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12-04-14张焕香王盼盼张宋磊吴昌佶
周 雪,张焕香,王盼盼,张宋磊,吴昌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调查研究
大学生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周 雪,张焕香,王盼盼,张宋磊,吴昌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北京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知及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策略分析等进行论述。在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西方语言文化;文化冲击
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语言是交际、思维、认知工具,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语言文化是人类历史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法国籍生理学家贝尔纳指出:“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窗口,文化和社会风俗都在该国家的语言中表现出来。”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各国的语言文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相互影响与转化。
为了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我们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地质大学)的大学生群体为抽查样本,具体细致地针对大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接受现状进行研究。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跟踪走访为辅,总计发放了调查问卷987份,其中回收问卷903份,有效问卷878份。在被调查者中,65.3%为男生,72.8%为理科生。问卷内容总体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情况、对西方语言文化的了解现状及西方语言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共同探讨大学生如何提高语言文化素养以及正确对待中西方语言文化。
一、中国传统语言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突出的人文倾向、整体的和谐统一、永恒的伦理道德、不息的奋斗精神、浓厚的忧患意识、求稳的务实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式[1]。而语言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程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使用成语情况
成语是中国汉语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和短句,以其短小精悍、生动简洁、形象鲜明而广为流传,它承载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2]。但大学生群体对成语使用和掌握情况如何呢?我们此进行了调查(表1)。
表1 使用成语及典故的频率
调查显示,75%的地质大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使用成语,经常使用和根本不用的比例占到了调查人数的11%和14%。成语作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精华,是反映一国大学生古典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对大学生成语的使用的频率也能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只有14%的大学生把成语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对成语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对成语了解不透彻,使用频率很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成语的学习与使用。
2.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学的认知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是反映一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优美的语言特点也传诵至今。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对文学作品爱不释手的占20.3%,选择比较熟悉的同学占到了62.1%,有17.6%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凝聚的血液和灵魂。问卷第一部分着重调查了地质大学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和了解情况。在对“您心目中国学内容”的选择上,19.8%大学生认为国学应包括四书五经,30.7%认为国学应包括唐宋元明清小说,60.6%认为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应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7%的大学生把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囊括在国学之中。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还是比较准确。同时问卷还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国学类讲座节目的关注情况。有9.2%的同学经常关注国学类节目,72.3%的同学偶尔关注,18.5%从不关注,全部同学都知道有国学类讲座节目。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国学类讲座节目的热情不高,需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国学素养的提升。
3.接受传统文化方法的调查
在对大学生群体关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调查后,我们发现以地质大学学生为样本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认知及关注仍有待提高。针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关注度较低这一情况,大众媒体和教育体系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表2)。
表2 理想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
数据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通过信息传播快速的互联网、价格低廉的报纸、庆祝传统节日以及改革教科书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增强传统文化修养。
二、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西方文化的轨迹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所以西方的文化是以神学到科学的思维为基础的,其语言形成的历经过程也和中国完全不同[3]。西方语言文化宗教气息浓郁,其逻辑思维科学缜密。中国的语言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追求和谐兼容,含蓄尔雅[4]。改革开放的实施,让中国打开了国门,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让我们得以接受到更多的西方文化。文化色彩斑斓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任何一个环境下都会展现出起独特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的行为。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从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捕捉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程度。
英语从小学开始就成为一门主要的课程,并且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样的升学考试,很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英语在中国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得以运用的英语能力还不足以中国满足日益国际化的需求。对于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应用情况,我们用了两道问题来了解。首先是“在日常交往中是否经常使用简单的英文,例如Yes、No、OK、Hi、Thank you,bye-bye等”中73.5%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使用。与此结果接近,在另一道题“在日常交往中是否经常夹杂着英文,如开Party(开舞会),copy作业(抄作业)、call我、high、hold等”中,有71%的同学选择了经常。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中,因为文化的差异会使得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式千差万别。例如,同样表达打电话一个意思,使用中文的时候需要说“给我打个电话”,而用英语简单的一个“call”就可以替代。在这样的情景中,使用英文的简洁性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两题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发现在使用英语有明显的表达简略性优势的情况下,大家越来越乐于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自我的意思。
