代词对其指称。

虽然Reboul的表征理论分析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演化指称的变化规律,但其代词与表征同指的分析结论依然与我们的直觉相悖。因为每一个it的真正所指的确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何却可以允许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代词指称不同的实体。

3 演化指称现象分析

Hankamer&Sag(1976,1984)曾把篇章回指区分为“表层回指”(surface anaphora)和“深层回指”(deep anaphora),前者指受句法控制的回指,而后者指受语用控制的回指。表层回指对应的是具有明确先行词的回指,而深层回指对应的是无明确先行词,需要受话人根据语境构建一个先行成分的回指。(Ariel 1990:58-59)Chomsky的约束原则所解决的直接回指都属于表层回指,而间接回指则属于典型的深层回指。结合前面提到的Korzen的观点,演化指称应该属于介于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中间的一种特殊回指现象,因而对其进行的阐释必须兼顾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特征。

3.1 所指的划分

“一个篇章之所以成为篇章,就是因为它有一个主题。”(姜望琪2006:38)主题性是篇章回指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这在许余龙(2002,2004,2005)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许文提出的基于先行语的主题性和回指语的可及性的篇章回指释义原则得到了大规模真实数据的支持,被证明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然而,在许文的研究中,主题性通常被限定为是由先行语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诸如例④和⑤这样一些相对特殊的情形。针对许文中存在的问题,王军(2007:6)提出,“主题性更准确地应该表述为是由整体的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所谓“整体的回指关系”,强调“主题性”不仅由先行语来体现,而是由以先行语为核心并包括各种相关语境信息所综合体现出来的。

以例④为例,在许文的研究中,six cooking apples被视做一个新主题,该主题由于在本小句中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因此允许在后续小句中使用一个高可及性的标示语(high accessibility marker)them对其进行回指,但这样分析的结果是,six cooking apples与them的所指应该是相同的。而如果把主题性视作一种篇章属性,分析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根据这种观点,篇章主题是由先行语six cooking apples和相关语境信息wash and core共同作用后形成的,这一综合性主题才是代词them的真正所指对象。

例⑤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个it指称的对象是由核心主题chicken与语境信息kill an active,plump相互作用后共同构成的。当第二个it出现时,语境信息prepare...for the oven又对前述信息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个经过修改的新主题。第三个it所指称的新主题又是在前一主题基础上经过语境信息cut...into four pieces改造后形成的。由此可见,每一个it都指称一个相应的篇章主题,虽然这几个篇章主题各不相同,但都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于是,it的所指就出现了两种情形,一是“形式所指”,二是“语义所指”,而语义所指又可分为:与形式所指直接对应的“一般所指”和真实指称的“实际所指”。

根据例⑤,“形式所指”是指语言形式层面的先行语chicken,chicken与it构成一种功能语言学意义上的衔接关系;“一般所指”是指与先行语chicken直接对应(或由chicken激活)的关于chicken的一个心理表征。在“形式所指”和“一般所指”这两种情况中,三个it的所指都完全相同,但是三个it的“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即每一个it的实际所指对象都是围绕核心主题chicken形成的一个新主题。句法学和功能语言学通常研究的是形式所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兼顾形式所指和一般所指,但语用学侧重形式所指,而认知语言学侧重一般所指;似乎只有真值语义学和语言哲学比较关注实际所指,目的是为了探讨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同样一个例子,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时,自然就得出不同的结论来,这就是例④和例⑤中的指称关系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此外,例④和例⑤这类演化指称的例子之所以经常被提及,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的一般所指和实际所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事实上,演化指称的例子在一般语篇中比比皆是,只是不引人瞩目罢了。例如:

⑥ My mother bought an active,plump chicken and she carried it home.(胡壮麟等2005:433)

⑦I was born in London and I have lived here all my life.(高原 2003:33)

