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现实路径探索
2012-04-18邓红一
邓红一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情报中心,江苏 镇江212003)
目前,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理论等方面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国外学者通常把信息管理当作知识管理的原生状态,将知识管理看成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他们认识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力图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来指导图书馆工作。Charles认为,知识管理可以引入到图书馆许多业务之中,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益[1]。Pemberton全面比较了R IM (记录信息管理)和KM(知识管理)的异同,探讨了图书情报人员如何在担负RIM 角色基础上开展知识管理[2]。Katsirikou构建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联盟中应用的功能模型,认为知识管理保障了图书馆联盟有效运作和各成员馆以及馆员作用的充分发挥[3]。但应该看到,在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国外一直有重应用轻理论倾向,技术学派影响根深蒂固。譬如,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在国外成效显著,但是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概念区分与术语移植层次上,图书馆学界没有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
虽然国内也形成了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知识服务论、知识集合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和公共知识管理理论等学说,表面上看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内容很丰富,但完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并没有诞生。根据库恩“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图书馆学“文献(信息)管理范式”正在发生面向“知识管理”的“科学革命”。将图书馆学界诸多知识管理理论有机整合,必将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范式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在学界已有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跨学科地借鉴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打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开拓性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资料室为科研服务的新路径。笔者拟从高校资料室入手展开分析,以一斑窥全貌。
一、高校资料室现状
如何转变为教学科研服务模式,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资料室改革重大而棘手的课题。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更新、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今天,高校资料室的历史积弊并未因更名为情报中心而得到根治。资料利用率低,等客上门被动服务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尽管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使用,但目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图书资料的提供、借阅以及目录检索等初级形式上。资料员对数字文献信息情报的收藏、研究、处理与加工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文献信息资源深层开发几乎是空白。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系资料室的工作应着重进行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开展情报服务,使之成为本专业的教学后盾、科研基地和情报服务中心。”以目前状况而言,绝大多数资料室距离完全履行情报中心的职能还甚远,资料室的生态环境并不如人意。虽然教育部在对高等院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资格和软硬件条件论证时,将资料室建设水平、图书情报资料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迫使学校与所在院系领导对资料室工作给予一定关注。然而对资料室的实际考察往往落实在硬件上,比如图书资料、设备、经费以及书库阅览室和办公用房面积等方面,常常忽视资料员的工作表现和作用。对资料员绩效考核没有明确标准,干好干坏一个样,资料员晋升职称难,申请课题难,外出进修难,年终评先评优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料员成了被“边缘化”的高校弱势群体。
二、高校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现实路径探索
高校资料室存在的积弊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不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就无法改善资料室的生态环境,不改善资料室的生态环境又无法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如何才能突破这一怪圈?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系统“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重新审视其功能定位以及潜能。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将“知识管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仅应在常规工作中寻找转变服务方式的创新点,更应依托网络技术寻找改变服务方式的创新点。力争“从对教学科研的间接参与向直接参与转变……由教学科研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学院教学、科研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教学中改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
(一)明确职责是转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的前提
资料室不是面对全校师生服务的图书馆。它的最基本职责是为本院系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也就是说,资料室主要作用应该是全力构建贴近本院教学与科研的服务体系。因此,扩展、改进、完善资料室功能就要在对专业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上下功夫,把信息服务渗透到教学与科研各个环节中,变被动等人上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真正落实“读者至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这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要求。知识管理是通过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应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与方法有效地搜集、分类、整理、加工各门学科的专门化知识,以满足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达到改善管理和服务方式。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是转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的关键
