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 “继造型”小说的繁衍——以《中国小说史略》中作品为切入点
2012-04-18张涛
张涛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系,北京100102)
一、“继造型”小说的界定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鲁迅先生根据其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讲义撰写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古典小说史专著,此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起源、流传及各时期小说概貌、特点,书中许多观点、概念、点评至今仍为研究者们珍视沿用,不仅以精辟的论述给后学者以启迪,书中所引用提及到的380部作品也颇有代表性。以这些作品为基础,从其自身繁衍发展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我国古典小说“承前继造”的纹路和特征。
(一)“继造型”小说与“类述型”小说的区别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著,也叫‘作’、‘造’……是前所未有的开创型工作,所以叫‘作’。”[1]36“‘述’也就是‘古已有之’。”[1]38按照这一观点,从中国古典小说文献自身繁衍发展角度进行观照,可以分为“继造型”与“类述型”两大类。
对于“类述型”小说的形成方式,可以称之为“述”,因为这些小说的内容“古已有之,有所承因”。从内容上看,“类述型”小说与所因袭的母本在内容上相同或相似,虽然有的小说在母本基础上加入了新内容,增加了细节,但是主要内容仍与母本极为相似,这也是其之所以称为“类述型”的主要依据。例如《小五义》(前41回)的基本情节是颜查散到荆襄九郡查奸王、白玉堂命丧铜网阵、蒋平等用计收降钟雄,而这些内容与《三侠五义》结尾部分的内容情节大体一致,所以说《小五义》(前41回)是类似于《三侠五义》结尾部分的“类述型”小说。
对于“继造型”小说的形成方式,可以称之为“著”,因为这些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开创型工作”,都是后来作者的原创。从内容上看,“继造型”小说的产生虽然也取用到前期小说中的一些题材,但是这类小说的内容、人物、情节、叙事方式等与母本有很大差异,表现出“作者假借原书的一些人物,另行结撰故事情节,内容、意蕴都与原书大为不同”[2]296。
(二)《中国小说史略》提及的“继造型”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提及的“继造型”小说主要是一系列续书,其中最大的一类是延续《红楼梦》而产生的续书,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鬼红楼》《红楼梦影》《补红楼梦》《新石头记》等。另外,《中国小说史略》提到《水浒传》的续书有《水浒后传》《结水浒传》(又名《荡寇志》),《西游记》的续书有《续西游记》《西游补》,《金瓶梅》的续书有《玉娇李》《续金瓶梅》等。
并非所有续书都属“继造型”小说,判断一部小说是否属于继造型,主要看其主要内容与母本小说主要内容相比是否具有创新性。当这部小说主要内容与其所根源的母本小说主要内容完全不同,其内容概貌的形成是在母本内容基础上重新创作,那这部小说繁衍产生的类型则可归入到“继造型”之中。如果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与母本的主要内容相同、相近或相似,那它就不属于“继造型”小说。例如就《西游记》与《后西游记》而言,后者完完全全是前者的续书,虽然在《后西游记》中也重新塑造了唐半偈、孙小圣、猪一戒、沙弥等新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原作中的同类人物也有差异,但是就《后西游记》主要内容看,此书主要情节依旧是一路降妖伏魔、克服险阻、取回真经,整部小说的内容概貌与《西游记》类似,因此《后西游记》虽是续书,但是就其自身内容形成与母本关系来讲,应属“类述型”,因为“作者刻意仿照原书,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者他们的后身,演绎出与原书相类似的故事情节,成为一部类似的小说”[2]296。类似于《后西游记》的“类述型”小说还有一些,如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等。就《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的续书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还是属于继造型,因为这些小说更多的表现出独立的创造性,与母本小说内容概貌不同,其主要内容根源于母本内容基础重新创作而成。
除以上续书之外,《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属于继造型小说的还有《金瓶梅》《谭意歌传》《秋胡传》等。
