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保卫战
2012-04-20许兰武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古城墙保卫战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榆林卫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久失修,曾多次坍塌。继去年榆林市政府启动南城墙加固保护工程之后,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于今年5月下旬启动,项目总投资5500多万元,计划11月底完成。然而,这样的修复在很多居民看来却属于“贴皮”工程,并未真正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
儿时记忆
何福堂,76岁,自小居住在城墙边。如今,老人还会经常爬上城墙,摸一摸旧砖,回忆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当年附近少有人居住,如今却住满了人。
说起榆林城墙从前的威武,何福堂言语中充满了骄傲:“榆林城墙3丈6,是形容它的高度。”如今,从前的雄伟壮观却缩水很多。“以前最宽的地方能有20米,现在最窄的地方甚至不足1米。”
“这是明代建筑,需要好好保护。”说完,老人跺一跺脚下夯实的黄土墙。但修护并不简单,首先要把“穴居人”全部迁出,然后才可能考虑重新修复。
据考证,榆林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类似的古城墙在国内现存不多,且榆林城墙极具地方特色,因此广为世人瞩目。
2012年5月,陕西省榆林市投资5500万元启动西城墙的二期修复工程。
榆林城墙,经过明正统二年(1437年)至正德十年(1555年)多次拓建而成。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又相继完成了全部墙砖的包砌工作。同时,进行了城墙的增多加厚建筑,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城垣建成。清时期,城墙出现部分破损,同治光绪年间,又经过多次维修,城垣保持完好。
解放后的70年代初,榆林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城墙保存尚完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榆林古城墙疏于管理,逐年遭遇破坏。现南、北城墙基本荡然无存,东、西城墙部分墙体破坏严重。
目前,榆阳区钟楼巷至汽车南站的城墙(属明长城的一部分)开始进入实质性的修复阶段。
褒贬不一
在部分市民看来,与其说是修复城墙,不如说是“修旧如旧”。作为文物,它的价值在于“旧”及旧中蕴含的底蕴。有些人提出质疑,明代的土埂被抛了,砖被拆了,用仿古砖块和水泥堆砌的假城墙还是历史的见证吗?也有市民认为,城墙毁坏严重,修复是对历史的保护和传承。
“古城维护,好像全世界都在做,但我对翻修持怀疑态度。南门口以北的那道城墙刚修复好,工整美观,但全是现代的砖瓦,那就成了伪古建筑。” 榆林晚报某记者说。
针对“修旧如旧”是保护文物还是仿古造假的争论从未间断。但值得肯定的是,修复是必要的,但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先破坏再修建。
内蒙古电视台特邀评论员高伟认为,全国各地都在翻修、复原古迹,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身上残留的时代特征。不管是出土的文物还是古建筑群,翻修和复原不过是让文物身上的时代特征慢慢遗失。各地在翻修、复原古建筑中投入的巨额财政收入,不如利用在前期保护上。“我觉得原始原貌的历史古迹反而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和旅游收入。”
榆林市民对于现在正在进行的翻修工程,褒贬不一。部分市民认为,看着断垣残壁的明代长城被仿古的砖墙取代,感觉不像是恢复原迹,而是一种对真正文物的破坏。也有部分市民认为,翻修是好事,避免了古迹过早消失。还有部分市民认为修复是好事,但不该由一群砖瓦工来完成,应该由专家组成的修复小组在现场指导。
在一片争议之中,6月初,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文化局等主管部门,启动了钟楼巷到汽车南站的古城墙修复工程。
“多舛”修复
从现存的三面城墙来看,破坏最严重的当属东城墙,且以那里的“穴居人”最多。
据介绍,南城墙周围是展现榆林市容市貌的核心区域,其拆迁修复工程最先开始,由文广局牵头,于2005年7月启动拆迁事宜。
当时涉及64户人家和3个单位(包括榆阳影视公司等)被拆迁,拆迁补偿在每亩土地210万元—230万元之间,难以开展。2007年拆迁方移交给榆林市城投集团,当年年底拆迁基本完成,采取了分散安置的办法。
西城墙也位于繁华的商贸区,修复工作于今年5月开始。这是西城墙进行的第二期修复工程,范围包括从西乐门向北300米的区域,其中涉及到三个单位(榆林救助站、榆林房产所等)和6个住户,投资规模在5500万元。
西城墙的第一期修复工程是总长度为800米的古城墙(含西乐门),这里涉及5个单位(最南端的榆林毛毯厂、客运公司等)和个人住户6户。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西城墙拆迁所需补偿金额巨大。内部人士透露,西城墙修护仅拆迁费就可能过亿元。
东城墙的现状是,城墙外20米内基本无住户,但是墙体的“穴居族”、破坏墙体建房者及城墙内10米范围内,涉及大小单位42家、居民501户。
据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从榆林市“十二五”规划看,保护城墙要先易后难。但具体到东城墙的“穴居族”拆迁问题,文物部门目前并没有制定详细的时间表。
“贴皮”工程
先易后难也好,避重就轻也罢,保护古城墙是投入巨资开展修复工程的根本目的。然而,榆林老百姓中却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城墙修复只贴一张皮。”所谓的“贴皮”,就是仅重新修复城墙外侧墙壁,其余几乎不动。
76岁的何福堂老人为记者讲述60年前的榆林城墙。
城墙一般以夯土构筑,外壁、顶部再以城砖、白灰包砌,也有以条石和城砖砌成,向内设泻水渠道。在西城墙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工人正忙着用刚拉来的新砖换掉年久失修的旧城古砖。
“大部分旧砖都扔掉了。”一位正在施工的师傅指着旁边被换下的旧砖说。至于为何只修复城墙外墙,而对城墙本体和内墙基本不动,这位师傅表示,“上面是这样安排的。”
修复旧城墙刻不容缓,但是在很多文物专家看来,这样的修复更多的是一种破坏。
“只修复外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困难。”此次榆林西城墙修复项目负责人赵晓东告诉记者,由于只是在外侧重新垒起城墙,就使得城墙外侧高于墙体本身,一旦遭遇下雨天,容易导致雨水无法排除,倒流进城墙夯土层内,甚至流入“穴居”内。
相关专家表示,这种倒流会加快古城墙的损坏。为何城投集团未按照文物部门的规划修复?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竹梅沉默良久,“真不清楚为什么,这不是我这个部门所能回答的。应该问负责修复城墙的‘榆林城投’,文广局只有建议权,没有监督权。”
赵晓东介绍,西城墙年久失修,钟楼巷至新楼巷段整体损毁严重,部分基础下沉,外包砖几乎全部坍塌,外露原有夯土被雨水冲刷,多处已塌方。东侧夯土由于历史原因,被居民损坏严重,随时有塌方的危险,也给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这样的一张“皮”在一些权威部门看来是必要的。“城墙的修复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破破烂烂肯定不成样子。”在张竹梅看来,如果任由城墙一直保持现状,城市形象会大打折扣。
西城墙修复工程计划于今年11月底完成,但赵晓东透露,其实上面领导希望能在今年国庆节之前完成,所以工期很紧。
2011年2月25日,榆林市委、市政府在市委会议中心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动员大会,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动员令。
接着,榆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办公室。创园办出台了《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1-2012年主要任务分解方案》。据了解,榆林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不少于2亿元。
建立园林城市,当然是造福百姓、利在千秋的大事。只不过,有关单位在绿化、美化城市的同时,是否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无视穴居在城墙内的这些居民?避开民众的拆迁难题和根本目的的“贴皮工程”,其目的究竟何在?如此“贴皮”修复能够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能够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