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与传承的社会价值研究①
2012-04-18郑立新
郑立新
(佳木斯大学国际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与传承的社会价值研究①
郑立新
(佳木斯大学国际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从大学建立伊始,高等教育就不自觉与自觉地充当与肩负起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创新的组织角色,它客观地存在着,只是在当下,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当振兴文化与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两个并非同一要义命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遮蔽与妨碍了我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异质文化应有的借鉴与吸收,在政治、经济、军事“中国崛起”的全球话语中,文化是一块短板,它制约着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造的过程关联着历史、当下与世界并影响未来,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并做出痛苦的改变。
高等教育功能;文化选择;传承与创新;社会价值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她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方式》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话:“Education is not a ladder leading to the high society,but a way leading to wisdom”,意思是“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走向智慧的道路”,睿智的话语中道出了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重要的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引发的社会心理的变化。“学而优则仕”社会心理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当下,还很难看到未来改变的迹象。这种价值取向与文化选择把全社会都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束缚了我们思维与手脚,削弱了我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增加了社会的痛苦指数。古代人们焦虑于自己的死亡与命运,中世纪的人们焦虑于犯罪感,而现代的人的焦虑则主要来自于意义世界和终极价值的丧失。作为文化、文明与价值的吸收与辐射源,高等教育肩负着太多的使命,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对社会优质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
一、高等教育功能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意义的交集
文化一词英语为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原意是开垦、种植。而拉丁文cultura又是由cultus演化而来的,cultus含有为敬神而耕作与为生计而耕作两种含义,兼含有物质活动和精神修养。到了古罗马时代,“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逐渐演变成了cultura mentis(耕耘智慧),被理解为有较高的个人修养;此后“文化”含义不断扩大,具有培养、教化、教育、训练等含义。教育一词的拉丁文是educare(意为养育、抚养)。在公元15世纪前后,英语中出现了educate一词,意为传授知识,促进人在智力、道德、审美情绪等多方面的发展。从字面上上看,外文的文化与教育两个词在源头是一个含义;古代文化的含义,中国是“以文教化”、“人文化成”,西语中是“智慧的耕耘”、“栽培”等,都与教育同意,教育是文化的过程。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的选择、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文化”和“教育”概念的演变历程是重叠交错而成的。在原始社会,人类文化通过简单的口耳相传、演示模仿的方式得以保存、随着文字的出现,知识体系的日益丰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教育发生飞跃,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立形态——学校教育,从而使教育行为得以固定,传播文化的方式逐渐制度化、体系化起来。
(二)高等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机体或物质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与作用。在社会学中,它是“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在哲学上,功能是一事物作用于它事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可以说,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同一个过程。从对功能一词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界定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具有的客观的作用、能力和功效。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它的源泉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及其机构,如高等学校;二是已受教育的人及其所在的组织。前者所发挥的职责、能力和作用一般称职能,它被认为具有主观性,基于社会客观需求而被认为赋予的。高校是高等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于其内部的学生与教职工而言,对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其全部职能的运行,对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因素来说,都是一种影响力,就都具有文化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功能的基本发展历程
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的功能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它大致是从中世纪近代大学的出现到1810年的柏林大学创建。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是大学,因此,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就是大学的功能。它主要在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并起到传播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作用。第二阶段,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确立是与19世纪的德国大学的改革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批杰出的科学巨匠和伟大的科学理论相继涌现。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及强调大学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第三阶段,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新功能。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莫雷尔法》和“威斯康星理念”是典型的代表。从高等教育功能来看,当它去实现与发挥这些功能的时候,就涵盖了知识的选择、传承、应用、传播与创新,但是选择什么、传承什么、应用什么、传播什么、创新什么需要一种价值判断。
二、社会呼唤高等教育人文理性的回归
(一)告别功利更加关注人
