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伤寒,用甘草

2012-04-18肖辉煌郑立升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000福州市中医院福州350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仲景伤寒论桂枝

★ 肖辉煌 郑立升(.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350000;.福州市中医院 福州350000)

《神农本草经》中将甘草归为上品,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药性论》云:“甘草,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在《伤寒论》112个方当中运用到甘草有70个,《金匮要略》中有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调和诸药”而已[1]。甘草在《伤寒论》70方中担当君臣佐使,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功效及主治随剂量的变化及配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下面就甘草在《伤寒论》中用法用量进行探讨。

1 《伤寒论》中甘草的作用

1.1 益气和中、养正补虚 代表方:桂枝汤、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白虎汤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与外界正常情况下是处于正邪平衡,阴阳调和的状态,当阴阳失和,邪气处于上风,人体的正气无力抵抗,就出现了疾病,邪气在伤人过程中,必然竭夺人体精气,“精气夺则虚”,无疑雪上加霜。因甘“能补、能和、能缓”,在《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方子,甘草在方中大多被冠以益气和中、养正补虚之作用。如桂枝汤证,其病机为营卫失和,卫强营弱,在以桂枝解肌发表的同时,佐以甘平之甘草,调阴阳,和中洲,安内以攘外。又以《伤寒论条辨》[2]中方解为例,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治疗胃虚痰阻痞,谓“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心动悸、脉结代的“益虚以复结代之脉”;再如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治疗里热炽盛,谓“甘草粳米,甘平而温,甘取其缓,温取其和”。可知张仲景处方,常常体现着顾护人体正气的思想,对我们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补气通阳 代表方: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 《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在《伤寒论》中与甘草合为辛甘化阳药对的有桂枝、干姜等。

《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外感病出现脉结代,系外邪累及心,炙甘草汤用治屡试不爽。清代喻嘉言曰:“炙甘草汤,仲景伤寒门治邪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方中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肠经脉,而行气血,与人参、大枣相配,则补益中焦,以强气血生化之源。桂枝与甘草相合辛甘化阳,通阳而行血脉。共奏甘温益气,滋阴补血,通阳复脉之功[3]。又如,伤寒过汗导致心阳虚,症见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等,用桂枝甘草汤,方用桂枝、甘草二味,一辛一甘,温助心阳。

甘草干姜汤为温中复阳之方。方中干姜辛热,温中复阳;炙草甘温,益气和中,二药配合,辛甘化阳,可回复中焦阳气。中阳振奋则肺冷可温,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法,故可用此方治疗肺疾[4]。

1.3 缓急止痛 代表方: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张仲景根据“急者缓之”的原则,用芍药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酸甘化阴,柔筋缓急。后世临床用此方为缓急止痛之基础方,用于多种痛证及筋脉拘挛诸症。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在里面同样是与芍药相配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1.4 调和诸药 代表方:麻黄汤、附子甘草汤、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 甘草还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首先最基本的是表现在调和药味上,甘草的甘既和药性有关,也和药味有关,甘草吃起来本身就有甘甜的味道在里面,相当于在药里加了糖,现代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主要成份之一甘草甜素,单纯提取,其甜味百倍于蔗糖,无怪乎欧美等一些国家都将其用于增甜的食品添加剂中。另一方面,它可以缓和药物的偏性或者毒性,孙思邈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比如说大黄,攻下作用很强,加一点甘草缓和一些;麻黄发汗的作用比较强,加一点甘草减缓强度;附子辛温燥烈,加一点甘草,使其受到一定制约。它有很好的调和药性的作用。在峻烈的方药之中加上甘缓的药物可以使药效作用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温和。比如说《伤寒论》中的调胃承气汤,目的是为了泻热,大黄与芒硝并用的话可以直下肠胃,当热邪未清多少时,药已随从肠胃排出,用甘草来缓和其药性,使其作用时间长久,达到更好的泻热作用[5]。

1.5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代表方:甘草汤、甘草桔梗汤、半夏散及汤。 仲景用甘草治咳嗽的方剂甚多,如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邪热壅肺咳逆气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之咳喘,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之咳喘等。后世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二陈汤,《温病条辨》有桑菊饮、沙参麦冬汤等,皆续仲景之绪余。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甘草中含有甘草次酸、甘草黄酮均有镇咳化痰作用[1]。据《本草要略》载,甘草“生用性寒,能泻胃火,解热毒,诸痛疽疮疡,红肿而未溃者宜用”。仲景立甘草桔梗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为后世治疗咽喉肿痛方之鼻祖。在《伤寒论》中甘草有两种炮制规格,生用及炙用。《药性切要》谓甘草“性味甘平,生用缓中气、泻火;炙用温元气补中,和药解毒,中满忌之。”《伤寒论》中仅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余皆用炙甘草,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仲景用它来清解少阴经毒热,足少阴肾经它的分支“循喉咙,挟舌本”,少阴经被毒热所伤,出现了咽喉疼痛,用一味生甘草煮水喝便可,甚者可加桔梗。