二、“继造型”小说的繁衍特征
(一)内容、情节的延续与创新
“继造型”小说根源于母本,但又不局囿于此,而是根据作者意图创作出全新情节。小说不同,其根源也不同,与之相应,内容、情节创新上也有差异。
在小说切入点上,不同作品所依据母本开始的位置往往不同,具体情况有两种。其一,有的从母本小说中部接入,只根源此前或者中间一部分内容,以之为基础创作出新的内容。例如《荡寇志》就是以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为底本从七十一回写起,《西游补》书接《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红楼梦补》《红楼幻梦》都是接续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其二,更多小说是从母本结尾部分写起,而非拦腰斩断。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圆梦》《补红楼梦》《红楼梦影》等都是接续《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此外《水浒后传》《续金瓶梅》《玉娇李》《五虎平南后传》等也是承续母本结尾部分而成书。
与之相应,在小说内容形成基础方面,由于切入点不同,不同小说所根源的内容基础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也有两种。其一,有的小说只是缀取母本小说部分,以此情节为基础重新创作生成新的内容。如《金瓶梅》虽根源于《水浒传》,但不是根源于《水浒传》全书,而只是根源于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回中的情节。此外前面提到的《荡寇志》《西游补》《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也是如此。其二,有的“继造型”小说形成基础是整部母本小说的内容,是根源于全部内容的再创作。例如上段中提到的接入点从母本小说结尾部分而来的,其创作内容基础都属于此种情况。
从“继造型”小说自身内容来看,这类小说与母本在内容上存在一定渊源,但承接的母本小说内容相对于新小说整个内容来讲只能算作一部分,有的甚至只是极少的一点影子,“继造型”小说就是根据这点内容伸展开去,创作出新的情节,形成新的作品。如《金瓶梅》虽然根源于《水浒传》中三回的内容,但它大部分情节已经脱离母本另辟蹊径拓展创作。鲁迅先生有论述:“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初惟钞本流传,袁宏道见数卷,即以配《水浒传》为‘外典’……《金瓶梅》全书假《水浒传》之西门庆为线索……”[3]145此外,《西游补》也是从中间截入,书接《西游记》第六十一回,以三借芭蕉扇后的情节另行铸造,肆力铺排,着意于刻画世相,撰述出新内容,并非原书中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而是“在虚幻的世界中,见到了古今之事,忽化美女,忽化阎王,变化莫测,最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始醒悟过来”[4]。
有些“继造型”小说内容不仅与母本不同,甚至与之完全相反,除了有一点渊源外,其新形成的情节可以将原小说完全推翻,表现出巨变的叛逆性。例如《红楼梦》多部续书违反原书作者曹雪芹本意,将爱情悲剧改写成富贵团圆喜剧。这些后继之作虽然接续原书创作出新内容,但是与母本截然不同,如《后红楼梦》中黛玉、晴雯扬眉吐气,宝钗服低,袭人遭谴,连贾政、王夫人亦不得不奉承黛玉。另外《续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梦》等“继造型”小说,或是说宝、黛完婚,贾家复兴;或是讲“黛玉复生,宝玉还家,成为夫妻”[5];或是述读书做官,功成名就,夫荣妻贵;或是写光宗耀祖,繁衍子孙,总的来说都是以富贵团圆为其主要内容,这些作品“较之曹著,不仅判若天壤,即与高续相比,亦大相径庭矣”[6]。推究这些内容情节形成的原因,与各续书作者的思想意趣和创作意图相关,鲁迅对此有论述:“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甚或谓作者本以为书中无一好人,因而钻刺吹求,大加笔伐……然亦常情所怪,故复有人不满,奋起而补订圆满之。”[3]200
与《红楼梦》续书相比,俞万春的《荡寇志》更是对前书的彻底否定,“是一部针对《水浒传》的翻案之作”[7]1。在百回本《水浒传》中,梁山英雄被招安,宋公明也衣锦还乡,但《荡寇志》中的水浒英雄没有得到好报,梁山被踏平,宋江、武松、孙立、石秀等或病死,或被俘,或被杀,都没得到好下场。之所以造成命运完全不同的结局,与作者“立意”有关,鲁迅对此有叙述:“然至道光中,有山阴俞万春作《结水浒传》七十回,结子一回,亦名《荡寇志》,则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领,非死即诛。”[3]120
