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商业经济的研究报告
2012-04-18李田军
李田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增长。但也应注意到,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本文就少数民族商业经济这一问题作分析研究报告。
【关键词】少数民族商业经济;发展;政策
一、少数民族商业的概念
一般意义而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阐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认识: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对与民族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定义,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说,民族就是国家,或者说是以国家为界限的综合体,通常所说的“民族品牌”中的民族就是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的;从狭义的范围上来说,民族指的就是一国国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群体。由于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赋予了现代民族双重性的特征,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入手,剖析民族商业政策的问题。在美国以下群体(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对公司的占有率不少于51%的企业,即定义为“minority business”;而在欧洲,宗教、信仰、习惯与主流群体不同的阶层(如移民阶层)开办的公司,称之为“ethnic minority business”,或者“immigrant business”,与公司所有权没有硬性关系。由此可见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上这样定义少数民族商业:在一国国界之内,以不同的风俗、地理等因素为界限的同民族的经济综合。国内每一个民族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组成部份。
二、少数民族商业的优惠政策
(1)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指导和调整,发展民族商业,有利于缩小不同民族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是由于这个原因走向分裂甚至是内战,如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当今世界主要“热点”国家和地区,政治动荡、内战不断,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过大。(2)发展民族商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商品经济的是时代,然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想对较低,有些甚至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经济阶段,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畜牧业、狩猎和捕鱼、半农半商、手工业为主要得生产方式。因此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和潜在优势难以发挥,整个国家很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会导致富裕的地区发展陷入停滞,民族地区则更加趋于贫困。发展民族经济,将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带给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3)有利于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与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而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每个人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而国家和政府有义务提供这种政策上的帮助。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存在地区经济差距,公平得不到实现,则无法调动整个社会民众的积极性,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民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以外,与国家的政策倾斜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政策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是政策覆盖不到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一定的不公平,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提前考虑到这些影响,有利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这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三、我国少数民族商业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袤,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7%。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储量占全国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全国60%以上,煤、铜等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地,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南、西北地区又是欠发达的农牧业集中区域,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锐减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酷的现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民族地区产生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1)经济原因。第一,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仍未改变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据统计,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东部地区。不可否认,西部民族地区的这种工业结构曾对缓解国家能源、原材料短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过度索取和三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二,经济建设指导工作上习惯于运用行动计划手段,往往忽视了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第三,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2)社会原因。在西部民族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社会因素中,人口分布不合理和贫困面广、公共产品比重低是两大主要社会因素。第一,超过自然经济综合抚养能力,造成人口压力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程度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和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逐渐加剧。第二,目前我国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地形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生存环境,使经济贫困往往伴随着知识贫困和公共产品的贫困。有关研究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知识发展差距远大于经济发展差距,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6%和32.92%;其中,西藏、青海分别高近4倍和3倍。第三,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文化教育、交通和通讯等社会公共产品比重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民族共同繁荣”。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个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122条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1)财政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积极领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开展农业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政府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牧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2)商业政策。根据1997年10月国家民委、经贸委、体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的《关于加强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九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必须体现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根本宗旨。优惠政策适用于省、州级民族贸易公司经营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下乡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的经销活动;民族贸易县内的国有商业、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经营上述商品和乡镇以下的民族贸易企业的经销活动。同时规定:由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确定改革试点企业,同样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其他给予国有中小企业试点改革的有关优惠政策。(3)扶贫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国家组织扶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主要是:放宽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贫力度,在扶贫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对口支援政策。对口支援是中央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口支援以科学技术支援和人才培训为主,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智力开发;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口支援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利用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联合建设出口商品基地。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国民族工作年鉴[M].北京:中国民族工作年鉴编辑委员会,2002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刘慧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研究[J].企业导报.2009(3):132
[5]江世银.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