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魔法学校”度暑假

2012-04-20林颖颖

民生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豆包魔法家长

□ 林颖颖

在“魔法学校”度暑假

□ 林颖颖

随着暑假到来,一条内容为“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的帖子在微博上流传。在用中英文双语列出的100个选项中,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写首诗、做个艺术品……”其中第100条是:玩得开心!

这条帖子真假莫辨、出处不明,却获得了众多转发和评论,网友们无非借它比对中国教育现状,抒发怨言和感慨。因为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暑期的到来意味着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学习班、兴趣班相继吹响了“集结号”。

在南京市乐山路的一个小区居民楼5楼里,隐藏着一所神秘的“魔法学校”。在这里,孩子们的暑假没有呆板的课堂教学,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带来压力的考试,有的只是轻松与快乐,独立与自由。

这是一位年轻的爸爸田志明办的家庭学堂,是一所让孩子们重新感受到知识魔力的“魔法学校”。

别样的魔法学校

这所神秘的学校,听上去像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学校。学校两层复式的空间按功能划分开来,一楼的两个房间一个用来上课,另一个用来绘画、做手工;二楼的一个小房间是“魔法厨房”,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制作酸奶、蛋糕、下午茶;客厅被打造成一个小剧场,除了已有的软梯,田志明还打算带领孩子们把客厅的一面墙打造成攀岩壁,同时在一角拉上幕布,晚上用来放电影;阳台上种着一些菜,还养了蚯蚓……

暑假前的课程安排,上午多是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的自学与辅导,下午则是各类活动,比如生物观察与实验、剧场工作坊、纪录片讨论、阳台种植、糕点制作等。进入暑期后,加入了更多游戏环节。

下午5点,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热热闹闹地排队出门了。6岁男孩闹闹的妈妈和另外一位妈妈忙前忙后为孩子们准备晚饭。

闹闹2岁半开始上幼儿园,之后总是接到幼儿园老师的投诉:坐不住、上课找小朋友说话、动不动在地上打滚……上了一年半后,情况没有改观,妈妈决定将闹闹带回家。“其实,他如果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很专注,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一节一节地赶着上课,不可能因为一个小朋友对某个事情感兴趣了,就停下来。”转到“魔法学校”后,闹闹妈很满意。“孩子有了一个想法,会得到及时的帮助,孩子喜欢做什么,也可以随时专注进去。闹闹经常拆开电脑的主机电板,自己研究半天,这些在幼儿园里都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心疼女儿每天要做6个小时作业,清如的妈妈将13岁的女儿送到了这里;而从浙江远道加入的天天的妈妈,也是由于不认同传统学校教育,她打算在天天13岁之前不进传统学校就学,努力发掘天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她提供一个开放的教育氛围。

另类的育儿探索

37岁的田志明,曾是东南大学的理工科硕士,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南京大学教师、创作过剧场作品。他是这所魔法学校的创办者之一,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专职教师,这里的孩子不喊他老师,亲切地喊他“小明叔叔”。

2009年,田志明有了女儿布布,他便辞职当起了全职爸爸,专心扑在女儿的家庭教育上。2011年年中,他发现网上有很多家长自发组成的教育类QQ群和论坛,大家在上面抱怨学校的教育,但又找不到解决方案。“我就告诉他们,我在家里带孩子,希望组织更多的孩子来。”去年10月,田志明组织了第一场线下互动活动,他所推崇的将学习融入生活与游戏、呵护儿童好奇心的教育理

很多家长对“在家上学”的理念表示支持,但是心动者远远多于行动者。个中缘由,有学籍问题,有家里人的反对,更多的是家长对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疑虑。念,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暑期的到来意味着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兴趣班相继吹响了“集结号”。

持续一段时间后,有家长提出,理念可以更进一步,在家里办一个学校,让孩子“在家上学”。QQ群里对此热议了好一段时间,声援不断。但因为教育观念、孩子年龄不同以及学校选址等方面的问题,今年5月,“魔法学校”成立时,只有4个家庭正式加盟。5名学生分别是6岁男孩Tommy和闹闹,13岁女孩清如和悠悠,加上田志明的2岁女儿布布。后来,又有一位浙江妈妈将9岁的女儿天天送来。

学校成立之初,每位家长交了启动资金1万元,共同负担每月3500元的房租及水电费、餐费等生活开销。还有一群未带孩子参加,但关心着学校发展的妈妈们,认捐了电饭锅、窗帘、椅子、酸奶机等一些生活必需品。

“魔法学校”这个名字,也是孩子“发明”的。田志明说:“没有受到不好教育的影响,孩子对很多知识都会很感兴趣,而不是觉得学习很痛苦。我们学校的‘魔法’,就是要让孩子回归天性,感受知识的魔力。”

作为“魔法学校”的发起人,田志明表示自己并不排斥学校,只是希望“在家上学”的实践,能够给体制内的教育一些压力和触动。“如果没有体制外的竞争,家长没得选择,那么体制内的教育就不会主动改变。”田志明觉得,需要改变的还有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孩子就是要通过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买大房子、豪车,成为所谓成功的人。为此就把孩子逼进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培训班中。“我不认为这是在真正关心孩子。孩子最重要的是快乐,还要有其他带给他幸福感的东西。比如理解生活的意义,比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没有风险的“尝试期”

7月开始的暑假,让原本只有6个孩子的“魔法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很多一直关注却没有参加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了进来。这几天,田志明每天都接到很多个电话,要求加入。如果不是因为空间有限,“魔法学校”暑期的规模,可能会远远多于现在的18人。

小学三年级男孩豆包是暑期“插班生”之一。豆包在“魔法学校”成立前,就经常参加田志明组织的各种互动拓展活动。其中一次在母亲节举行的作文活动让豆包妈印象深刻。“学校里的作文课,老师通常会设定开头、中间、结尾,同时还要求注意修辞,有着很多框框条条限制,孩子写出来的都是套话、大话、空话。但是这里让孩子写自己的真心话,豆包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妈妈的爱,我记得》,没有华丽的词藻,很朴素,却让人很感动。”

豆包妈妈也很认同田志明陪伴、尊重孩子的理念。但是因为学籍问题,豆包现在只参加“魔法学校”的周末和假期课程。豆包妈曾找到学校校长,希望可以让孩子平时在“魔法学校”学习,学校为他保留学籍。“我说,我的孩子想在家上学,校长很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我的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他变成一个忙碌的大人,白天上课,晚上作业,没有自己的空间,我希望他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但校长拒绝了。”暑假里,看着对每门课程都很兴奋的儿子,在体制内外摇摆的豆包妈,再次无比纠结。

田志明也坦言,很多家长对“在家上学”的理念表示支持,但是心动者远远多于行动者。个中缘由,有学籍问题,有家里人的反对,更多的是家长对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疑虑。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

于是,暑假成了一个最没有风险的“尝试期”。戴眼镜的小学男生阿杜也是“魔法学校”的暑期生。他悄悄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魔法学校”,但一开学还是得回学校。

从浙江赶来的天天妈,虽然决定让天天在13岁以前不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对于更远一步的未来也没有做好打算,她表示,目前还“没有想到那么远,一切顺其自然,走一步看一步吧”。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豆包魔法家长
松软魔法
豆包上学之奇特事件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魔法笔
我心中的好家长
神奇的魔法
我的魔法棒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