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创新节水灌溉管理模式
2012-04-14柴永芬
崔 健,柴永芬
(禹城市水务局,山东 禹城 251200)
禹城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区位于禹城市伦镇南部,属于潘庄引黄灌区,水利条件优越,有3个引黄口门,年引水能力达1 500万m3,控制灌溉面积1 533.33 hm2,总投资1 082.06万元。该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人水和谐”理念,积极探索“工程、科技、协会、水价”四位一体的节水灌溉新模式,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主要做法
1.1 以舆论导向为先导,营造良好氛围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因此,禹城市高度重视,将该项目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设民生水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列为全市“十大民心”工程之首。
为把项目做好,禹城市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节水改造的好处和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印发用水户协会建设宣传手册5 000 份,宣传明白纸3万份。同时,举办了项目培训班,市、乡、村层层对农户培训,统一了各级的思想认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为项目建设营造了“人人拥护,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1.2 以责任落实为抓手,确保工程进度
1)成立组织。禹城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水务、财政、物价、民政、农业及所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到岗到位,齐抓共管。市水务局成立了施工指挥部,主要领导及技术人员盯在一线,靠前指挥。
2)严格奖惩。把有关单位项目建设情况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并严格按进度拨付施工款,对提前完成的给予奖励,延误工期的给予处罚,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3)强化督导。对施工进度1 天一汇总,7 天一通报,10 天一调度,先后多次召开现场观摩会、调度会,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加快了施工进度。
1.3 以渠系改造为基础,建设精品工程
工程改造是实现科学配水,节约用水的重要基础,对此,禹城市从“高”、“严”、“多”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1)“高”即工程建设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2)“严”即严格管理工程质量。认真落实“五制管理”,建立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群众监督制”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达到优良标准,被省验收组评为优良等次。3)“多”即加大投入多方筹资。禹城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300.00万元用于项目启动,并认真落实“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小型土方工程组织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共完成土方5.20万m3,工日3.50万个。
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和水务部门共同负责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
1.4 以先进科技为支撑,提高灌溉效益
中科院、农科院在禹城设有山东省唯一的试验站,禹城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交流合作,研发了灌溉明渠远程计量和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用于项目建设,实现了“三化”目标。
1)供水计量化。在支渠和斗渠量水建筑物上安装了超声探测仪、水位计,自动采集渠道水位,采用远程遥感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用水协会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灌溉远程计量。
2)灌溉科学化。以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进行科学配水,对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科学灌溉。
3)工程实用化。积极推广方便实用技术。田间出水口采用PE 管材,强度高,耐老化,止水采用锥形木塞,方便灵活,止水效果好;闸门、闸槽制作采用槽钢和混凝土复合结构,具有防盗、止水双重功能;进地涵和出水口结合农户地界留设,并采用倒虹原理,降低穿涵高程,便于农机作业和统一灌溉,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1.5 以协会管理为核心,实现用水自治
完善用水户协会,实现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是解决末级渠系产权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最佳途径。禹城市以实施项目区用水民主管理为目标,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1)规范协会组织。禹城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一个协会管理一条支渠原则,建设了3个用水户协会,涉及9个社区、3 249个农户,会员2 850 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会长、执委会成员及用水小组组长,制定了协会章程和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计收、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权利、职责和义务,全部在民政局登记注册。协会负责支渠及其以下工程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程产权属协会所有。从协会会长、用水组长到用水户,实行分级管理,分工到人,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须提交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 创新运作模式。协会与供水单位签订供水合同,将水量分解到各用水户,配水、量水记录与组长核对无误,双方签字认可,水费由协会直接向用水户收取,形成了“灌区+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革除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
3)规范财务管理。坚持“预算管理,勤俭节约,公开透明”的原则,设置资金专户,实行独立核算,民主理财,收支情况张榜公示,确保了水费专款专用。
2.6 以水价改革为保障,确保良性运行
1)科学测算水价。按照“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水利、物价两部门成立水价测算小组,吸收协会负责人和用水户代表全程参与,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确定了末级渠系供水成本及费用,由管理费、配水人员劳务费、维修养护费及水量损失四部分组成,终端水价为0.276 元/m3,通过召开用水户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考虑农民承受能力,实际执行价格为0.125 元/m3。
2)规范水费征收。水费收取实行合同供水,计量收费,一票到户,由乡(镇)代收变为协会向用水户直接收取,取消按亩平摊,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收费透明度。
3)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计量、收费、财务“三公开”。协会设立意见箱,接受用水户监督。同时,灌区管理单位、水利、审计等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定期对协会运行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2 取得的成效
1)省水。据测算,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5 提高到了0.85,亩均节水80~100 m3,节水效率达到30%~40%。项目区年节水190万m3。
2)省钱。原来1 hm2灌溉成本(按普浇4 遍计算)675 元,现在1 hm2为450 元左右,平均每公顷灌溉节约成本225 元,节省费用30%以上。
3)省时。实行协会管理后,所有会员统一按顺序灌溉,减少了争水抢水纠纷,灌溉秩序明显得到改善,提高了输水效率,缩短了灌溉周期,单次灌溉周期由原来的7 d 缩短到4 d。
4)省工。项目实施前,灌溉必须由青壮劳力完成;而现在农民再也不用每户投工守水,灌溉只需老人或妇女就可完成,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项目区亩均省工0.50个,共省工约1.15万个,按每个工日60 元计,可节约农民成本69.00万元。
5)增产。由于项目区灌溉条件的改善,灌水及时,用水科学,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据统计,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80.00 kg 左右,小麦单产最高达每公顷1.04万kg,夺得“鲁西北粮王”称号。
6)农民增收。据测算,项目区亩均增收350 元左右,年可实现增收805.00万元。
实践证明,搞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领导重视是关键,工程建设是基础,先进科技是支撑,协会管理是核心,水价改革是保障,只有建立“四位一体”建设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达到工程良性运行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