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规划的几点思考

2012-04-14

四川建筑 2012年3期
关键词:原住民原生态设施

袁 锋

(四川省蓝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1)

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几乎都是自发形成。少则三五户,多则几十户,上百户,或依山而居,或傍水而卧。周围竹林环绕,树木葱郁。房舍依山就势,随曲就弯,自然天成。它们与一般的或新建的农村聚居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原生态的自然本底保持完好,自然环境优美,自然形成的建筑格局保持完整。这些聚居点大多形成年代久远,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聚居点,没有系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生活十分不便。随着现代文明生活的进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已成共识。这种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继续存在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会。我们有机会承担了较多这类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其间也碰到了不少问题,借此机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规划的误区

近年来,各地都在对农村聚居点进行改造或新建,希望改变农村聚居点的生活环境,向城市看齐,希望农村聚居点能基本达到城市居民生活标准。这本无可厚非,但在这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十分担心的问题。

有的地方,将大量的农村聚居点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来修建。于是,大量城市居住小区般的农村聚居点屹立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一排排五六层的建筑,一条条笔直的街道,一行行修剪整齐的行道树。一个个农村聚居点就是一个个小街坊,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农村居民生活方便多了,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改善。应该说,这是惠民的好事,这些举措也得到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拥护和支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地方为了达到城市居住区的效果,把许多富有特色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全部推倒重来,砍光院落周围的竹林树木,甚至摆出了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将原本起起伏伏的自然地形地貌挖山填海般造成一溜平地,然后修建成一排排一般高的住宅。原生态的自然本底慢慢消失了,那遗存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老院子不在了,那竹林掩映中的青瓦粉墙没有了,长此以往,那富有特色的原生态农居特色文化也将荡然无存。

幸运的是,这种态势没有持续多久,大部分地方都开始认识到有必要真正了解这些原生态的农村聚居点,了解它们的现状,了解它们的特点,发现它们的问题,发掘它们的优势,在规划中充分保护和利用它们的优势。

2 原生态农村聚居点普遍存在的问题

(1)建筑质量问题。大多数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建筑比较破旧,有的布局太散,有的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如主人外出打工,或家里困难,无法维修,导致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成为危房。

(2)建筑风貌问题。原有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主要以传统民居风格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有条件的家庭对建筑进行了翻修或重建,同一个聚居点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原本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村民居风格逐渐消失。

(3)聚居点空心化问题。有些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由于大部分家庭举家外出打工,进城定居,导致聚居点几乎无人居住,房屋闲置,土地浪费,林地园地荒芜。

(4)历史遗存保护问题。有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内,有历史遗存的具有保护价值大理石居住如老院子、古井、古树名木,以及原住民的一些民俗文化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婚嫁习俗,传统庆典等,由于长期不受重视,这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民俗文化正逐渐消亡。

(5)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基本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给水直接取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地乱扔,导致居住环境差。

(6)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原生态的农村聚居点,基本没有幼儿园、卫生站、放心店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7)道路质量差,系统不完善。有很多原生态农村聚居点,有的除了对外的道路硬化了,其他道路仍是泥路,有的所有道路都没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且道路基本是尽头路,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8)产业发展滞后。有很多原生态的农村聚居点,仍然依托的是较落后的产业生产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特点优势发展产业,发展经济。

3 不同产业支撑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规划特点

现在,引导农村聚居点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往往是产业发展特点。原生态农村聚居点也不例外。所以,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对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进行规划就极为重要。

3.1 传统农耕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

这类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生产方式基本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对这类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必须考虑劳动生产特点,如劳作半径,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劳动规模小,生产类别多。这类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其规模不宜大,建筑院落布置要考虑农具存放、粮食存放,还可能需要考虑部分养殖,至少要考虑一个院落。要做到既能改善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又要方便生活。

