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转变生产方式草畜耦合系统下维护草地生态健康新模式

2012-04-18巴雅斯胡良

草原与草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鄂托克前旗全旗绒山羊

巴雅斯胡良

(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016200)

鄂托克前旗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生产方式,探索草畜耦合系统下维护草地生态健康,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基本实现了人增收、畜增优、草增绿“多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1 基本情况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端,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素有自治区“西南大门”之称。全旗土地总面积1.218万km2(合121.8万hm2),其中草原面积93万hm2,可利用草原占70%,下辖4个镇、13个社区和68个嘎查村,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4%,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2011年,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2.9万hm2,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94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 093元。

鄂托克前旗属于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过牧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导致全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牧场沙化、退化逐年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制约这一历史性难题,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旗农村牧区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给自然生态减压,提高农牧业产值,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标,着力探索创新农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彻底转变生产方式,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了草牧场,实现了草原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生态建设项目,合理建设保护利用草原

坚持“旗、镇、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原则,采取“领导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落实更加严密的监管措施。加大禁牧、休牧政策的宣传、执法力度,全面落实禁牧、休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划区轮牧政策。对农区、各类生态建设项目区,严重沙化、退化的三等一级以下草场实行全年禁牧。其它地区实行3个月休牧,暖季7~10月份实行严格的以草定畜、划区轮牧、限时放牧,对超载的牲畜进行出栏,冷季实行半放牧半舍饲或舍饲。在季节性休牧期间,认真开展以草定畜工作,鉴定封闭三等一级以下草场1.7万hm2,并监督嘎查村与牧户签订限期治理合同。

累计完成退牧还草禁休牧围栏72.2万hm2,补播19.87万hm2,人工草地0.2万hm2。退牧还草工程坚持了宜禁则禁、宜休则休、宜轮则轮、宜补则补、宜种则种的基本建设原则,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荣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全旗草原态生补奖面积110.74万hm2,补贴户11 087户,资金6 946万元。全部完成了补奖信息的录入工作;发放牧草良种补贴1 153.7万元、补贴面积6.44万hm2、补贴户8 729户;发放生产资料补贴资金533.05万元、涉及补贴户10 661户;为全旗200名草原管护员发放管护补贴72万元,以上补贴全部通过一卡通的形式足额发放到户,农牧民得到了普惠。

借助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开展了草原承包经营确权登记换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草原权属,解决了邻里矛盾。全力开展了草原植保和防火。在加强草原防火普法宣传力度的同时,严格执行草原防火24h值班制度,特别在“清明”、“五一”期间,加大巡查力度,严加防范,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了草原防火工作。认真实施草原防火物资站项目,做好了防火设备储备,确保我旗无一起草原火灾事故发生。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手段,实现草原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生态养羊模式是彻底地打破传统养羊格局,根据荒漠化草原类型区研究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一年四季根据气候的变化和牧草生长成熟以及枯草期情况,建立生态型、科学性、环保性的新型养羊模式:每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舍饲养殖期;6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全放牧期;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为半牧半舍饲期。暖季放牧时间较传统养羊每天缩短了约8个小时,草场压力减轻50%以上。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专家们抽样测定同一类型的草场项目区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平均植被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平均高度增加10cm,平均多度增加103株/平方米,平均亩产鲜草量提高71kg左右。具体,执行36项农业标准。该项研究于2010年4月14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73437x)。

绒山羊增绒技术是在暖季通过人为控制日照时间,促进羊绒生长,使暖季(非长绒期)羊绒生长如同冷季。以舍饲和放牧结合,以暖季长绒冷季增绒饲养,改造或新建专用棚圈,根据羊绒生长的光照要求,人为限制日照时间,来满足羊绒生长所需的光照,增加绒产量。核心技术是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舍饲羊的软顶温棚(ZL200820134990.8)》、《一种舍饲羊的温棚(ZL200810212166.4)》建造专用增绒棚。以发明专利《一种绒山羊增绒的饲养方法(ZL200710142975.8)》(绒山羊增绒技术)实现绒山羊暖季增绒。使绒山羊每年春季抓一茬绒,增至一年春秋两季抓两茬。

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缩短了绒山羊暖季放牧时间,减轻了草牧场压力,彻底打破了过去以增加绒山羊饲养量、超载过牧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粗放型、掠夺式经营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高效养殖绒山羊、保护草原生态、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协调推进的“多赢”目标。实现了在减轻生态压力50%的基础上,可增加产绒量70%以上。经技术人员选同一类型的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放牧草场,设立18个对比检测点,开展实地检测,结果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产草量平均增加59~71kg/亩,草丛高度增加4~7cm,盖度提高5~11个百分点。经生物统计分析项目区羊只膘情、受胎率、初生胎儿重量与非项目区,差异均不显著。绒山羊增绒户户均增收2.9万元,人均增收8055元(含补贴)。

2011年3月、2012年4月分别由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在我旗举行了全国白绒山羊增绒技术推广现场会,肯定了我旗在转变生产方式、探索保护草原生态的先进做法,并在全国各地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实现了减轻生态压力50%的基础上,增加产绒量70%以上。探索了在利用草原生态植被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可持续利用草原生态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肉羊三元杂交技术。肉羊三元杂交技术,是将适应性强的本地羊和具有多胎性、性早熟、四季发情的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为母体,再与纯种肉羊进行杂交后生产育肥羔羊。这种模式改变了本地羊单胎等缺点,具有群体平均个体一胎双羔、一年两胎、四季出栏的羔羊生产新模式,大大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该种羔羊目前已注册品牌为“宝日套亥”牌。该项研究以《一种绵羊羔羊的饲养方法》(肉羊三元杂交模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73436.5)。

肉羊三元杂交宝日套亥羔羊生产养殖模式,已在全旗肉羊养殖区普遍推广,形成鄂托克前旗百万只宝日套亥羔羊生产基地,减轻生态压力66%,项目区与非项目区对比检测,放牧草场草丛高度增加5.5~7.5cm,产草量增加59~78kg/亩,植被盖度提高7~15个百分点。采用肉羊三元杂交宝日套亥羔羊生产养殖模式户均增收64000元,人均增加收入1.8万元。肉羊三元杂交技术实现在减轻生态压力约66%的基础上,提高产出200%以上。

三是以技术手段,实施草原的监测、管护

实施生态保护“691”工程,即6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9项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1个生态监测监控“311”模式,加强草原的监测、监理工作,运用3S技术科学监管草原,使草原的监管走上了数字化、技术化、科学化的轨道。

猜你喜欢

鄂托克前旗全旗绒山羊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喀喇沁旗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鄂托克前旗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退化林摸底调查工作
鄂托克前旗“德治”创新引领社会治理
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内蒙古牧区草牧场“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调查报告:以鄂托克前旗为例
内蒙古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辽宁绒山羊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秋冬季节绒山羊的管理注意事项
杭锦旗:系列“微”党课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