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绿道发展研究
2012-04-14罗培蒂冉茂梅
罗培蒂,冉茂梅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1 绿道的定义
绿道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查尔斯·莱托于1990年出版的《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这本著作中。该著作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法伯斯将绿道定义为重要的生态廊道、游憩型绿道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绿道[2]。绿道与其他人工修建的道路系统最大的区别就是,潜在的绿道正如自然基础设施一样是本身就存在的。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理解并保护这些自然廊道,而不是新建立这些廊道。
埃亨(Ahern)认为绿道是包含一系列线性元素的地块组成的网络,这些元素被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实现包含生态、游憩、文化、美学或其他的复合型目标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该定义包含5个基本含义:线性的结构、连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整体性[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从绿道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绿道是线性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开放的、连接各种开敞空间,沿着自然廊道或人工走廊建立的,具有生态、游憩、经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功能的绿色开敞空间。从绿道的层次来看,有国家层面的绿道,这类绿道大多数可以利用山脊线、海岸线、河流廊道等自然廊道为依托;有市域层面的绿道,这类绿道以连接城市公园、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为主,依托城市道路系统和河流系统建设,是城市各种开敞空间的纽带。还有社区层面的绿道,这类绿道建设在高密度的居住社区中,主要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
2 绿道的发展历程
法伯斯将绿道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
2.1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从1867年至1900年)
这一时期的绿道发展在城市公园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的大背景下得以实现。但这一时期没有形成绿道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体系,绿道发展情况都是以实践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代表作品有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和查尔斯·艾略特对波士顿大都市区600 km2范围的绿道规划。
2.2 第二阶段:实践快速发展时期(从1900年至1940年)
这一时期的绿道项目除了连接公园和郊野开敞空间外,还将重要的游憩地和国家公园也作为绿道的节点。这一时期著名的绿道实践代表之作有:蓝色山脊公园路(Blue Ridge Parkway)和环湾规划(Bay Circuit Plans)。
2.3 第三阶段:理论研究发展时期(从1950年至1980年)
绿道发展受到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关注,并出版了相关读物。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项目包括保护环境敏感地区的州域范围环境廊道(environmental corridors)规划和保护该州文化遗产的提议的威斯康星遗产廊道建议。代表人物是飞利浦·刘易斯。这两项研究通过地图标记法,识别出威斯康星州220种自然和文化遗产。
马萨诸塞州大学的代表人物是欧文·祖伯。他们最重要的贡献和成果是研究发展最快的大都市区的土地适宜性利用方式,这种方法后来用于大都市景观适宜性研究。这种方法被称为“大城市区域景观规划评价模型”(METLAND)[4],其结果与麦克·哈格的“景观途径法”(Landscape Approach)研究结果类似。但是,“大城市区域景观规划评价模型”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定量研究,把各种因素进行的比较分析,找到一种可计算的相适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方法。
2.4 第四阶段:成熟时期(从1980年至1990年),
这个时期绿道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明确提出和确定了“绿道”的命名及概念。19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发表的《美国户外运动报告》(American Outdoors Report)中提到“绿道网络”(network of greenways)的概念。并指出绿道网络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就近达到开敞空间的机会,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接着,查尔斯·莱托于1990年出版的专著《美国的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滨河、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等人工走廊延伸的线状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2.5 第五阶段:全球化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今)
绿道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区级别,而是向着世界性的国际运动发展。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以及较发达的亚洲地区都积极参与绿道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绿道发展已经由实践产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并且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分别成立了绿道协会,推动了绿道规划与建设的深入。另外,这一时期还举办了多次绿道国际交流会议、讲座及研讨会,出版了许多于绿道相关的期刊和著作,推动了绿道的学术交流[5]。
3 国外绿道发展研究状况
3.1 美国
美国的绿道研究是最广泛也最深入的。研究层次涵盖全美的绿道系统规划、区域层次的绿道网络规划、地方和城市级别的绿道建设。
国家层面,美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游步径体系(National Trails System)。1986年,该体系规划形成时一共有三种游步径形式:国家风景游径、国家游憩游径、边缘连接型游径(connecting-and-side trails)。1987年又增加了国家历史游径。该体系发展至今,已经有30条国家风景游径,超过1000条国家游憩游径,2条边缘连接型游径,总长度超过80 000 km,为人们提供慢跑、骑马、山地自行车、露营的场所。
区域层面最具代表的是新英格兰地区绿道体系规划。新英格兰地区规划绿道将覆盖六个州,并增建19 300英里(31000 km)的绿道和8 000 000英亩(32376 km2)的保护地区。形成由游憩节点、历史文化资源、东海岸绿道、历史文化绿道、游憩路道、游步径、风景到叠加在一起的综合性绿道网络。
地方和城市级别的绿道除波士顿公园体系外,还有马里兰州的水上游览系统(water trails)和宾夕法尼亚州的都市区绿带(capital area greenbelt)。马里兰州水上游览系统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及河流分布情况,拟出了各河段适宜游憩的项目和独特的景观,满足不同游憩需求的水上游览体验。宾夕法尼亚州的都市区绿带是一个以游憩为主,旨在给居民和游览者提供徒步、骑自行车、滑冰、慢跑和遛狗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空间。
3.2 欧洲
欧洲对于绿道的研究重在绿道的生态功能。绿道研究有两个分支,东欧研究者们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认为绿道是连接保护“生态垫脚石”的联系框架,并有利于物种迁徙。西欧研究者们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重点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自净能力、稳定性。
另外,整个欧洲还于1998年1月成立了欧洲绿道联合会EGWA,并在2000年对绿道作了如下的界定: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或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的交通线路,一般提倡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6]。
3.3 新加坡
新加坡绿道运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新加坡对于绿道的定义为公园连接网络(park connector network)。其绿道规划设计经常利用排水系统和道路系统。新加坡绿道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拯救城市环境,还兼具预留机场用地、港口用地、水库、发电站用地、军事训练场地的目的。新加坡绿道规划的两个目标是:达到每1000人拥有0.8 hm2公园绿地;提供更多的自然廊道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日本
日本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4 国内绿道发展现状
4.1 绿道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引入绿道这个概念的时间较晚,2005年以前对绿道的研究还较少。近年来,由于国内环境改善的需求和国外绿道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也迅速展开。但是,我国对绿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研究都是属于理论介绍型。对绿道性质及具体规划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体系。
4.2 绿道实践发展
实践方面,我国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都已经开始尝试建设不同层次的绿道。其中珠三角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据报道,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从2010年起,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 690 km的6条区域绿道。
5 总结
分析我国自身建设绿道的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有着优秀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完全有条件构建类似美国国家游径的绿道。从区域层面来看,由于我国行政区划众多,要实施建设区域级的绿道有一定难度。从城市层面来看,通过开展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评比,许多城市都有足够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但是这些绿色开敞空间尚处于无序、破碎的状态,是城市中的一个个生境孤岛。中国城市正好可以踏着新一轮绿道建设的浪潮,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绿道规划的思维和方法,把城市中孤立的绿色开敞空间联系成一个绿色系统,使这些绿色开敞空间能发挥更高的综合效益。
[1]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
[2]J·G·Fá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3]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131-155
[4]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
[5]张笑笑.城市游憩型绿道的选线研究——以上海为例[D].同济大学,2008
[6]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