在此,我们还可以从文献自身繁衍角度,从《水浒传》两部“继造型”小说所接续母本的切入点和内容形成基础着手,得出这两部续书内容为什么会背道而驰的原因:这是因为《水浒后传》全书是对整个母本内容反思后续写成的,而《荡寇志》将原小说从中间剖开,把不合乎自己意图的内容剔除,只接续母本前半部分内容,对未采用的后半部分全盘否定,并将之改头换面创作出新的情节,这样两者之间的内容当然会大相径庭。至于《金瓶梅》的切入点和内容形成基础与前两者又不相同,此书只以《水浒传》中的三回内容为根据重新进行创作,着力于世态人情方面,因此它在内容上与前两部续作差异更大,由写“讲史”内容的小说,转为写“世情”内容的小说。由于根据母本内容基础不同,加之作者创作意图的差异,才导致了《金瓶梅》《荡寇志》《水浒后传》这三部源于同一母本的“继造型”小说在内容上迥异,如果不是有一部《水浒传》为纽带将它们联系起来,单从这三部小说所述的内容情节看很难找出关联之处。
(二)小说人物的根源
“继造型”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可以在母本中找到,而且这些人物的名称不像有些“类述型”小说那样随着小说不同人物名称也随之改变。例如同样关于寄书及异类报恩故事,在《搜神记》卷四中是胡母班为泰山府君传书给河伯妇,《广异记》中是三卫为华岳新妇传书给北海神,在《柳毅传》中是柳毅为龙女传书给洞庭龙君。与某些“类述型”小说中人物名称善变性相比,“继造型”小说中的人物名称大都具有稳定性,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在续书中大都依旧是这些名字,《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叫武大郎,嫂子是潘金莲,以及西门庆,在《金瓶梅》中没有改成李大郎、何金莲、欧阳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人物名称上,对于原作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继造型”小说大多直接因袭母本。从人物同名现象中,可推知“继造型”小说与母本之间的渊源。
另外,从小说人物主次角色关系中,也可以看出“继造型”小说与其母本之间的渊源。具体来讲,这种人物角色情况有三种。其一,有的人物在母本小说中就是主要角色,当他们被写入新小说中后依旧保持了重要角色地位。如《续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仍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新石头记》中的贾宝玉,他们还是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其二,有的人物在母本中并非重要角色,但他们被 “承前继造”后摇身一变成为主角,而以前母本中的主角则退居次位。这一点从《金瓶梅》中可以清晰看出。《水浒传》在讲述“武松杀嫂”这一故事内容时,主要是想塑造武松这个人物形象,至于潘金莲、西门庆这两个角色的表演是为塑造武松作铺垫;可在《金瓶梅》中,武松成为次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粉墨登场成为主角,整部《金瓶梅》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中轴,辐射到当时社会世情的四面八方。其三,“继造型”小说既然有内容创新,那么根据内容需要重新创造出的有些新人物就喧宾夺主、后来居上,成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母本小说中的主角在“继造型”小说中成为衬托对象。如在《荡寇志》中,作者不惜将水浒英雄一笔抹杀的同时,又重新塑造了陈希真、陈丽卿、云天彪、刘广、刘慧娘、祝永清等一系列“正面”英雄人物形象,其中陈希真、陈丽卿成为主角,母本中的梁山好汉在此书中成为表现他们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衬托对象。
虽然“继造型”小说中创造出了许多全新人物,但是一些新创造的人物形象与母本小说依旧紧密相连,是在母本人物基础上繁衍形成的。从这一承袭而产生现象中,体现出“继造型”小说根源于母本。具体来讲,这些新人物在母本小说中虽然从未出现,但是与母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人物传承方面来看,正是因为有了母本中的人物才会产生“继造型”小说中的新人物。例如《红楼复梦》中的男女主角梦玉、彩芝不是另外凭空虚构,而是分别为宝玉、黛玉转世而生。又如《续金瓶梅》中的新人物与母本也有紧密联系,是母本人物繁衍后形成的,鲁迅对此有说明:“西门庆为汴京富室沈越子,名曰金哥,越之妻弟袁指挥居对门,有女常姐,则李瓶儿后身……而大妇‘凶妒’,篡取虐使之,梅玉欲自裁,因梦自知是春梅后身,大妇则孙雪娥再世……至潘金莲则转生为山东黎指挥女,名金桂,夫曰刘瘸子,其前生实为陈敬济。”[3]150-151
令人生趣的是,有的“继造型”小说为了显示出真实性,在小说中除引用母本相关人物外,连母本小说作者也作为人物之一写入新小说,并构造相关情节以证明这部作品来源的真实可靠。例如托名曹雪芹写的《后红楼梦》就是如此,书末写宝玉和众姊妹在大观园宴请曹雪芹,黛玉请曹雪芹写出前后两部《红楼梦》,于是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与《后红楼梦》。这种力图证明其真实将母本小说作者作为人物角色写入小说的做法,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此书与母本的关联——在《红楼梦》这部小说基础上繁衍生成的。