转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决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扬弃”传统服务方式基础上的改进与变革,即继承与创新统一。坚持以往建立的规章制度中合理的成份,继承以往资料员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主动服务模式。
1.健全现有规章制度,在常规工作中寻找改变服务方式创新点
高校资料室在发展图书管理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方式。目前,计算机和网络还无法取代对大量图书资料的归类、编目和分析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继续发挥资料室的传统优势,在常规工作中寻找转变服务方式创新点。必须健全现有的一套包括资料室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读者登记借阅制度、损失赔偿制度、定期归还制度、排架制度、清点制度、收藏制度等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并在充分体现服务性原则基础上对它们加以改进,做到工作人员与读者用户都有章可循、有度可量、有法可依。
(1)资料员要适应教学改革需要,转变自身角色
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以大范围、高效率信息知识流动为重要特征。资料室是实现信息知识传播不可缺少的机构,这就要求资料员除继续承担传统文献服务工作外,还必须选择、收集、加工评价有用信息,使之有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方便快速方式传递给学生,促进知识扩散和转移,充当知识传递者。浩如烟海的信息,往往使大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迫切需要资料员将无序信息予以管理、疏导,组织成为有序信息资源,履行好导航员职责,有效地为大学生指引信息源地址,帮助他们迅速、准确、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信息有良莠真假之别,知识价值也有大小之分,资料员必须对知识信息进行大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按学校相关专业、学科组织专题,针对知识单元而不仅仅是文献整体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二、三次文献,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研究服务。这些知识经过资料合成、重组和改变,资料员转变成了知识创造者,从而能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2)资料室应以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发展方向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传统信息服务广而不深以及网络环境用户需求呈现差异性和个性化趋势而提出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服务模式,是今后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主要形式。另外,用户也可以成为创新思想来源,对创新成功有着重要作用[5]。个性化信息服务使图书馆从“我提供什么,用户就接受什么”提升为“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运作方式。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大学的图书馆开发并使用MyLibrary或类似信息定制系统,浙江大学图书馆就有此类服务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和图书馆根据教学、科研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研制开发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使用了清华同方TPI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平台。
(3)拓展服务范围,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高校资料室是利用丰富馆藏文献资料和现代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因此对读者实行良好服务是资料室一个永恒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料室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取决于资料室能否向读者快捷地提供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予以保证。资料室创新服务是指在做好传统的文献阅览、流通、宣传、咨询等常规工作外,资料室还要想方设法在文献服务方面有所创新。随着社会知识信息量迅速增长,资料室必须担负起知识导航员重任,深入到教学改革全过程中,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深层次、全方位信息服务。资料室应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运作机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读者需求变化积极与社会沟通;还可以通过举办世纪论坛讲座、学术报告、专题学术会议等形式,传播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通过一系列服务参与教学改革,为培养新世纪高科技人才发挥应有作用。
(4)形成专业特色收集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较为完备的文献资料
文献信息资料收藏是资料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需要。它决定着资料室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能否发挥作用,以及所发挥作用的大小。随着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文献资料数量激增,积累速度加快,查找专业资料难度增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必然对资料室提供信息和文献资料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情报市场激烈竞争形式下,图书馆及资料室将逐步失去对情报信息的垄断地位,因此应加强情报意识,强化情报系统服务职能,实行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体化。应建立以资料室为中心的多层次图书情报结构体系,以高效合理的信息工作机制开发资料室所蕴藏的无形资源,为全校各项工作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
2.依托网络技术,寻找改变服务方式创新点
资料室不仅要完成常规基础性工作,即对专业资料信息收集、整理、保存与传递,还要通过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利用网络技术对资料进行深度筛选、归纳、提炼和开发,使文献信息精确化、浓缩化和有序化,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情报,为教学科研提供超前服务和个性服务,打造一系列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服务品牌,逐步由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转变。
(1)厘清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方式功效
资料室的服务面向全体师生,但是教师群体年龄分布不一,故而不能千篇一律。老年教师学术造诣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文本解读能力以及知识信息洞察能力都较强,但对新鲜事物比如网络等接触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学术上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类群体,在使用网络时,主要应介绍多种超文本链接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检索系统使用方法。老年教师凭借专业知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最新网络资料。对于年轻教师,同样应做到有的放矢。
