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2-04-18钟明荣邓亦林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政治

钟明荣,邓亦林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西赣州341000)

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钟明荣,邓亦林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西赣州3410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解决好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关键。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是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梳理、分析人们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误区的基础上,论述了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并指出要做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好“四个作用”,即隐性与显性教育的共生作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活动的内化作用、网络载体的纽带作用。

高校;隐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日益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与探讨。不少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与现今普遍采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显性教育),并认为要解决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问题应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隐性教育)。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做些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观念误区辩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效果的好坏除了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外,与其教育方式能否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紧密相关。为更好地讨论隐性教育,我们认为,应先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显性教育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单一的正面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学术界被称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显性教育。因其“具有教育目的明确化、教育主客体固定化、教育载体功能化等特点”[1],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不可没。但我们不能据此就简单认为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显性教育,甚至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纯粹的政治理论灌输等现象,而且学术界也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觉地、有意识的以特定思想对人的教育,其基本功能就是以德育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等”[2]。同时,为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工具使用在所难免,自然也就披上了政治色彩的外衣,不少人还直接给它贴上“阶级统治工具”的标签。以上这些观念,正是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显性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一直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其实,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式方法上,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除了进行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教育外,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其它内容的培养非常重视,比如“公民意识教育、爱情观教育、理财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等主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3];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显性教育方式方面也不断发展并逐渐多样化。

(二)显性教育完全过时

随着隐性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因其较好地解决了显性教育部分不足而备受我国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推崇与宣扬,于是有部分学者将显性教育简单认为是老的、传统的、过时的,应该予以摒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出现新环境新形势新情况,“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加之网络等新媒体广泛使用,这种直接的正面的显性化教育方式确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显得越来越单薄无力,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但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暂且不论将传统与过时划上等号是否准确,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显性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突出的表现就是它在弘扬主旋律建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等方面效果显著。再说,即使被部分学者推崇的隐性教育,据学者的研究,其所依托的载体、作用的方式与手段在很大层面依然与显性教育并无二致,更何况注重环境等因素影响的隐性教育方式也并非刚出生的“新事物”,其实它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早已有之并一直都在使用。比如,成为中国教育经典范例的“孟母三迁”教子故事就是重视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论著《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也是论述的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简单将显性教育冠以过时的“帽子”未免过于草率。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不仅在当今时代,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并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

在我国,尤其在高校中,只要一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或许立马想到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受教育者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散,这种概念的等同化现象也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并带来根深蒂固的影响,甚至在观念上直接固化。这种固化的实质,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述的话,我们暂且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之所以出现,既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被沦为特定的政治工具的教育现实有直接联系,也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涵、目的等研究不足有较大关联,当然与我国传统话语体系也有渊源。其证据就是,在我国教育系统自上而下,都设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机构来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教育部有思政司、高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中学有政教处等。这其实正是“不少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对他们没有什么用,走上社会也用不上”[5],甚至引起很多年轻学生的反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走进人们的内心,最终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要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需要对其方法和理念不断更新和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育人,关注人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实现其教育目的,并达到其期望的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适应多元化时代背景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外形势变化巨大,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多元化,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使用愈加频繁并影响广泛,各种认识、潮流、思想交流激荡,信息传播良莠不齐,观念冲突更加激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80后”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生、成长,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对青年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当今世界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依赖权力和行政手段的强硬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6]。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提出更多的挑战,而且对教育工作的实际冲击比表现出来的要大得多。作为整合人们言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更要与时俱进,采取更加隐性的、无形的、柔性的管理方式进行。而集教育方式的潜隐性、教育内容自然性和丰富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主客体的对等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于一身的隐性教育,更加适合于当前教育需要。如果依然用灌输的显性教育往往事与愿违,并容易引起教育者的反感,教育效果自然将大打折扣。

(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竞争已成为核心竞争,人才培养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既有时代和社会赋予的神圣历史使命,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勉励广大青年时提出了“三个紧密结合”:即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这三个紧密结合不仅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价值追求,也为做好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工作方法,更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因此,要完成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就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敢于创新工作方法,还需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因为不管是隐性教育,还是显性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都承担着培养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理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适应教育对象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对象性的活动,是教育对象主体性培育与发展的过程,因而其目的的制定也必须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个性,充分考虑教育对象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7]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因而,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进一步确立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内在尺度。而隐性教育强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间接地进行,受教育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教育情景,达到教育目的,整个教育过程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生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很容易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德,也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这个层面讲,隐性教育的使用既是一种方法的更新,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考虑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足的基础上,应着重从与隐性教育、作用渠道、实践载体以及与网络相结合进行思考,从而不断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充分发挥隐性与显性教育的共生作用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一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并非否认或排斥显性教育”[8]。如要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做到两者不可偏废,并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在价值观树立、弘扬主旋律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作为两种基本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好比人之双腿,鸟之两翼,两者缺一不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与长处,使其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达到水乳交融。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依然是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除了不断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隐性教育资源,积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吸引力外,还要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进一步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实现全员育人。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个人形象及言行是学生重要的榜样,也是隐性教育重要资源,同时也对教育者自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此外,还要进一步拓宽对课堂教学内涵的理解,不断发挥第二课堂的渠道教育作用。比如,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以及专业竞赛等,这些活动虽然占用的是课外时间,但也依然有众多的教师在参与,而且这种趋势愈加明显,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归为广义上的课堂教学。

(三)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内化作用

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自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捷径,还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和载体。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以及暑期“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既能弥补青年大学生人生经历少理解力偏差等不足,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9]还能通过实践将某种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而且这些活动因其内容的广泛性、趣味性、开放性,特别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得到很多亲身体验和各种经验教训易为学生所吸收,并长期地停留人们内心,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纽带作用

在信息数字化的今天,网络不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被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使用。许多高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如设立校长信箱、心理咨询信箱,建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通了辅导员博客、飞信、QQ群、微博等,并对这些形式进行了有效利用。如,“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在学生工作中开通‘辅导员博客’进行博客教育,是当前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受到广大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捧。”[10]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进行“教材搬家”,只实现由纸质文本到电子文本的转换,也不是完全地脱离现实教育,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了现代化的网络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稳坐“钓鱼台”,还应注意与传统教育、现实教育的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将传统教育中“声情并茂”等优势继续通过网络载体发扬光大,不断发挥网络的隐蔽性、交互性等优势,提升隐性教育实效。此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驾驭网络工作能力和素养,还要善于从网络平台中发现隐性教育资源,能有效化解网络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而有效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李维善,吕春梅.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98-99.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建中等.点亮青春梦想——大学生主题教育读本[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张力.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09-311.

[5]孙其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81-183.

[6]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J].求实,2006(2):80-82.

[7]邓亦林,汪淼.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研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14-15.

[8]李贵.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性和必要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57-62.

[9]詹荣海,钟明荣.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特色机制建设——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1-3.

[10]周小金,周立.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2):8-10.

G641

A

2095-3046(2012)06-0025-04

2012-6-17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1YB043)

钟明荣(1980-),男,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方面的研究,E-mail:zmr8091@yahoo.com.cn.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