3.2 农家旅游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

这类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其家庭中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已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构成。家庭经济已转型为以农家旅游接待为主要经济支柱。这类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大多数离城镇不远、交通方便,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好,如临小河小溪、塘堰湖泊,或位居山地丘陵,周围树木葱郁、空气清新,适宜度假、山地运动等。这类型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规划,保护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浓郁的农居特色极为重要。精心保护聚居点周围的竹笼林木、花木果疏,自然的河湖水岸、塘堰沟渠。建筑风貌要有特色,新建建筑布局要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条件,给每一栋建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观景条件。户型设计除考虑原住民自身的居住外,还要考虑疗养度假的家庭旅馆。有条件的聚居点,还应规划上一定档次的乡村酒店、休闲娱乐设施和休疗养设施。要考虑便捷的交通和足够的停车设施。

3.3 特色产业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

这类型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已不再是以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往往是以上一定规模的某一两种农林产业为主。如有的以种植某种水果为主;有的以某种蔬菜为主;还有以种植某种花木苗圃或某种养殖为主。这类型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其农业产业大多向产业化农业生产迈进,与公司化农业产业结合,有的原住民就是公司的农业产业工人。这类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规划,要突出产业特点,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利用产业优势,合理发展多种经营,如利用产业特色搞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等。但要将这些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能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4 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规划要点

充分尊重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自然本底,保护它们的特色,是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规划的根本。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其原生的自然动植物、自然山水、农居风格,是构成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特色的基本要素。规划中,要尽量保持林木竹笼的完整,对它们以梳理整治为主,切忌乱砍乱伐,清除里面的杂乱林木,辅之以适量硬质铺地,设置一些健身设施,将这些地方打造成天然的休闲健身场所。河湖水岸应以自然的生态河堤驳岸为主,配以少量的休闲设施,如垂钓台、观景台,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一些亲水活动设施。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

(1)尽量保持原有建筑的自由式布局。原有建筑能修复尽量以修复为主,不能修复的可拆除重建,但重建建筑占用的宅基地尽量不大于原宅基地,原宅基地较大的,有条件的可修成两户,尽量节约建设用地。

(2)建筑风貌宜以当地民居为主,高度不宜超过三层。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的建筑高度可适当突破,但风貌应与之协调。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无特色的现状建筑应进行风貌改造,风貌改造要保证不影响建筑质量安全。

(3)可适当在原生态农村聚居点中新建部分建筑。新建建筑以揷建为主,主要在原废弃的宅基地上,或在没有竹笼树林的空地上,能插建一户就一户,能两三户拼接就拼接,视场地大小而定。原则上不在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大片新建,更不能大量砍伐林木新建。

(4)注意保护历史遗存和民俗风情文化。如保存完好的老院子、建筑,甚至一个老井台、老戏台等都值得保留。如有条件,还应通过规划,设置一些共用的晒坝、广场,给原住民的公共交流和恢复一些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活动提供场地。

(5)完善道路系统。规划要在不破坏原有整体格局的条件下,理顺道路系统,改善道路质量,该硬化的应硬化。同时道路硬化时还要考虑原生态农村聚居点的生态特点,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尤其是以步行为主的道路更应如此,要将道路建成一道风景线。

(6)完善基础设施。大部分原生态农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差,尤其是给排水设施几乎没有。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城镇及周边的聚居点,考虑统一的给排水系统。较远的地方,给水可考虑抽取地下水,经处理后供水。排水可考虑集中化粪池、沼气池等方式分阶段解决,但这些方式,始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也是目前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要解决的难题。

(7)增设环卫设施。如垃圾桶,垃圾点,加强对原住民的素质教育,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明粪坑、明污水坑、污水沟,从根本上改善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8)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人口规模,配设相应的幼儿园、卫生站、管理用房、文化活动室、放心店,如有的规模太小,可与周边的聚居点统一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9)改变落后的产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原生态农村聚居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生产模式,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原生态的农村聚居点规划,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仅是近几年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只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重视那些小小的原生态农村聚居点,保护它们,尽量规划和建设好它们,让它们那质朴的自然本底,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原住民原生态设施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原生态静宁苹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