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家山灌区用水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2012-04-14张茜
张茜
(宝鸡市冯家山水库管理局 陕西 宝鸡 721300)
1 概况
冯家山水库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和城市、工业供水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工程主要分为枢纽和灌区两个部分,枢纽由拦河大坝、输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坝后电站、鱼场和宝鸡二电厂取水口等工程设施组成。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质,一期建成时高度73 m,设计库容3.89亿m3。2003年加高培厚后,高度达75 m,坝顶长300 m,坝顶宽10 m,水库总库容达到4.27亿m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32 k m2,有效库容2.86亿m3,水域面积17.75 k m2,回水长度18.5 k m,有效养殖水面2万亩。
灌区西起金陵河东岸,东至漆水河西畔,南接宝鸡峡灌区,北到乔山脚下,东西长约80 k m,南北宽约18 k m。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部分,有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西干渠四条干渠,总长度119.8 k m;支渠100条,总长542.8 k m;斗渠1568条,总长1421 k m,基本上为砼防渗衬砌。干支渠上有各类建筑物6837座。其中抽水灌区共建电灌抽水站35处,65站,总装机163台,容量33904 k W,抽水量27.868 m3/s。设施面积5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抽水站22处52站,全灌区涉及宝鸡市陈仓、金台、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及咸阳市乾县、永寿八县区的136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到2003年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4万亩,使渭北台塬区80多万农业人口、宝鸡市区40多万居民受益。三十多年来,冯家山水库为宝鸡乃至陕西的粮食增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农业灌溉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1 实灌面积逐年减少
冯家山水库抽水灌区面积71万亩,其管理体制是冯家山水库管理局负责供水,各县区水利局负责各抽水站的人事管理、灌溉引水和机电设备运行。由于多种原因,自1990年后,抽灌引水量逐年减少,最典型的2008年冬灌,抽灌引水量仅22.894万m3,占灌区总引水量的2.8%,抽水灌溉面积仅556亩,占灌区总灌溉面积的2%。抽灌面积的连年锐减,占冯家山水库灌区半壁河山的抽水灌区,目前实际面积达不到其设施面积的5%。
2.2 农灌积极性不高
冯家山水库自流灌区面积65万亩,水库建成初期农民盼水上塬,浇灌积极性高,通过政府投资与群众投劳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了田间配套工程,灌区方田建设快速发展,田间畦埂整齐美观,农民由浇救命水提高到浇增产水,灌区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冯家山水库工程在宝鸡市粮食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0年以来,通过世界银行贷款改造和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到2008年水库各种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灌区渠道的防渗及输水能力显著提高。
但近几年灌区农民灌溉积极性不高。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7年,自流灌区引水量呈下降趋势,即使2008年冬春百日大旱,小麦田间土壤含水率已经到了非灌不可的程度,仍有部分农民不愿引水浇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各方的重视。
3 原因分析
3.1 小富即安,思想麻痹
从我国农村的现状看,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人均土地在1亩~2亩之间。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灌溉条件具备的地区,人均土地不足1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家庭当中,家庭成员一般在3人~5人之间,这些家庭从集体承包经营的土地最多不超过10亩,少的只有2亩~3亩。近几年风调雨顺,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显露了出来,水荒、粮荒等危机意识淡薄,特别是年轻一代。所以,从政府官员到普遍百姓,思想麻痹,本应在小麦主产区,无论降雨如何,都需应冬灌保墒,以促进增产,但由于思想不够重视,致冬灌引水不足,这是农灌委缩的一个主要成因。
3.2 价格因素
近几年,农资产品价格一路攀升,特别是化肥种子等价格一提再提,而农产品价格涨幅不大,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取的利润太少,产生了收多少算多少的想法,不到万不得已,农民是不大愿意再投入浇地这部分费用的。
水费价格一直是农灌中比较敏感的问题,尽管水利部门明码标价,严格实行按量收费,但基层管水组织的人员工资、末级渠道的维修费用,田间输水损失等都要从最终结算中收取。所以,农民浇地后,每亩的实际费用还是比较高的,这部分费用里面也不排除个别不正之风和乱加价的现象。浇地增产这是农民普遍认识了的道理,但浇地增产的粮食收入与浇地的费用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时还得不偿失,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民浇地的积极性。
3.3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精壮劳力在家经营几亩土地所得到的收入,难以应付不断增长的消费支出,他(她)们大多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经营,在家留守的家庭成员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人,50岁以上的妇女和儿童,他们已无能力去浇地增产,每到收种季节只有等强壮劳力回乡。因此,在灌区出现了大片不浇水的现象,这是当前农村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但不论出外打工,或经商做生意,甚至承包工程或创办企业的包工头们已在外置买了产业地皮,也仍不愿意或绝不会放弃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浇地花”现象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这也是农业灌溉萎缩的一个原因。
3.4 末级渠道管理不善,灌溉设施老化失修
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冯家山水库灌区干渠进行了维修,10%的支渠得到了改造。但属村组管理的斗、分、引等末级渠道运行几十年,已经普遍老化。由于管理维修不到位,加上水毁、人为损坏比较严重,灌溉水畅通到田间在个别地方确有困难,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抽水灌区,有些渠道多年不行水,已被农民侵占耕种,有的抽水设施锈蚀,泵站废弃、泵房倒塌;有的渠道、跌水成了垃圾坑、排污场,渠堤成了取土场。因此,加强教育,严格水利执法,恢复田间工程设施,亦是当务之急。
4 几点思考
4.1 扩大灌溉面积是保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水乃万物之基,发展之基,农业之命。尽管我国目前已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灌区实际能够灌溉的耕地与无灌溉设施和条件的非灌区耕地的悬殊比较大,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丰水年间,水利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太重要,但在枯水年间或大旱之年,水利就成了农业生产的最终依赖。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惨景至今犹有记忆,因此保护好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扩大灌溉面积,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70年代人们响应党的号召,自带干粮靠人拉肩扛兴建水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所以,就冯家山水库而言,迅速恢复抽水灌溉,保证设施灌溉面积不削减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已有大的动作,抽水灌区的政府和群众应该尽快行动起来,修复设施,恢复灌溉面积。自流灌区的农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水利建设成果。政府要鼓励群众多引水灌溉,多增产粮食,做到有备无患。
4.2 推广节水灌溉,减轻农民负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手段
冯家山水库灌区运行几十年来,曾经进行了多次灌溉技术改革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只在点上,还没有全面推开,这与灌区的各项技术条件有直接关系。面对当今农灌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推广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灌水技术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手段。笔者认为,抽灌水成本高,能否在恢复抽灌引水的同时,选择灌水积极性高,灌溉条件好的村组,率先建成一批喷灌、滴灌试验区,以带动整个灌区灌水技术革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4.3 以水为龙头,促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
大型灌区灌水的联动性、集中性决定了农村大农业的整体性特点。笔者建议村镇两级政府,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技术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如大棚西瓜基地、大棚菜基地、辣椒基地等,依赖冯家山水库清新的水资源,实现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的大农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冯家山水库则可依据特色农业的布局,合理调整供水方式,为特色农业提供用水服务,以增加农民收入。
4.4成立农民用水协会
农民用水协会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可以引导这一组织进一步发挥管水、用水、协调等多种功能,探索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帮助无主要劳力的农户家庭按时足量浇地,就像扶风农村出现的帮助外出打工家庭互助收种一样,促进农灌稳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在水费管理上,实行新办法,开票到户,增加透明度,尽最大努力减轻农民的水费支出,调动农民用水积极性。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