(2)量身定制,帮助教师定题和实施重点课题跟踪服务
为了使科研成果具有前沿性、新颖性,避免低层次重复研究,应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服务模式——“一中心,两服务”。首先是坚持以教师的科研、教学为中心,即在课题项目启动之前,资料室予以备案,在资料储备方面给予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其次是在课题立项后根据要求为其提供纸质、影像、网络等各种查询协助服务,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第三是收集课题教师反馈意见及要求,对此做出调整,实施课题跟踪服务,提供能够搜索到的后续资料。对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文献信息需求。
(3)建立资料室情报中心网站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网页
高校资料室必须主动适应时代需求,更新自身软硬件设施,尤其是在软件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在实践中尝试设立专门资料管理、查询机构,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网站上定期发布本学科、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教学动态等信息,便于师生查询。在网站上还可以开辟专业特色网页。一是“热点”网页,提供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与热点问题,使之成为师生实现知识共享和思想碰撞以及反馈教学效果的网络平台。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围绕教师完成课题状况的网络服务平台。搭建这一平台,将为广大教师的学术课题及项目提供各种技术上的支持,其内容将覆盖课题方向、资料等核心要素,成为课题成员间的交流渠道。三是“导航”服务网页。它的主要职责是履行网上咨询服务,帮助读者解决上网查寻遇到的常见疑难问题,指引信息源地址,反馈读者要求,介绍电子数据库使用指南等。
(三)内引外联是转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毛泽东同志说:“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6]要转变服务模式,提升资料室整体素质,必须获得院内外多种力量支持。内引是尽最大可能挖掘院内人力资源,外联就是争取院外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1.内引
一是争取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对资料室工作的支持。无论是资料室经费筹措、技术设备购置、团队组建,还是资料员平时工作考核和业务培训,都离不开上级统筹规划。资料室人员应注意与上级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汇报资料室日常工作和工作人员学习情况。相关领导应有计划地组织资料员学习有关专业理论及网络技能,督促并制定资料室评估指标体系,从精神上、物质上给资料员以平等待遇,对资料室的管理落到实处,调动资料员积极性。
二是集众人之所长。放眼当前我国高校诸多图书馆,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知识管理”队伍仍是未来的工作重点。面对这一系统工作,资料员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比学赶超,在横向扩展馆藏质量、种类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在纵向上大力挖掘师生潜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多管齐下才能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提高资料员自身道德素养、业务素养。二级学院资料室高学历人才不易引进,依靠师生创办网络不是长久之计,需要资料员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尽管还面临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但资料员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动摇,自觉地把读者满意率作为自我评价的首要标准。针对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应加强专业技能学习。资料员还可以协助教师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或直接组织课题,对一些基础性、经典性、权威性和前沿性论著及资料予以收集、整理与处理,承担起课题的部分或全部研究及撰写任务,将教学科研和资料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外联
一是与校级图书馆保持密切联系。资料室定期向图书馆递交需要购置的图书资料清单,同时主动接受图书馆领导与专家业务上的指导,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业务技能培训,参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所组织的科研课题。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与院资料室之间链接。
二是与有相同专业的兄弟院校资料室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代查、复印等形式,满足对方的资料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三是与重要出版社和书店保持密切联系。与这些机构达成协议,要求及时提供最新书目信息、教学样书以及教学课件,以便采购到急需和必备的文献资料。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理念的确立加快了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又对图书馆及资料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资料室作为一种公益性社会知识组织,馆藏文献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献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高校资料室作为产学研核心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遗传”顺利进行的重要场所,对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知识管理理论探索繁荣了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到资料室实际工作中仍然任重道远,可能需要几代图书馆学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TOWNLEY 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libraries[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2(1):44 -55.
[2]PEMBERTON J.Km &rim:oil &water?[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Lenexa,2004(3):47 -55.
[3]KATSIRIKOU A.Consortia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functional context and an organization-al model[J].Library Management,2003(6/7):337-347.
[4]刘微,李静.论高校学院资料室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43 -144.
[5]SUNDBO J.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services[J].Service IndustriesJoumal,1997(3):432 -45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