2 《伤寒论》中甘草的禁忌

《药品化义》云:“炙甘草因味厚而太甜,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有的认为甘草,甘味较重,容易壅中,助湿,但凡湿浊内盛,气机阻滞,脘腹痞闷这样的一些方当中,可以不用炙甘草。但仲景在泻心汤类中却用了炙甘草,而且量也比较多。徐灵胎谓:“凡泻心诸法,皆已汗、已下、已吐之余疾。”以甘草泻心汤为例,徐灵胎谓:“两次误下,故用甘草以补胃,而痞自除,俗医以甘草满中,为痞呕禁用之药,盖不知虚实之义者也。”可知这是泻心汤误治后造成脾胃运化失常的虚痞,予炙甘草益气而和中,则脾气得运,胃气得化,痞证自除。因此仲景不因患者出现腹部痞硬胀满而忌用炙甘草,可见其用甘草是在识得病机,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才用的。甘草功用较多,仲景在不欲其缓、不需其补时就坚决不用。如小柴胡汤中有甘草甘补调中,当里实已成时,则改用大柴胡汤下之,这时就不用甘草以免助邪生热,只是借用生姜上行来和胃,以牵制大黄速降的力量[6]。白头翁汤也恐甘草之缓而不用甘草。又有抵当汤治太阳蓄血证,不入甘草因甘缓不利逐血[7]。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在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因此张仲景十枣汤中,未用甘草而用大枣。但历代医家也有应用者,如东垣治瘰疗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劳察莲心饮与芫花同用。故对十八反不可机械对待[8]。

3 《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

关于《伤寒论》中剂量问题,各个医家皆有不同的看法,兹列举如下,以供参考。

按柯雪帆教授的观点,东汉之1两折合15.625 g(9);王伊明(10)认为《伤寒论》中的1两相当现在1.6 g,;熊曼琪[11]认为《伤寒论》中的1 两相当现在6.96 g。其真实剂量,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多数学者研究认可1两折合15.625 g。《本草备要》曰:“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以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见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有人用重剂炙甘草汤原方,按每两15.625 g(精简为15 g),原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4例,服药1~4剂,有效率达87.5% 。其中部分患者曾经用常规量的炙甘草汤治疗2~3月,而且加服多种中西药无效,停止使用其他一切中西药,处以重剂炙甘草汤原方,服完1剂药后自觉症状即缓解,早搏消失;服完二剂药后,心电图恢复正常[12]。由此可知,甘草用量并非今时之人,每开一方便信手拈来,稍稍与之,而是须参合经方,寻求古训,根据疾病的需要足量用之。

《伤寒论》中的46个方子甘草的用量在2两(约30 g),左右,基本上都是“日三服”,就是每天三次,每次接近1两(约15 g),这与现代用量基本接近。在个别方中用到了4两(约60 g),如炙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用量在1两的有茯苓甘草汤、栀子柏皮汤、柴胡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最小的是麻黄升麻汤,仅6铢(约4 g)。用作散类的有四逆散、半夏散及汤,其中半夏散及汤全方每次散剂的服用量为方寸匕,即相当于现在的1克左右,日三服,所以甘草每日的量约1克左右,作汤剂全方每次两方寸匕,相当于每次2 g。

仲景在不同方中甘草所用量略有不同,量多量寡,皆各有所用,每每能获得良效。因而在临床处方,辩证准备的前提下,尽可能按仲景原方的剂量及比例用之以提高疗效。

4 结语

甘草乃张仲景在《伤寒论》处方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其主要取其“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让它在不同的方中起着不同效用。《伤寒论》中除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余皆用炙甘草,生甘草药性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相对于炙甘草性平而温来说不利于脾胃的顾护,炙甘草善温补,调补,我们在临床上要根据不同作用正确使用生甘草或炙甘草,不断领悟其用量与疗效关系,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1]王庆其.学习仲景用甘草的临床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11 -13.

[2](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孙燕.浅谈甘草在《伤寒论》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l173.

[4]张智华.从“伤寒方"看甘草在临床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3):18 -19.

[5]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祝小惠.试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甘草的应用[J].河北中医,2001,23(10):789 -790.

[7]清.邹澍.本经疏证[M].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8]宋克诚、张昇平.浅谈《伤寒论》甘草之用[J].中医药动态,1995,1:6.

[9]柯雪帆.医林辍英[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

[10]王伊明.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2),10 -12.

[1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39-441.

[12]周龙妹.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5:3.

猜你喜欢

仲景伤寒论桂枝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桂枝香
我的发现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