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佬”伍仕贤
2012-04-20钱晓天
文/钱晓天
配图/《匹夫》剧照
有人说伍仕贤的电影是“无障碍电影”,他可以让一个纽约街头唱Rap的年轻人和一个站在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一同发笑,观众即使身处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在他的影片中得到共鸣。
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伍仕贤独特的成长环境。伍仕贤出生在台湾,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如果他走在广东的大街上,别人一定会说“看,这个鬼佬……”,但是,他一张嘴,就一定会让人惊讶,原来他的普通话说得如此溜。
因为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影艺术系大二学生的伍仕贤便转学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立志在中国开创一片电影天地。“我去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许多不同的文化,但我不管去哪,不会去找文化间的差异,而是寻找他们共同的地方。不是说语言不通就怎么样,看你怎么找切入点”。在新作《形影不离》中,“鬼佬”伍仕贤找来了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搭配当红小生吴彦祖,把西方的心理悬疑与国产现实主义结合了起来。
《形影不离》,我请来了老外——凯文·史派西
2012年5月4日,伍仕贤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形影不离》于内地上映,这距离他第一部引起反响的长片《独自等待》的公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在《独自等待》中,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他拉来了周润发客串最后一场戏,让观众眼前一亮。在《形影不离》中,“大腕”再次升级,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加盟让这样一部华语影片有了国际范儿。曾经一度有人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参演《金陵十三钗》是华语电影中首次有好莱坞明星参演,然而在伍仕贤看来,拿过一届“奥斯卡影帝”和一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凯文·史派西才算第一个,因为史派西出演《形影不离》时,《金陵十三钗》还没开拍,国产片请一个好莱坞明星来演,《形影不离》算是头一次。
只拍过一部短片和一部长片的年轻人,为什么以及如何请到史派西这样的大腕为他“打工”的呢?
时间回溯到2007年底,伍仕贤把《形影不离》剧本拿给了吴彦祖的时候,而史派西所饰演的角色原定另外一个香港演员,但对方迟迟没有合适的档期,在等待的过程中,伍仕贤开始寻找另外的人选。一个外国人的想法冒了出来,“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做得稍微再大一点?反正老有人说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双语言双文化的背景?”于是,伍仕贤对剧本做了些修改,然后想到了凯文·史派西。“我为什么敢这么去想?也是因为有吴彦祖,他英文很好,可以这么去做。”
为打动史派西,伍仕贤做了功课,“知道他特别喜欢和世界各地的人合作,他要是来中国体验环境应该有新鲜感。”于是,伍仕贤和史派西联系,“我找了一些朋友,包括我在美国的经纪人,看能不能跟他对接上。结果刚好我一个美国搞摄影的朋友曾经给他拍过照片,认识他。我就让他把剧本给Kevin,这样很快把线搭上了。”
幸运的是,史派西在美国一直都有在关注电影节里涌现的新导演和新作品,看过的影片就包括了伍仕贤那部处女作短片《车四十四》,对其印象深刻,于是通过他的合作伙伴告诉伍仕贤他挺喜欢剧本,有兴趣演,“只是档期的问题,我就跟吴彦祖商量让他等一会,他也很愿意,就先跟史派西提前签约定下了半年后的拍摄时间。”
最终,中等制作的《形影不离》以“独立电影”的身份获得了一些片酬“折扣”,拿到了一个合适的价位。伍仕贤回想当初之所以敢去找史派西,就是觉得像他这种演员把剧本看得比片酬重要多了。
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转学来的留学生
■ 如何看“14部好莱坞大片的新政”下的国产电影市场现状?
“其实也躲不开啦,每个月都会有大片,以后最重要是国产片也得努力,尽量把故事拍得比较好、有意思,可以让观众更愿意看国产片,就不会是个问题。韩国电影就是这样,虽然也有很多进口片,但本土电影还是很厉害。当然这跟审查也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怕好莱坞进来多了就怎样,怕的是审查标准不一样,比如《碟中谍》,引进了就能放,但如果我拿一个中国版《碟中谍》的剧本,肯定通不过。标准不一样的话,即使我们有这个钱或能力,也很难跟人家在创作上有任何竞争,只能一天到晚排古装片或者爱情片。希望有关部门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也许可以尽量让国产片有一定的竞争力。”
1995年,伍仕贤还是个大二的学生,当他决定从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影艺术系转学到北京电影学院时,他的同学老师也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美国才是学电影最好的去处。伍仕贤的到来也给了北京电影学院出了一个“新”问题,院方当时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好在伍仕贤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完全没有问题,最后还是顺利的转入导演系进修。于是,他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转学过来的留学生。这段异国求学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对于电影的认知也在中西教育的结合下越发清晰与成熟。从那时起,他已经成为了华语电影未来的一份子。
怀揣着对电影的梦想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伍仕贤一头扎在北京电影学院,他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中国人的圈子。虽然在中国只有几年的时间,他的生活已经完全中国化了。他把自己对中国生活的理解,全部写进了他的第一个中国电影《独自等待》。他希望用这个剧本敲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
在伍仕贤看来,他只需要一千万元人民币,自己的剧本就能顺利拍摄。于是,在写完剧本后,他第一时间跑到美国去找钱。但是美国并不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分钱也没有给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寻求香港的帮助。但香港也同样让他失望。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北京。
伍仕贤意识到,要想别人认可自己,必须要有可以说话的作品,于是有了《车四十四》。该片准确地把握了现代中国人的心态,是一部让人反思的中国式短片。这部只有11分钟的短片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在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它获得评委会大奖以及2002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表扬奖。“这种认可会给你自信,在同行眼中,我是个会拍电影的,演员们也会愿意和我合作,投资方也愿意找我拍片,但是这个效果并不是马上体现的,但到底是有帮助的”。伍仕贤如此说道。
《车四十四》的海外获奖证实了伍仕贤的能力,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海外公司给他投钱,他真正的机会依然在北京。给《独自等待》投资的是中国的一家文化公司,他看好伍仕贤的剧本,认为他准确地把握了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心态,是一部能够赢得年轻人市场的影片。他们为《独自等待》投资600万元。这是伍仕贤在海内外跑了四年之后,赢得的第一笔投资。这再一次印证了伍仕贤当初的判断:真正的机会在中国,他因此格外珍惜到手的机会。影片所有的大小细节,他都自己参与过,连最后那些拷贝,从洗印场都是自己拎出来的。
从《车四十四》到《独自等待》,伍仕贤用了五年,从《独自等待》到《形影不离》的上映,伍仕贤又蛰伏了七年。之所以迟迟不能交出作业,伍仕贤有着吐不完的口水,“所有的制片公司找我拍片子都是让我重复,抄我上一个电影的剧情,这个我不能接受,我就是喜欢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我拍一个东西我必须要有感觉,我推掉的剧本很多都是没感觉,没有挑战,虽然赚钱也很重要,但我还是有自己的原则,拍得有意思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