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振兴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机制探究

2012-04-18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理工大学

刘 佳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2012 年6 月28 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这是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后江西省又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该意见的出台对于实现中央苏区经济崛起无疑是利好消息。如何借助意见出台的政策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是当前江西相关党政机关部门以及学界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同区域高等教育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两者处于“共生关系”的状态[1]。中央苏区的振兴与发展显然离不开苏区高等教育的支持,苏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依赖于苏区经济的扶持。因此在国家出台支持中央苏区振兴意见之际,从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关系的视角出发,适时探究中央苏区振兴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一、 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现状与振兴思路

中央苏区以赣南为中心,覆盖31 个县(市、区),包括赣州市全境、吉安市和抚州市部分县,行政区域总面积为6.36 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省总面积比重的38.1%。截止2011 年底,中央苏区31 个县(市、区)共有人口1264.8 万[2],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28.2%。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央苏区目前仍拥有大片的全国特困区,同全省以及全国的平均发展状况相比较,处于明显落后的境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2011 年,中央苏区人均GDP 为16219 元,仅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7%和46.2%;人均财政总收入1724 元,只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和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 元,相当于全省和全国的48.0%、29.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10706 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54.7%、47.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 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2%、37.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9 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71.8%、70.9%[3]。(2)同全省以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存在发展差距被逐渐拉大的趋势。2001 年至2011 年十年间,中央苏区人均GDP 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比重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比重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比重由72.5%下降到66.2%;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比重也由83.5%下降到71.8%[4]。(3)经济发展基础薄弱。2011 年,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6.3 和8.2 个百分点。中央苏区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区内纳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仅有87 家,许多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的企业。同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中央苏区城镇化水平低。2011 年,中央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6.4 和12 个百分点[5]。(4)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缓慢。31 个中央苏区县中有15个县无铁路,9 个县无高速公路,全区有52.9%的自然村不通客运班车,60%的农田灌溉设施不全,43.7%的人处于饮水无安全状态,16.9%的村不能收看电视,8.2%的村组还未通电。另据调查,中央等原中央苏区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62.3%、62.9%和80.2%的水平。由于社会投入偏低,大部分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非常低的状态,条件艰苦。31 个中央苏区县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达22.4%,上学困难的人口比例为30.6%,看病困难的人口占21.1%,土坯房住户比例达40.6%。仅有22.7%的自然村有卫生室,且医疗设备普遍简陋[6]。概而言之,当前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现状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外发展差距被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根据意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思路是: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7]。各级政府将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支持。

二、 中央苏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中央苏区含盖赣州市全境、吉安市和抚州市部分县。在高校分布方面,位于赣州、吉安、抚州三市的普通高校共有12 所(含独立学院)。其中赣州市拥有普通高校7 所,吉安市拥有普通高校1 所,抚州市拥有普通高校4 所。另外抚州市还有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在这12 所普通高校中,有本科院校8 所,分别是: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其余4 所均为专科院校。

中央苏区的普通高校中,有综合类院校两所,理工类院校五所,农林类院校一所,医药类院校两所(不包括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师范类院校两所[8]。九大高校类型中中央苏区缺少民族、财经、政法、语言类高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统计出中央苏区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总数、专职教师总数以及师生比。目前中央苏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总数为141399 人,专职教师总数为8273 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央苏区普通高校中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四个,分别是: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没有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央苏区普通高校中有五所高校拥有省重点学科,我们可以看出苏区高校拥有的省重点学科以及优势学科与专业多集中于理学、工学、医学门类,而法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下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缺乏。

三、中央苏区振兴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机制建构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中心的今天,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的是“共生关系”。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推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9]。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技术支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机制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着眼,使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建立起良性交互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要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给予帮助并提出要求,通过有针对性地扶持,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使其发展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上有所侧重,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苏区振兴与区域高等教育的互动机制需要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当前苏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苏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建构的具体方向是苏区经济发展思路。

