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与发展

2018-09-04包莉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蒙古族

包莉

摘 要:蒙古族的祭火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族的祭灶、祭火习俗由来已久,无论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先民,还是其后裔,都非常地崇拜火和灶神(火神)。在他们的心目中,火是纯洁的象征,火也是神灵的化身,灶火还是部落、氏族和家庭的保护神。同时,祭火仪式也是蒙古族人们向往生活幸福、人丁兴旺的一种精神寄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地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都会在圣火文化公园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蒙古族人身着盛装前来参加,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繁荣富足、平安幸福。这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这是也对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祭火仪式;鄂托克前旗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就有崇尚火和祭拜火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度的祭灶(也称祭火)仪式就是蒙古族火崇拜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蒙古族和许多其他民族都认为,灶炉之火代表了火神,而灶炉则是火神的居所,因此祭灶则成为了蒙古族民间信仰中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是,在蒙古语中并没有“祭灶”一词,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祭火还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仪式等,在蒙古语中,都称之为“嘎勒 · 塔黑呼”,也就是汉语中的“祭火”。

一、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火仪式的概况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宁陕三省区的交界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西南部,建旗时间是1980年8月。境内的土地总面积为1.218万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组成。“鄂托克”系蒙古语,汉语意思为“营”或“部”,是元、明两代蒙古“万户”下设的行政建制,称千户,它是组成万户的小领地名称。全旗下辖敖勒召其、上海庙、城川、昂素4个镇,68个嘎查村,其中敖勒召其镇(以下简称“敖镇”)是旗政府所在地。鄂托克前旗一共有7.5万人,蒙古族的人口大约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鄂托克前旗的敖镇,有一座圣火文化公园,主要是为了传承蒙古族祭火仪式所建设的。该公园是敖镇唯一的一个多功能综合公园,其位于敖镇中心偏南,面积约57万平方米,公园内主要有圣火台、伴月湖、听涛阁、环翠屏、杏花谷、陶伦敖包等主要景观组成。它的建成不仅传承了蒙古民族祭火拜火的民族风俗,同时发展和弘扬了蒙古族的文化。公园中的圣火台每年举行祭火仪式的主要场所,圣火台中心的主圣火盆直径11米,高3.4米,环绕主圣火盆放置着二十七个火撑,和外围寓意八方的火撑共同构成了“九鼎圣火”。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蒙古族人从成吉思汗陵宫圣灯中取来的圣火就在这里熊熊燃烧。在祭火仪式上,身穿民族盛装的蒙古族群众将祭祀的物品投进火撑之中,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草原繁荣富足、家人平安健康。

二、蒙古族祭火仪式的形式和过程

(一)蒙古族祭火仪式的形式

在鄂托克前旗,蒙古族人认为火是薪火相传的象征,把火视作是最神圣、无限、纯洁的神,还看作是可以除灾避难的神,所以祭火仪式每年都会举行。在古代,人们将祭火礼仪划分为户祭、公祭(也称朝祭)和庙祭,户祭又分为贵族祭和平民祭;按照祭火的时间区分,分为日祭(普祭)、月祭、季祭和大祭;按照供品的类型区分,又分为全羊祭和羊胸岔祭。现在我们所说的祭火仪式指的是年祭,也就是大祭(即祭火节),普通老百姓用羊胸岔作为供品,大祭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举行。

根据调研,圣火祭祀仪式举办地——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园代表着鄂托克前旗祭祀文化,同时也是被“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大的主题公园。在公园主入口的大道两侧各有9盏神灯,在蒙古族人心目中数字9有着吉祥的寓意,象征着至尊和永恒之意。圣火台的顶层,中心的主圣火盆直径13米,高3.3米,和外围寓意八方的蒙古族火撑造型共同构成为“九鼎圣火”。