一个世纪以前的印度著名的诗人与教育家泰戈尔、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出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忧虑,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有道德的人、完整的人越来越几乎不知不觉地做出了让步,让位于……商业的人,即目标狭隘者,借助科学的惊人进步,这个过程已大为增多,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的道德天平失去了平衡,将人性遮没在了没有灵魂的组织的阴影下(语出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民族主义》,1917年);各种成就都在表明设计良好的机器人比人类更能干,而教育的主要作用,即获得意义丰富的人生,却被弃之一旁(语出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1915年)。历史就是这样,有些时候会有惊人的相似。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印度与美国的教育了令人担忧的状况似乎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写照,这样说并不过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国大学精神的失落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高等教育学术权力屈从于行政权力,大比例的官员博士也就很能说明问题。要么成为巨贾富商,要么成为中高级官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评价社会地位的两大体系之一。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原创的成果不成比例,我们需要宁静的思考,耐得住寂寞,长期的积淀,以追求真知与真理为目标。
(二)充分发挥人文学科育人的作用
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教育发达的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的想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
人文就是要关注人,关心人,高等教育要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必须强化“育人”的双重自觉: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只有强化“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我们的人文学科敞开胸怀,吸纳人类优秀的人文研究成果与优秀的文化调整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需要高校满怀爱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人文环境。
三、高等教育应担负起神圣的文化使命
(一)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内在本质关系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它通过参与其中者传播本身的文化;同时,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又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他们通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流而相互影响与制约,这种影响与制约的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的独立性程度。高等教育机构是高深文化的传承者,与经济、政治等相比,文化与高等教育具有潜在的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历史演进中渐渐积淀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现在这个民族的价值、伦理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而这些是教育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传播得以实现的。其中对于文化的选择,高等教育比其他层次教育的作用更为深远;而对文化的批判与创造,则是高等教育对文化发挥作用的突出表现。
(二)强化社会责任及道德价值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体现于少数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是体现于教育者身上。艾默生认为,社会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处于最高位置。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是要在服务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得以建立与形成,学校教育要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成长机会。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而国内的教育正在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多数的家长就会问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这种适应性的教育与学习观念降低了学府的威仪与神圣,还有对知识的敬畏与对真理的追求。
(三)选择、传承和创新先进的文化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校园环境等途径选择文化。高等教育对文化进行有目的、多方面、多途径的选择,使得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精华得以传播和发扬。文化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全部遗产和当代文化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民俗谚语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暗含着对其他行业或职业的歧视,只有“当官”才意味着成功,多数的人们追逐着有限的官职,这样就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选择,削弱了人们感知与获取幸福的能力,这为社会注入了不稳定的因素,埋下了苦难的种子。项羽的“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秀夜行”,这更形象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人强烈的面子与虚荣心理,当然,不同的文化中,面子和虚荣会成为人们努力进取的动力,但是它会很脆弱。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也未必全部的继承下来。
2.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与引导,而不能与社会文化随波逐流,高等教育要重回知识与道德的高地,不能降格为G DP的工具,或为主流官本位社会附庸风雅的跟班。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和超越“社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文化批判机制,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罗伯特·伯恩鲍姆(Robert Birnbaum)在《大学运行模式》(How Colleges Work)中译版序中,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的话来描述西方文明中最古老的组织——大学:世间再无堪与大学相媲美的事物。在国破家亡、价值沦丧之时,在大坝坍塌、洪水肆虐之时,在前途暗淡、了无依赖之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大学存在,它就巍然屹立,光芒四射。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为之中。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理想主义,更缺少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一个社会中,大学要是变得俗起来,商业味道太浓,那是非常可悲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社会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间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一个教师的作用如此,一所大学的作用的发挥会怎样呢?就像啄木鸟之与树的成长,就像湿地对于地球生态的涵养与保护一样,高等教育可以把最好东西给与这个社会,这要取决于它选择什么,传承什么。
[1]徐小洲,等.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
[2]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9-104.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3-57.
[4]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6-7.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9-44.
[6]黄克剑.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2.
[7]韩秋红,史魏.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
G640
A
1007-9882(2012)04-0134-03
2012-06-20
郑立新(1968-),男,黑龙江五常人,佳木斯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跨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