(一)中央苏区振兴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根据意见,中央苏区振兴的发展目标实行两步走。第一步是,到2015 年,中央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二步是,到2020 年,中央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据该发展目标,江西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央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具体发展项目和方向进行了部署和规划[10]。随着部署和规划的出台,大量资金将会投入中央苏区,众多发展项目也会在中央苏区着手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人力和技术是发展的关键,为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相关发展项目,早日实现振兴目标,中央苏区需要首先扶持苏区高等教育发展。(1)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当前中央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41399 人、专职教师8273人,普通高校12 所(含独立学院)。对于一个1264.8万总人口的区域来说,高等教育的规模明显偏小,仍需得到进一步提升。考虑到中央苏区的12 所普通高校全部均是公办高校,可以通过支持加鼓励的方式促进民办教育在苏区发展以此来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一方面,民办高校自主性强,教育侧重于应用型,能够较好地适应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民办教育依赖于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高等教育能够减缓苏区政府财政方面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央苏区也要支持12 所普通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四所高校,扶持这些高校做大做强。(2)引进人才,支持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苏区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学科建设落后,没有博士培养单位高校。所有高校中唯有江西理工大学是省重点建设高校,在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中央苏区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为5.85%,师资偏少。因而中央苏区需要利用发展振兴的机会,通过项目和资金吸引各类人才加入苏区高等教育,重点吸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科发展带头人。另外,可以采用项目合作或有偿资助的方式,为高校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鼓励高校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提高自身品质。同时苏区还需重点支持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发展、博士点申报等方面给予这些高校支持,以此建立起苏区高等教育品牌。(3)拓宽高校学科发展领域。中央苏区的普通高校以理工医类偏多,大多数普通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也集中于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门类。而未来中央苏区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比如客家文化的传承。因而中央苏区需要鼓励并帮助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拓宽学科发展面,尤其是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下的学科。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助推中央苏区振兴

中央苏区振兴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省政府出台的相关配套项目对于苏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在发展上主动适应中央苏区振兴的需求,区域高等教育才能抓住并利用好该次机遇。因而中央苏区各高校必须思考并正面如何助推苏区振兴的问题。(1)为中央苏区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当前中央苏区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而根据意见未来苏区的振兴与发展将涉及到民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领域之广必然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因而苏区高校服务苏区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苏区建设输送合格优质的人力资源。基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各高校在培养本校特色人才的同时,可以在相关基础上拓宽人才培养类型,满足苏区振兴的人才需要。例如,当前苏区道路交通建设落后,依据意见未来苏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此规划必然会使得苏区未来交通运输工程类人才需求增加;而目前苏区高校却缺乏此类专业人才培养,因而诸如江西理工大学有此类人才培养基础和优势的高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扩宽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发展交通工程类学科和专业。(2)积极参与发展项目的设计与研发。项目设计与研发主要是针对那些有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提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技术进步了发展才能实现跨越。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作为区域中有实力的教学研究型高校,需要有敢立潮头的精神,积极参与苏区发展中相关项目的设计与研发,为中央苏区振兴贡献科研力量。未来苏区将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创新需要科技做支撑,因而相关高校需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加入其中。(3)主动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参与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发展优势主动参与到所在地的社会服务事业中。例如,目前苏区仅有22.7%的自然村有卫生室,且医疗设备普遍简陋,而赣南医学院在医学上具有优势,因而赣南医学院可以利用自身该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赣州市的医疗卫生建设服务中,通过卫生服务网络等途径为基层提供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如此必能有助于苏区民生的改善,并裨益于苏区振兴事业。(4)注重前瞻性发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常言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前瞻性眼观,各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及方向,使自身既能够满足又能适应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需求。根据意见未来中央苏区振兴目标将分为两步,第一步解决基本问题,第二步立足于整体发展。因而苏区各高校应该围绕着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以及省政府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再结合自身特征,进行新的学校发展规划纲要设计,细化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使学校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照意见,特色产业将是未来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主题与方向,因而苏区的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应该具有前瞻性,使自身能够顺应未来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刘松平.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4.

[2]大江网. 江西苏区共有1264.8 万人[EB/OL].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2/07/26.012054569.shtml,2012-7-26.

[3][4][5][6]彭勇平,黄正坤.中央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R].南昌: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15).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央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7/02/content_2174947.htm,2017-7-2.

[8] 江西教育网. 普通高等教育一览表[EB/OL].http://www.jxedu.gov.cn/jytj/2011jytj/2012/04/20120420032451343.html,2012-4-20.

[9]程 静.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析[J].学术探索,2012(2):168-169.

[10]张志勇.支持中央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N].江西日报,2012-7-11(01).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