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歇的志愿者
2012-04-20
□ 本刊记者 李 贝
不停歇的志愿者
□ 本刊记者 李 贝
见到郝钢时已是晚上10点,他刚从一个活动现场匆匆赶来。虽然是周末,但他依然忙碌了一整天。这个北京大男孩,一米八几的个子,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郝钢笑起来时,就会露出一口因抽烟被熏成褐色的牙齿。“没办法,压力大时,就会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可以独挑大梁的专职志愿者;从最初的献血、做骨髓捐献登记、对弱势群体关爱服务,到如今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工作人员,郝钢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已坚守了整整7年。
瓶子
1982年,郝钢出生于北京市丰台区,O型血,水瓶座,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瓶子”。他喜欢这个称呼,因为“瓶子代表着干净、透明和纯粹,还能将零散的事物汇聚到一起,凝聚才能产生力量。”
郝钢从小就是个“热心肠”,帮邻居们取报纸,到图书馆修补图书,收留流浪的小动物……郝钢说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潜意识的。之前虽然不了解志愿服务,甚至没听说过这个词儿,但他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
2003年,郝钢在电视上了解到因为受“非典”疫情影响,北京市献血量直线下降,需要从广州空运血浆救急。
第二天,他就去献血车上献了400毫升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郝钢成了各医院和献血中心的“常客”。
迄今为止,郝钢献血已达20多次,合计捐献血液约6800毫升。对于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郝钢不以为意,“谁的体内流淌着我的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更重要的是我的身体在不断产出新鲜的血液,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2005年初,郝钢在网上看到北京志愿者协会(现更名为志愿者联合会)招募新成员,就报了名。当年5月,郝钢被联合会“精英志愿者培训计划”项目选中,并被分到关爱小组。
从此,郝钢的“志愿”道路开始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划。2005年6月,郝钢随小组去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做临终关怀服务。7年来,郝钢已陪伴4位“老朋友”和1位“小朋友”走完了他们人生最后的时光。
这其中,让郝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苏奶奶。她是松堂医院的一位老住户,当时已90多岁高龄,患有白内障,几近失明。郝钢每周都会去陪苏奶奶聊天,给她读报、讲最新发生的时事,扶着她到户外散步。
有一次郝钢不知不觉趴在苏奶奶腿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苏奶奶一直在轻轻抚摸他的头。“那感觉就像是在抚摸自己的亲孙子。”后来,郝钢每次都假装睡着,让苏奶奶能够享受那一份无言的亲情。
还有一位老人当时表现出老年痴呆症倾向,郝钢就打印了很多歌词、买了很多唱片,一句一句教老人唱歌。坚持数月后,老人的病情得到控制,还成为了医院的歌唱明星,深受大家欢迎。
2007年的大年三十是郝钢25岁生日,这天他买了速冻饺子和礼物,打算和老人们一起过生日,到医院后发现老人们已准备好蛋糕,蛋糕上画着志愿者标志。郝钢这个刚强的“瓶子”落泪了。泪水承载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长久付出之后的温暖回馈。
战士
朋友们还称郝钢为“战士”,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七年。
2007年,郝钢被北京志愿者协会正式聘用为工作人员,负责志愿者管理工作。7月初,作为工作人员的郝钢参加了迎接奥运会倒计时400天的活动——组织志愿者爬香山,迎奥运。身为安保组成员,郝钢每天都至少爬一次香山,每天晚上九点多才下山。为了防止志愿者在活动时发生意外事件,他和同事们需要提前查看地形和路线,包括台阶的数量和高矮程度等。当时正值北京最热的季节,郝钢被晒得黝黑。现在回想起来,郝钢却轻描淡写,“这都不算什么。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是非常充实。”
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现场,一直有郝钢忙碌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郝钢先后获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工作者”,“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郝钢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赴灾区救援行动。但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原因而没有获得批准。不能直接参与对灾区的救援行动,郝钢便根据前线需求在北京采购物资并空运到灾区。当他了解到民间志愿者苏仕峰编写了灾区教师心理辅导的教材,但筹不到印书的经费时,便主动捐款一千元钱,还帮助其宣传和筹款,使得书得以顺利印刷,在灾区心理重建中发挥作用。
因为急于投入到前线的,郝钢专门让妈妈写了一封签名信,终于获得组织批准,作为第三支队奔赴灾区。在抗灾前线,郝钢担任信息员和安全员,每天都要去不同地方考察灾后重建需求,而且走在大家前面,帮助大家探路。住宿时,他负责查看逃生路线,还在房间里倒立很多酒瓶子,以便余震发生后能及时叫醒同行队员。由于救灾表现突出,经临时党支部表决,2008年6月13日,郝钢正式在灾区火线入党。
郝钢完成了从普通人到共产党员的升华。如今回忆起来,郝钢说,“这是我新生命的开始。”
松堂医院的老人为郝钢庆祝25岁生日。图/受访者提供
灵魂
2006年初,郝钢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组建了北京太阳花志愿服务队,并带领队员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等服务。5月,郝钢又与手语女孩郝悦合作,组建了北京市第一家专业助残志愿者服务队——鸿雁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两人率队参加各类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5月,郝钢参加北京青少年工艺电影节,开创性地开展“为聋人讲电影”服务项目,得到电影节组委会的高度认可。
无论在“太阳花”还是在“鸿雁”,郝钢都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如今队伍越来越壮大,队员工作也趋于成熟,这让郝钢感到非常欣慰。在他的带领下,“太阳花”一定会完美绽放,而“鸿雁”也一定会飞得更高。
最初做志愿者的时候,郝钢没想到自己会带领团队去做服务,但时间改变了他,磨练了他,让他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的认识。郝钢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才能汇聚更多的力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回首走过的路,郝钢甘之如饴,那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承载着艰辛,播撒着希望。郝钢说:“以后的路更长,我已做好准备,奔赴更需要的战场,永不停歇。”
□ 编辑 张子琦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