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梦碎?
2012-04-19本刊编辑部
海南,国际旅游岛梦碎?
任何新闻事件的缘起都有它的发端。发生在海南的宰客事件并非一朝之事,要从海南缔造“国际旅游岛”一事说起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概念,最早源自2001年12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院提出的《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框架建议》。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获国家政策支持。
自“国际旅游岛”思路出台,饱尝波折的海南开始了新一轮悸动。很多人都希望,这种以生态和低排放为特征的尝试能给中国其他地区以启发。
然而,实际情况是,与发展旅游业贴身捆绑,房地产迅速火热并成为此轮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高端旅游项目频频落户海南,高档酒店、高尔夫球场……让海南成为“梦幻之岛”。然而,由此推高的物价仅仅是外地游客、投资客的“享受”,收入不高的当地人早已不堪忍受。
“被高端”的三亚
“我有时候挺烦那些有钱人的,特别张狂。”名导演冯小刚沙哑着嗓子说,“亚龙湾那是他们集中张狂的地方!”
台下没有喝彩,鸦雀无声。这是曾经发生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一幕。
在三亚的亚龙湾,高级酒店密集:全长7.5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分布了近10家五星级酒店,它们外形都相似:米色和深棕色搭配的平缓建筑,大堂通透,直望大海。
每家酒店都拥有大致以自己酒店宽度向海边平推的“私家海滩”,非本酒店客人不得入内。据说这些酒店刚落成的几年里,许多市民曾向政府投诉。所以现在沙滩上巡逻的酒店保安一般不会查询游客是否酒店住客,但普通游客仍很难进入这片沙滩:因为酒店之间几乎没有空隙,想进入沙滩只有通过大堂,而在这里很容易受到阻拦。
就这样,一排酒店将美丽而漫长的海滩与市民分隔开来。
现实是,亚龙湾的模式在三亚和整个海南都受到鼓励。一位参加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的开发商就曾向记者表示,他获得的东部港湾在建设后会比亚龙湾“更出色、更高端”。
沙滩并非三亚唯一“被高端”的东西,物价在过去一两年里已拔地而起。
冯小刚说,开车的司机向他抱怨每月只挣一两千元,但最便宜的菜也要三元多一斤。
其实,司机在三亚属于高收入人群。比如出租车司机,月收入有2000多元。
据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9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62元,同比增长16.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5%。
2010年,三亚本地人经常光顾的第一市场,普通猪肉7元一斤,精肉9元,排骨15元;白萝卜3元一斤,小葱5元,青椒3元,紫茄子2.5元。这与当年北京春节前后的菜价不相上下。
当地人的情绪
22岁的阿黄哥家在城区西部。他说,三亚本来只有三亚湾这一块地方。他长大的这十几年里不断沿海岸向两侧扩展,把过去的郊区、包括他们家都吸纳进来。
三亚湾从城区一直到西边凤凰机场的海岸线上都盖满住宅,有十几个大小规模的社区。阿黄哥家原来就在一个叫做兰海的楼盘附近,现在那里已经卖到3万元一平方米。
征地后,阿黄哥家就成了城里人,这样的三亚市民越来越多。像其他失地农民一样,阿黄哥先去酒店打工,结果一次外地客人要他倒酒。“我们酒店没有这个服务。”倔强的阿黄哥在争执中差点把酒泼到对方脸上,他就此被解雇。
一直“看不上”外地人的阿黄哥在几家酒店辗转,“月薪没有超过800元的,干也不够花,三亚连啤酒都没有4元以下的了。”
旅行社的高级经理在三亚就属于高收入人群,一般月薪都有四五千元。不过,一位经理抱怨说,压力更大。比如,他们经常接到投诉,潜水教练向游客讨要小费。如果不能如愿,就在潜水时迅速把客人拖到十几米的深度,叫作“坐电梯”。
“三亚人总觉得挣外地人钱是应该的。”他说,其实三亚人心气不是很高,很容易满足。但是面对汹涌而来、出手阔绰的外地客,他们总有一种复杂情绪。
这种情绪,与越来越多的“张狂”行为关系很大。要缓解这种情况,恐怕也要像冯小刚说的,“希望咱们国家的这种富裕能够体现在所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
天堂向“左”,工业向“右”?
对于旅游业的追求让海南淡化了对工业的追求。
国际旅游岛战略,改变了海南过去七年坚持的“苦行僧”之路。自2003年以来,这个海岛推动着借助“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
从北面的海口到最南端的三亚,一条公路正把海南划分成不同的世界。海岛上新旧两种发展策略因这种地理分割而更显清晰。
由海口沿中线公路一路向南,左转会前往东海岸——那里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正大张旗鼓地建设一个又一个动辄上百亿的旅游房地产项目。
如果转向右边,西海岸上的洋浦、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保留了海南的工业基础。
西部曾经寄托了海南兴盛的希望。2003年10月,中海油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卫留成调任海南。其后6年,海南省工业增加值从123亿元提高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7.6%,高于全国的12.1%。
在来自超大型国企的省委书记的努力下,2003年后启动的四个大型项目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超过80%。
虽然如此“大企业、大项目进入海南哪儿有这么容易。”经常随卫留成“跑项目”的海南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对记者说,“我们选择这条路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苦行僧的路。”
林回福说,选择“两大战略”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压力。一道海峡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加之远离产销地,这也是过去海南工业没有明显发展的主因。
基础薄弱,走过几年苦行僧之路的海南工业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
林回福说,海南仍然需要工业来实现真正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省领导心里有数”。
经验告诉我们,尊重民众的期望和梦想,乃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应成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标。
房地产的诱惑
然而,在“国际旅游岛”的刺激下,海南房地产却先改变着海南。
2009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7亿元,同比增长44.3%。旅游收入增长约10%,制造业投资却下滑33.9%,5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滑36.9%。
如果这是一种策略——短期内利用土地财政快速“致富”,中长期依靠工业增强实力——看起来也很好,不过前提是地方干部愿意走“苦行僧之路”。
现在,在从海口到三亚的595公里东海岸上,云集了十数个巨大的旅游地产项目,每一个都能拉动GDP和地方财政的明显增长。
与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升级转型不同,旅游岛战略的实质,是企望将一个工业、农业都处于初级阶段,拥有3.4万平方公里、860万人口的巨大区域,通过第三产业实现富裕和现代化。这不仅在中国前所未见,于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试验。
在旅游地产热的催动下,资源正向海滩进一步集中:以环岛高速为界,公路至海岸间的环带看起来将成为海岛美丽而富饶的“花边”。但这“花边”再美丽,也很难让中西部地区尽快获益,海南本已严重的区域失衡可能加剧。
最为重要的是,除了越来越高的社保,目前还看不出海岛居民能够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的迹象。但是,城市中的物价正在超越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都市。这使得沿海在与中部落差拉大之外,也面临着内部的撕裂与冲突。
(本刊记者崔银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