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节水工作实践
2012-04-14吕淑英宋瑞华
吕淑英,宋瑞华
(1.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2.济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 济南 250014)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中等城市。当地水资源总量11.53亿m3,人均占有量211 m3,仅为全国的1/10,属严重缺水地区。城市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20%,主要包括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据预测分析,2015年平水年份,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开辟新水源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基础上,全市缺水达2.43亿m3,水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进行城市节水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建设节水型城市尤为重要。
近年来,德州市运用多种手段,采取有力措施,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万元GDP取水量由2005年的240.45 m3下降到 2010年的113.6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2005年的39.85 m3下降到2010年的13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90%;城镇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的23%降到2010的16%,2005—2010年城市年均实现节水约3 000万m3。
1 主要做法
1.1 抓好节约用水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市内主要领导多次在电视上发表节水讲话,在大型公共场所发放节水宣传材料,制作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市内主要街道、路口,出动宣传车3 000余次,在市内做巡回宣传,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节水意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1.2 严格用水计划,充分发挥计划用水的作用
计划用水管理是搞好节水工作的基础,市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单位用水计划审批。逐年压缩控制市区地下水取水总量,严格执行自备井取水许可证制度,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一律不再新批建自备井,目前已封闭自备井150多眼;依据行业用水定额,每季度制定用水计划,实行用水计划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合理配置、节约压缩、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用水户的用水指标进行审验,2010年审验计划用水单位616户,计划用水管理率达100%。
1.3 安装计量设施,实现用水的计量化管理
用水计量是节水工作的数据支撑,德州市不断加大用水计量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实现计量化管理,市直取用水户IC卡计量表安装率为100%,对用水户实现了先缴费后用水的管理目标;生活用水户,装表率达85%~95%,约60%的用户实现了厨房用水和卫生用水分开计量。收费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查表,对损坏的水表及时更换,保证计量精度。禹城市、武城县安装了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地下水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齐河、乐陵、德城区等区、县正在安装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预计2012年年初投入运行,其他县(市、区)积极加大远程监控系统、水表、智能柜等计量设施的安装力度。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0%以上。
1.4 加强工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针对德州市高耗水的热电、化工、冶金、食品、造纸等行业,重点开展“双百”节水工程建设,即百家节水型企业创建和百家用水大户用水水平衡测试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工业节水技改项目69个,年节水能力达1 300万m3,其中华能德州电厂最为显著,先后投资1.5亿元,建污水处理回用设备,用于冲灰及厂区绿化;并通过技术改造,将循环水的浓缩倍数由原来3倍提高到6倍,实现年节水1 700万m3,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
1.5 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为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需要取用水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者论证未通过的,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对原有取用水户,全面清理整顿,摸清底数,重新核定用水量。对取水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发证等环节予以规范,全市取水许可审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符合年度用水计划,用水量限制在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二是必须落实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设施的补偿措施。三是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四是必须通过水资源论证。五是节水和污水处理必须符合“三同时”要求。六是必须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节水和计量设施,并承诺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对取用水户严格监督管理,逐项审查验收,各项标准均符合要求方可发放取水许可证。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水单位和个人不予发证,加强取用水总量控制,不得新增取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水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测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鼓励广大用水户自主节水的“自律式”节水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计划用水管理、定额管理、节水“三同时”管理、建设项目节水评估、节水型产品认证等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2.2 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资金投入不足
德州市现状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为16%,与国家管网漏失率8%的控制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个别地方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主要原因是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节水投资体制还不完善,投资量不足,从而影响节水工程的建设和节水效益的发挥,节水发展长效投资机制有待完善。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动员和公众参与
转变公众的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是搞好节水的关键。一是强化面向全社会的节水宣传教育。二是营造节水的社会氛围。通过公众参与、全民互动的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2 完善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一是完善节水法规、政策。根据国家、省的节水工作部署,结合德州市的水资源条件和节水水平,制定一系列适合德州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配套管理办法,明确节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节水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措施,制定节水考核标准和奖惩政策等。二是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节水部门要定期检查用水户的取、用、节水情况,对浪费用水严重和节水措施、管理不力的用户,责令其限期改正;对屡查屡犯的除严肃处理外,还要追究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在电视或报纸上公开曝光。三是加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大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3.3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引导作用
城市节水工作,需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城市节水。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改善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要适时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改造老设备、采用节水型新工艺,改善不合理产业布局,逐步关、停、转、迁耗能高、浪费大、污染重的企业,建设节水型工业。二是通过经济杠杆来促进节约用水。根据国家、省、市确定的水资源战略、国家的水价政策及居民的承受能力,逐步调整水价,试行阶梯式水价;继续加强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管理。三是建立节水的激励政策,根据水资源利用效率评定节水水平,构建和完善相关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节水激励政策,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项目准入的相关政策。四是改革节水投资渠道,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市场体制下的多元化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3.4 加大节水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
要做好节水工作,必须依靠科技。一是开展节水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建立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为节水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二是鼓励开展节水项目的研究。各用水户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开展节水项目的研究,加大节水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节水科技水平。三是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设备和器具。生活用水方面对新建住宅要全面推行生活节水器具,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规定,对现有住宅逐步进行改装;工业方面政府要在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采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同时加强节水器具的市场管理,节水器具要有市场准入制度,非节水产品不准进入市场。四是加强节水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节水工作的技术水平。
4 几点体会
4.1 领导重视,是做好城市节水工作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节水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把德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提高德州市城市节水工作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社会参与,是做好城市节水工作的基础条件
德州市的水资源问题,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最集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每年都有来自“两会”关于“水”的提案。德州市通过开展节水工作和进行节水宣传,公众对水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节水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这些都为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节水政策的有效落实打下了基础。企业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节水活动,不仅增强了节水意识,提高了科学用水的自觉性,还积累了许多合理用水的方法。中小学生通过节水知识进课堂和节水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从小懂得珍惜水资源的美德。这些对城市节水工作,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3 轻重结合,是做好城市节水工作的基本方法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面推进,是德州市长期以来工作的基本方法。在突出重点方面:每年都确定节水工作重点内容,如2010年主要抓好节水法规的制定、研究用水定额和完成节水规划等;2011年全面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集中清理整顿洗车、洗浴业和高耗水行业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水构成的变化,德州市将节水工作的重心由抓工业逐步移向抓生活,由抓市直部门逐步移向抓县 (市、区),在调整工作重心的同时,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使城市节水工作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