(三)艺术表现手法的根源与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小说构思立意和叙事方式两个方面。
第一,在构思上,“继造型”小说在构思上各有不同。有的根源母本的痕迹清晰可见,有的表现出完全迥异的立意,从而使作品有了新的情节和结局。
例如《红楼圆梦》中一些新的构思与《红楼梦》照应紧密,母本小说里一些为非作歹者,如王熙凤、薛蟠、宝钗、袭人乃至劫持妙玉的歹徒等人,在此书中均受到惩罚、报应,这样的构思与原书关联紧密,情节上前后呼应,可谓“无一字无来历”。但《红楼圆梦》作者梦梦先生的创作意图与原作者曹雪芹大相径庭,原著立意是想通过对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家庭细事、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来表现其思想,而《红楼圆梦》的立意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传统大团圆结局。这是这篇续作的独特之处。
又如《荡寇志》,在构思安排上有意与《水浒传》对垒,将《水浒传》与《荡寇志》有关情节对比就可发现,前者有宋江三打祝家庄,后者有陈希真三打兖州府;前者有武松打虎,后者有唐猛捉豹;前者有王婆说风情,后者有孙婆诱奸。这是《荡寇志》在构思上根源于《水浒传》的明证。可是《荡寇志》中梁山好汉却一改往日替天行道的侠义作风,转身变为一股烧杀抢掠的强盗土匪,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俞万春在创作此部作品的立意与罗贯中完全不同,他认为“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7]1。
另外《谭意歌传》也是如此。此书前面的构思类同于母本《霍小玉传》的前半部分,但自从遭受与霍小玉同样被抛弃命运后,谭意歌依靠自己,自力更生,终于获得了幸福。后面这些完全属于重新创作,《谭意歌传》后半部分构思正好是对前者的否定。鲁迅有论述:“(《谭意歌传》)盖袭蒋防之《霍小玉传》,而结以‘团圆’者也。”[3]82
第二,在叙事方式上,“继造型”小说除了少量延续先前作品外,更多的表现出承前继创特征,从而使新作品别有一番意境和味道。
例如,《荡寇志》在叙事描写方面与《水浒传》相比有自己的创新,其中也不乏精彩之处。此书对唐猛捉豹的神勇描写虽源于母本中武松打虎的描绘,但俞万春在写作此事时有意与武松打虎一节对垒,情节起伏跌宕,描述生动形象,并有自己新创的描写内容,足可与武松打虎的描写相媲美。关于此书在构思和叙事方面与母本的关系,及其超出母本的“未试”之处,鲁迅曾作论述:“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3]120
另外,根源于《山海经》的《镜花缘》在描写叙事上更是不遗余力,前者只用了40个字叙述君子国人物,单从字数上来讲只是寥寥数语,而后者在叙述同样人物时足足用了十一、十二两回篇章,推演成为洋洋洒洒近乎万言,加入了诸多口语对话、形象景物、风土人情等叙事描写。
此外,有些“继造型”小说除主要根源于某一母本外,还受到其他前代小说影响,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养料,从而在小说形成上具有来源的广泛性。例如,《水浒后传》根源《水浒传》而产生,这一点勿庸置疑,可此书结尾处又吸收了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的内容,鲁迅对此有论述:“清初,有《后水浒传》(即《水浒后传》)四十回,云是‘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盖以续百回本。其书言宋江既死,余人尚为宋御金,然无功,李俊遂率众浮海,王于暹罗,结末颇似杜光庭之《虬髯传》。”[3]120
综上,“继造型”小说指的是根源母本中的内容情节、人物角色、艺术构思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繁衍出新情节、新人物、新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出的作品与母本小说有联系,但是又突破母本,是根植前作的再升华、再创造、再突破。正是因为“继造型”小说这种源于前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作,使我国古典小说呈现出丰富、繁荣的发展景象。
[1]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 董说.西游补·出版说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5] 临鹤仙人.红楼圆梦·六如裔孙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
[6]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38.
[7] 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