祭火所用火种也是大有来头、十分讲究的,火种是从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长明灯)采集而来。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象征着源源不断的香火,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福禄的祝愿,幸福美满的期盼。圣火盆四周将放置了二十七个火撑,用于承载祭祀物。在祭火儀式上,蒙古族群众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祭祀物品放入到火撑盆中,并且进行叩拜,他们心怀虔诚和感恩之心,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二)蒙古族祭火仪式的过程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敖镇的圣火文化公园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鄂托克前旗盛大的蒙古族祭火祭祀活动。来自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阿拉善盟等地的近万人齐聚圣火文化公园,蒙古族同胞们身着民族盛装,带着祭祀用品,祈福草原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繁荣昌盛。

腊月二十四当天上午十一点整,祭火仪式正式开始。随着虔诚的祝颂声和整齐划一的马队的护送,圣火进入了圣火文化广场,来自各地的蒙古族群众代表队也依次有序地进入了广场中心。身着民族盛装的草原儿女双手捧着蓝色的哈达,用蒙古族最传统、最尊贵的方式来迎接圣火火种的到来。“玛尼宏”前,身着蒙古族民族盛装的蒙古族男子们共同念诵《伊金桑》,为民族祈福,为草原祈福,为大家祈福。《伊金桑》是圣主诵词,专门为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念诵的经文。念诵以赞颂、祈祷为主要内容,充分表达对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的虔诚、敬畏和感恩,同时也祈祷新年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祝颂后,祝颂人用火种点燃火炬,向嘉宾代表传递了火炬,嘉宾代表用火炬点燃了圣火主火,并带领全体火炬手绕圣火祭坛一圈后点燃各代表队火炬。祝颂人念诵传统《圣火祝颂词》、《圣火招福词》,各代表队端祭品绕圣火祭坛,嘉宾及广大群众祭火、转火撑,将早已准备好的食物、羊胸叉、五彩布、“哈里木”(圣水)等供品撒入熊熊燃烧的篝火内,并向火、天和地叩拜,以期盼草原风调雨顺,祈祷家人平安健康,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和意义

(一)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

蒙古族的祭火仪式,也称为祭灶,是一种传统的古老习俗,因为蒙古人崇敬火神的原因,所以在过去蒙古族人还居住在蒙古包的时候,每逢年节、迁居或者婚礼时,都要进行祭火,家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本是游牧民族的蒙古族越來越多的搬迁到了城镇生活,用上了现代化的生活用具,家里不再有火盆等器具,虽然家中祭火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他们祭火的传统习俗并没有遗失和丢弃,仍然保留着,大家聚到一起共同祭火,也就是公祭。在鄂托克前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的祭火仪式都会在圣火文化公园举行,近万人的蒙古族同胞前来参加,这不仅仅是参与祭火仪式的祭祀,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二)蒙古族祭火仪式的意义

蒙古族人崇拜火的习俗,是蒙古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在蒙古族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民间群众自发形成的,并为大多数群体所共同享有的一套观念、智慧、仪式和行为习惯,包含了思想、仪式和象征为一体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广大蒙古族群众在实践中和劳动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

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有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让人们能够体会到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风格。蒙古族祭火仪式有助于保留蒙古族人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唤起年轻一代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意识,同时,祭火仪式还注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蒙古族祭火仪式的传承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祭火仪式上不仅仅有身穿民族盛装的蒙古族群众,更有许多汉族同胞和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参加和观看,这体现了民族之间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更加折射出了文化在人们之间的价值和重要性。

蒙古族祭火仪式根植于民间,附属于民俗,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祭火仪式作为季节性的仪式,具有周而复始的稳定性,通过这种仪式来表达共同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同时还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三辑)[C].呼和浩特:1987.263.

[2] 乌仁其其格.蒙古族火崇拜习俗中的象征与禁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

[3] 乌仁其其格,那仁朝格图.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田野考察——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9).

[4] 樊永贞.察哈尔蒙古族祭火习俗的由来及传承[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9).

[5]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2.

[6] 郭雨桥.蒙古风俗(上)[M].远方出版社,2016:158.

[7] 秦博.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传承与变迁——以巴林右旗巴彦尔灯苏木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争议之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