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风入手提升高校形象的策略①

2012-04-18宋瑞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风高校教师发展

宋瑞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从教风入手提升高校形象的策略①

宋瑞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中国加大了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力度,中国高校也进入了教育改革的崭新时代,高校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开始意识到高校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而高校教风是高校形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高校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如何通过提高高校教风来提升高校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形象;教风;职业素质

高校对传承文化、发扬文化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21世纪,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相继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但也考验着高校如何生存与发展。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高校形象逐渐被重视,各高校都积极通过各种对策,向社会各界展现、宣传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综合实力。作为高校的无形资产,良好的高校形象能够使高校在众多的高等院校中斩落头角、扩大影响力,能够赢得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支持,能够促使高校教师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良好的高校形象可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高校形象和教风的理解

(一)高校形象

“形象”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引申为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并且人们加入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评价等主观因素。

高校形象是社会对高校的整体印象,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是高校“形神合一”的整体。“形”指的是高校外在的形象特征,如高校历史、办学规模、师生数量、就业率等。而“神”指的是高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的精神力量,如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教风等。“形”与“神”二者是相互依存,二者有机的结合就构成了高校形象。

(二)教风

教风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它是教师精神面貌、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思想文化素养的集合体。

教风不仅能推动整个教学工作,还能对高校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是教风的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古话“不能正已,焉能正人”就表现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的忠诚和无私奉献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石。优良的教风是高校宝贵的无形财富,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前提。

(三)教风是高校形象的化身

高校教师是影响高校形象的关键要素,教风是高校全体教师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的。高校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形象。教师作为高校的代表对外参与合作、会议和交流等活动时,则代表着高校整体形象,更能广泛地、有影响地传播和表达高校的信息;同时教师对高校的评价和对高校的作用也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形象的变化。一流的教风对高校形象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塑造高校形象的核心,所以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控制高校形象向预定方向前进,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形象中教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风的整体水平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的素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中的教风也存在着问题。

(一)缺乏敬业精神

部分高校教师对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心不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工作冷漠、不积极、治学不严谨、牢骚满腹。教师不能很好地树立职业风范,如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不先进,内容不及时更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淡化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机会。

(二)缺乏责任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人才、启迪思想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影响到学生,少数教师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责任心。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只顾埋头授课,不为学生排忧解难,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缺少了“传道”的职责。由于高校正在高速发展,每年都招聘很多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在与学生交流时没有顾及自己教师身份,向学生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误导了学生。

(三)崇尚个人主义

个别教师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自我为中心,对待工作不管不顾,为了个人私欲不惜损害学校利益,在社会上私自兼职、经商、跑项目,甚至不辞而别。清贫的教师职业使一部分人不安心工作,以经济利益来衡量个人得失,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经济利益来判断和追求自我价值,这些个人主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人生观,对高校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从教不廉

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心理不平衡,私欲开始膨胀,部分教师在考前暗示学生,以考试难过为理由变相向学生索贿;个别教师还在教师节、各类节前主动向学生索要礼品或礼金;还有的教师将学校的资源和涉密信息向外出售,以获取私利,或以职业之便在外办班“创收”等;这些问题既损害了高校教师这一高尚职业的形象,也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发展。

(五)学术不端

部分高校教师弄虚作假、行为不良,由于没有时间写论文,为了评职称和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不惜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作品、捏造数据、窜改数据,这些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违背了职业道德,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损害了学术界形象。

三、加强教风建设,提升高校形象

教风是高校形象的标识,也是高校形象建设的重点。高校教师是高校精神的贯彻者,所以教师是高校形象的化身,因此,提升教风也就能提升高校形象。

(一)“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学校的发展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内在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修养,这不仅有益于增强其竞争优势,更能增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提升高校形象。

1.培养教师对事业的敬业和忠诚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而巨大的,高校要提高教师的依法施教和以德施教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培养教师具有热爱和无私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并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加强教风和提升高校形象的重要环节。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它能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高校要对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其教学能力;培训是短暂的,教师也要不断自我完善,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还要博学而笃志,用科学的思想不断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3.优化教师团队

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拥有一流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校建设的有效武器,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更是实现高校跨越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博学多才、品格高尚的教师团队。高校应该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老教授等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高校还应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之成为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并为教师营造一个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教学环境。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与教学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大方面。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责任,是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高校应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类申报横向、纵向方面科研课题的机会。

(二)拓展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时代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校的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可以通过不断地更新图书馆资料,提供给教师以最新的知识,让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促成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团队学习,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让教师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高校一定要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给教师高水平的培训,从而提升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

(三)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

2l世纪的中国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勇于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新世纪教师素质中应当增加的新内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在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素养,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我;要求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高校是多学科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继承传统的能力,而且需要有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不仅要能够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而且需要改造和创新现有生活条件。高校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创新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

(四)转换管理理念

1.吸纳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和成长的环境,使得人尽其才。学校要完善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吸纳机制,优化吸引人才的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投入,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创新用人机制,贯彻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充满活力和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2.尊重教师

高校要关心和尊重每一位教师,要把教师的尊严放在第一位,真正把教师当做是学校的主人,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发展。高校要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对职业发展的不同期望和需求,为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提升机会,竭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形成和谐共处的局面,这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重视沟通

人的思想感情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维持平衡而丰富起来的,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思想取得沟通,感情得到交流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发展。高校要培育一种开放式的沟通环境,贴近高校教师,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保证高校领导者能够倾听到教师的心声,把握教师的需求,让每一位教师都够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重视,这也就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有效的沟通能够体现高校对教师的重视,也是高校形象的必要保障。

4.双效激励

对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应该予以肯定,既要有物质激励又要有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在我国各高校中,教师的物质生活并不算富有,物质激励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精神激励对高校教师来讲应该属于更高层次的激励,它可以达到有些物质激励难以达到的激励水平。高校应注重教师的个人成长和的发展,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授予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高校在管理中应给予教师更广泛的参与管理权,允许其参与高校的发展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可使教师感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从而感知自己的利益与高校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教制度

评教制度能够促使高校教风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评教制度,将教师工作状况的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摒弃“一票否决制”,评教制度规定由学院、督导和学生共同参与,高校应认真听取和总结三方对教师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意识到评教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促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高校良好形象的建立是持久而艰巨的工程,是高校各方力量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高校形象既需要领导重视,又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用科学的精神真正树立良好的教风,这样才能真正为建立良好的高校形象贡献力量,达到教师和高校和谐统一的共同发展。

[1]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2):89.

[2]陈尚义.试论影响高校形象的十大基本要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90.

[3]赵明明.高校教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66-67.

[4]史玉,任海蠢,等.新时期高校教风建设探索[J].大家,2009,(9):136.

[5]张洪,漆国生.加强教风建设提高成人教学质量[J].科技资讯,2009,(18):180.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Image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Styles

SONG Rui-lin
(College of Underw ater Acoustic Engineering,H 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 arbin 150001,China)

As the propose of the strategy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21th century,China boosts her knowledge-based economy,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lso step into a new age of educational reform.The image of a univers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when universities attempt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The teaching style of a university is the keyfactor of the university image,and the f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image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styles a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meaningful.

the image of a university;teaching style;occupation quality

G640

A

1007-9882(2012)04-0170-03

2012-05-29

宋瑞琳(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教风高校教师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才能改变教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