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大口径长输管道施工管理实践
2012-04-23李明
李明
摘要:施工实践证明,在规定的工期内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阐述施工管理的方法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口径长输管道;施工管理;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南昌—上海支干线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最重要的一条支线,线路水平长度881km,经过赣、苏、浙、沪地区,它是江西、浙江等华东地区的主力供气管道;它的建成投产,将可有效地缓解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供气压力,而且在甪直和西气东输一线连接,极大的增强区域安全平稳供气能力。
一、工程概况
辽河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工程一公司承担该支干线第3标段线路施工,起于上饶与贵溪交界处,止于上饶与浙江常山交界处,穿越上饶市6县2区25乡镇,线路水平长度137.87Km,设计压力10MPa,X70高强钢,管径φ1016mm,壁厚17.5mm、21mm、26.2mm三种规格,采用三层PE结构防腐。
本标段设有6座阀室和1座分输清管站,穿越大型河流4处,高等级公路、铁路21处;中型河流沟渠、河流、鱼塘穿越共158处。
二、施工难点
通过详细的现场实地踏勘,该标段主要有如下施工难点:
水网地段
水稻田地下水位丰富,而且埋藏较浅,部分地表水浅露,河流沟渠密布,而且部分地段与原有河道伴行,地载力差,施工设备进入困难。
石方段
石方段山体一般为强风化及中风化砂岩,起伏较大而且形态破碎,地段长且分散,长度累计约26.73km。
无施工进场路
由于管线穿越地处水田地、低山丘陵地段,低山起伏较大,水田泥泞不堪,即使旱季,拉管车辆也都无法进入施工作业带,即无施工进场路,因此从中转站拉运管材只能卸至乡村公路旁的临时堆管场,从临时堆管场到施工作业带路口依托乡村土路只能用一体车进行二次倒运,从施工作业带路口到施工作业地点只能通过挖掘机或钢板浮箱倒运。
雨水多,高温,有效施工时间短
由于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1月~7月雨水多,降水为全年降水量的70%,每月平均降雨达15~18天,且常有洪涝灾害发生;8月~9月为旱季,雨少高温,闷热潮湿,一般气温都达到37℃~42℃,湿度高达90%,有时特别在上午10:30~下午14:30期间气温温度太高根本无法施工。扣除降雨及高温影响,因此一年中有效施工时间非常短,对河流穿越、光缆伴行稻田地段以及地下水位高的茭白地段在8~11月四个月必须集中最大力量施工完毕,否则将无法完成总体计划安排。
三穿及弯头弯管多,留头多
本标段顶管穿越公路、铁路、沟渠44处/3312m、地下光缆62处,弯头299个,弯管1077个,为避免下沟时,应力集中引起弯头变形,弯头施工时采用沟下焊接,因此留头非常多。考虑到综合进度,减少留头,针对弯管多的实际情况,各机组对弯管必须连续焊接,禁止留头,目前初步统计留头还达172处。
三、施工管理方法及对策
针对上述施工难点,从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确定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强化现场管理,提高综合进度,有效解决施工难点和制约的瓶颈。
1、提前准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1)合理优化线路路由,减少施工以及协调难度。
该地区紧邻经济发达的浙江,而且正值东西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原初步设计的路由与实际变化较大,比如已修建楼房、工厂、部分区域地方已规划为开发区,地块功能已发生变化,在经济合理原则下,应该进行路由的优化工作,优化时其一是保证尽量躲避开楼房、工厂等建构筑物,主要是赔偿谈判周期长,而且拆迁困难,不确定性因素多,势必影响工程的连续施工;其二是满足地方规划要求,取得地方相关联部门的支持。本标段共优化线路32处,累计优化路由长度38.5Km,有效的降低施工及协调难度。
2)优先采用弯头改代,减少线路留头。
主要因为一般弯头制造周期长,供应不及时,另外为避免下沟时产生过大应力,造成弯头变形,目前施工时不允许弯头沟上连续焊接,势必增加线路留头量。在具备条件的地段建议优先采用弯头改代,一般由两个或者三个冷弯管替代热一个弯头(即我们常说的2代1或3代1),特别是水田地段,一般地下水丰富,且地质又不好,地基承载力差大,冷带热后可以连续施工,避免连头小组二次进场,大大减少连头施工的难度和施工周期。
3)优化施工生产组织,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根据工作量、工期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总体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特别是大型河流穿越控制性工程、特殊地段施工(如茭白地耕植区,光缆伴行段)受季节影响较大,集中力量,提前布局。科学合理安排适合水网地段施工设备:如宽履带的湿地工程车、大型挖掘机、长臂挖掘机。
4)围绕生产重抓协调。
选择精干、实用、责任心强的协调人员,提前动手组织有力的土地征用、施工手续办理、拆迁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保证焊接机组前方3Km的土地供应,扫线、运管、布管,焊接等各工序方可连续作业,充裕的土地供应,便于激发机组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施工方法及对策
1)针对水网地段的情况,采取沟上焊接,沉管下沟。水网地段的地表土质一般粘土或粉质粘土,这种地质遇水特别泥泞,而且在重型设备反复碾压后,原始结构易遭破坏,易形成稀释状态,越压越深,但是若无水情况下,通过晾晒7~10天后,又有一定的地基承载力。因此水网地段施工的关键是治水,主要通过截流、引导、排走几种方式进行,截流主要控制作业带两侧的地表水,使作业带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一般是在作业带边线内侧1m处顺作业带方向分别开挖一条截水沟(0.5m宽,0.5m深),挖出的土返至作业带边线和截水沟之间,叠成一条堤坝,截住作业带外的地表水进入作业带;然后根据作业带内的地势浅挖引水槽,引水槽和截水沟呈“树枝干”状,槽深以引水槽的水能使地表水顺畅通过引水槽汇至截水沟为宜,然后通过截水沟排到就近穿越作业带的沟渠内,通过因势利导的方法,使作业带内的地表水基本排净,通过数天晾晒,地基承载力明显加强;
运管可以制作3m×6m钢板浮箱用于运布管,通过卷扬机、挖机等机械进行牵引和布管,如右图所示:
焊接设备不宜采用轮式焊机,采用宽履带的湿地工程车,通过增大地面接触面积,减小单位面积的承载力;
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基承载力较差,吊管机自身重量较大,而且管沟不易成型,按正常吊管机下沟方法不可行,需采用沉管下沟方法施工,开挖一段,回填一段,以免漂管。对极松软地段可以采用钢板铺垫,施工时地面可以上铺4m(宽)×20mm(厚)钢排,以加强承载力,钢排待该段施工完成后可取回重复利用,根据现场情况数量确定为300m。
2)对低山丘陵石方段,地形起伏,弯头弯管较多,宜采用小流水沟下组焊的方法进行施工。管沟开挖时,一般采用石方爆破施工,对岩石强度较低的地段,建议使用带破碎锤的挖掘机。
通过上述的施工实践,在业主规定的工期内安全、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的按期投产通气。
参考文献
[1]陈川.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若干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 2011,(21) .
[2]陈文彬.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