在例⑥中,she与My mother的实际所指有极小的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年龄上的变化。例⑦中的两个I的实际所指也是不同的,前一个是出生时的I,而后一个I涉及很长的时间跨度。“很显然,演化回指既是一个指称问题,也是一个时间与变化的问题”(Moeschler 1996:1),也就是说,凡是篇章回指关系中先行语和回指语的所指对象经历了时间上的变化,都应该算作是演化指称关系。

3.2 回指语的惰性

“回指研究的巨大挑战性就在于它要求我们揭示内涵意义比较模糊的回指语是如何经过复杂的语用推理来实现精确的指称的。”(高卫东2008:2)回指语相对于先行语来说,存在意义上的模糊性,Cornish(1986)称之为回指成分在语义上的衰减性。回指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概念传递关系,这种关系以匹配为基础,以回指为手段,以概念转移为目的。在回指关系中,匹配最理想的形式是两个认知域从语言形式到语义内容的全方位的叠合,因为这种回指的抗干扰能力最强,回指释义的可靠性最大,是一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最理想的回指形式。(王军等2009:94)例如:

⑧老李上次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在老李面前提起过此事。

在例⑧中,先行语和回指语使用相同的表达式,指称相同的对象,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完全匹配使得这种专有名词可以用来进行较长篇章距离内的指称。如果回指语使用代词,匹配依然是回指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基础,但此时在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能够实现匹配的项目仅限单/复数、男性/女性/动物性、人/动物。尽管代词与其先行语能够实现匹配的项目比较少,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要没有其他可能的先行语对代词与其真正的先行语产生明显干扰,代词依然可以与其先行语建立起衔接关系。回指语无论是有定描述语还是代词,其作用并非是为了与先行语同指,而是通过与先行语实现匹配关联,把由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王军等2009:94)根据这一原则,回指语与先行语的所指并不一定需要一致。不一致是一种常见现象,而一致关系似乎仅限于像例⑧这样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形式和内容都完全匹配的回指关系。

Geach(1962)最早提出了惰性代词(pronoun of laziness)的概念,其指的是某些代词有时会被借用,以避免与前面提到的整个名词性词组重复。例如:

⑨The man who gave his paycheck to his wife was wiser than the man who gave it to his mistress.

⑩ Although John bought a picture of his son,Bill snapped one himself.

⑪ John is bored in his office,but Tom is happy there.

⑫ Mary was a student when she was 20,and Alice was a comedian then.(俞月美 2010:9-10)

在例⑨-⑫中,代词显然都与各自先行语的一般所指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均未影响到前后小句的衔接与连贯。因此,回指语与先行语的指同关系并非是回指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根据概念传递的思想,代词it、one、there、then均能够与相应的前述小句中的先行成分实现某种匹配关联(it与his paycheck是性和数的匹配,one与a picture of his son是名词性和单数的匹配,there和his office是场所的匹配,而then与when she was 20是过往时间的匹配),从而由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能够被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王军等2009:94)在排比句法关系及其语义关系的制约下,被转移的先行语概念会受到压制,与后一小句语义内容不符的信息会被析出,仅保留一个抽象的角色(role)①,这一角色在例⑨-⑫中分别为PAYCHECK,A PICTURE OF ONE’S SON,IN ONE’S OFFICE,WHEN ONE WAS 20。角色是惰性代词所要指称的对象。由于角色有时需要在特定的语句中获得实现(instantiate),当上述四例中的回指代词在各自的小句中获得实现时,角色就会转化为具体的值(value),分别表现为his paycheck(his指与情妇相关的男人)、a picture of Bill’s son、Tom’s office、when Alice was 20,所以这些值也就成为回指语的实际所指。

4 讨论

篇章回指是个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回指所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某一特定的层面,并不关注其他层面上回指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当研究层面不明确,或当人们基于不同的研究层面讨论某一特定的回指现象时,就有可能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来,产生不应有的争论。对演化指称的争论正是源于此。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把篇章回指中几个最为基本的概念范畴提取出来,并阐释清楚。这些概念范畴就是前面提到的形式所指、一般所指和实际所指,以及角色和值。

