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的探索
2012-04-20陈华利
陈华利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为适应其要求,音乐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讨新方法,通过创新教学以求把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本文通过作者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改的目标,探讨了初中音乐教学。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通过生动、优美、感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展示了自由、广阔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空间。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是关系到未来人才知识构成和能力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要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建立新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实践,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树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新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提高生活品位,让音乐伴随终生。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达到音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1.把生活贯穿到对音乐赏析中
初中教育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所有老师和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音乐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寓教于乐。比如流行音乐作品通俗易懂,大多反映个人情感和都市生活,风格多样,学生易于接受。在欣赏此类音乐时,教师要掌握主动权,引导初中学生如何辨别哪些是好的流行音乐,价值何在,如何去欣赏它,不好的音乐表现在哪儿,也就是说,要学会辨证地看待流行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弘扬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教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中,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比当一名优秀的演员更为艰难。作为美的启迪者、传播者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更要掌握美学的一般原理,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并领会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修养。音乐教师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须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之前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跟上社会的改革与时代的潮流。在“终身学习”环境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界限。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不局限于课本
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2.开放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教师评价学生为主,教师在评价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地位。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凭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做会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学习音乐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及信息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
心理学认为,初中学生心理還不成熟,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他们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贯彻《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吸取新知识主要是通过感官,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音乐课上,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从而作用于大脑,在大脑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