王安石(1994)认为,“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的矛盾”以及“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表达具有模糊的特点。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李文戈 武柏珍2004:84)从形式层面上讲,篇章内指称词语的使用只是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其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一种正确衔接的效果。如果单纯从这一层面谈回指,就无所谓指同(coreference),因为指同完全属于意义层面的范畴。形式与意义尽管相互关联,但单纯把形式提取出来进行研究并非完全不可行,典型的例子就是句法学中的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s)。当代语言学对篇章回指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回指关系的意义层面,因为简约的形式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媒介,意义才是表达的起点和理解的终点。由于篇章回指的意义研究通常只解决两个问题:回指释义(anaphora resolution)和回指产出(anaphora production)(Chen 1986:8),所以这类研究通常只关注与形式所指直接相关的一般所指,而且认为,先行语的一般所指与回指语的一般所指具有相同的指称对象。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一般所指和实际所指的指称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如在不涉及时间变化的描述性语句中:

⑬ Tom is very clever,but he still studies hard.

即便语句中存在时间的变化,如前面提到的例④-⑦,由于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实际所指是否相同并不会影响回指释义或回指产出任务的完成,所以,人们并不需要对一般所指和实际所指的错位给予关注。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语篇回指中的指同,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际所指相同。

对实际所指的剖析需要引入角色和值的概念。角色是由先行语的一般所指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心理表征,这一心理表征还具有由回指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的性、数等特征。在例④中,这一心理表征为 SOME COOKING APPLES,在例⑤中则为ONE CHICKEN。之所以称这种心理表征为角色,是因为这种心理表征不依赖回指语和先行语之外的语境而存在。回指语和先行语所发生的匹配关联就处在这一层面上。但当我们谈论实际所指时,是指角色在相关语言语境的影响下而实现的真实的值。

由演化回指所引发的讨论带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对任何语言问题的探讨都应该基于某一特定的视角,对问题的讨论要严格限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如果这一原则得不到遵守,人们也就无法评判不同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了。

注释

①此处的角色(role)和值(value)是借用 Fauconnier(1985)在讨论空间映射时使用的概念。所谓角色,是对某一范畴的一个语言描述,而值是指一个可以通过该范畴进行描述的个体。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高 原.照应词的认知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4).

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3).

王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王 军.主题性:整体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王 军高明强.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J].外语学刊,2009(5).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2002(1).

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2).

俞月美.试析英语惰性代词-paycheck句型中的代词现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

Asher,Nicholas.Events,Facts,Propositions,and Evolutive Anaphora[A].In J.Higginbotham,F.Pianesi& A.C.Varzi.Speaking of Event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Brown,G.&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Carrell,Patricia L.Cohesion is not Coherence[J].TESOL Quarterly,1984,16(4).

Chen,Ping.Referent Introducing and Tracking in Chinese Narrative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6.

Cornish, Francis. Anaphoric Relationsin English and French:A Discourse Perspective[M].London:Croom Helm,1986.

Croft,William & Cruse,Alan.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5.

Geach,P.T.Reference and Generality[M].Ithaca:University of Cornell Press,1962.

Ghadessy,Mohsen.Comments on Recent Articles on Schema Theory[J].TESOL Quarterly,1985,19(2).

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Hankamer,J.& Sag,I.A.Deep and Surface Anaphora[J].LI,1976,7(3).

Korzen,Iørn & Buch-Kromann,Matthias.Anaphoric Relations in the Copenhagen Dependency Treebanks[OL].http://www.linguistics.rub.de/bla/beyondsem2011/korzen_final.pdf.

Reboul,Anne.Reference,Agreement,Evolving 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A].In Coene,M.(eds.).Traiani Augusti Vestigial Pressa Sequamur.Studia 1 Lingvistica in Honorem L.Tasmowki[C].Padova:Unipress,1999.

Sag,I.& Hankamer,J.Toward a Theory of Anaphoric Processing[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84,7(3).

猜你喜欢

回指所指先行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健康养生“手”先行
遗忘者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