舶来词是指借词输入,也就是外来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本国文化不存在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借用其来源国的语言对这种事物进行描述,就产生了舶来词[5]。这些舶来词通常会是以音译词为主。我们希望能在大学生对舶来词的认知程度来了解西方文化在他们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我们列举出了“沙发、吉普、沙拉、摩登、卡通、浪漫、三明治、芭蕾、鸦片、香槟、巧克力”等词来考察大家对舶来词的了解状况。在调查结果中,只有“摩登”和“巧克力”的认知程度达到了100%。其余各词,除了“鸦片”只有43%的认知率以外,都在80%~90%。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词汇由于高频率的使用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其作为舶来词的本质也渐渐地从大家的意识中被抹去了。这是语言文化融合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我们接受,然后吸收,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6-7]。通过对词汇方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语言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文化传媒的发展,观看电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对当代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国别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在近期观看的10部电影中其中有6~8部是外国电影的人数占到了70%,只有17.%的大学生选择主要观赏中文电影。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就影视欣赏的角度来看,英文电影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领地。
虽然西方语言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还不是非常长久,但从调查问卷中的题目分析结果来看,西方语言文化确实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可见其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原来越深刻。
三、策略分析
通过对近千名地质学子的调查走访,我们初步了解到地质大学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现状,并提出几点建议。
1.改善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仍需提高,原因之一在于大学课程设置。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约90%课程与专业背景相关,缺少人文拓展课程。走访中,几乎全部学生强烈反对废除学校语文课的假说,不少同学建议学校增加必修语文课课时。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希望校方增加古典文学鉴赏例如《品四大名著》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部分同学建议教师在开设电影欣赏和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同时,介绍多国电影并带领学生分析探究其中不同特色。
当然,我们走访调查的学生中不少对外国语学院提出期望。大家对此类课程持偏爱态度,希望外国语学院多开设小语种入门课程,增加地质大学学生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及感受异国文化魅力。他们还提出,希望外教能开设几门校内公选课,这也将有助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此外,他们更喜欢国学与外语造诣同样精深的英语老师,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比较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异同,感受不同语言文化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被调查的学生建议学校将外语学院特色课程如《翻译》《圣经释读》《莎士比亚释读》等课程纳入公选课体系,让大家共享外国语学院的优质资源。外国语学院一方面要调整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需求,一方面要领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面对巨大的语言文化冲击,对内坚持继承与发扬,对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提高国产电影质量
相对于技术革新的突飞猛进,中国电影在类型创作和主体开拓方面严重不足,中国没有好莱坞那样成熟的类型片,对类型片的创造不够完善,不同类型的影片在引入后往往是尝试一阵了事,有头无尾。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承载着百年历史的电影大国,电影主题艺术的开掘也少得可怜。因此大学生多倾向于观看剧情起伏跌宕、视觉冲击力强的欧美影片。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电影应充分利用自身源远流长的文化及其丰富的社会资源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摆脱一味跟风的形式,尝试将电影创作主题由侧重于获得国际大奖转变为服务华夏子孙、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上来,通过电影从新角度来展现特色传统文化。只有自主的电影文化才能获得国内外更多的青睐,对尝试获奖的中国电影未尝不是一条捷径。
3.创造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文化环境
随着外国文化的深入,其影响力愈来愈强,并有超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趋势。如何在当今大学生心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认为单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弥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熏陶。当然外国也有很多积极有意的文化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他们开放的思想,直接的表达方式都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8]。总体来说此项调查对于我们重新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语言文化有不同的特点,文化不能说孰优孰劣,但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调查结果来说,在大学生群体中,西方语言文化已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认清大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认知程度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探求合适的、有特色的方法来更科学地吸收西方优秀文明以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管理者要为传统文化提供对外传播和谐环境和良好渠道。
四、结束语
经过初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一系列地质大学学生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识及接受程度的特点。地质大学是学院路八大高校之一,是学院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其他高校的典型,因此该研究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北京高校。
[1]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焕香,白浩.中西方文化整合视界下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J].大家,2012,(12): 367-368.
[3] 陈云萍.从汉英语言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J].高等研究,2004,(2):44-46.
[4] 孙银玉.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04,(5):37-40.
[5] 高丽华,倪西军.谈英语语言中中西文化的相融与差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34-35.
[6]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7] 修刚.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8] 黄靖莉.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J].科教导刊,2012,(2):95,138.
Survey and Strategical Analysis toward Prevailing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Tak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for Example
ZHOU Xue, ZHANG Huan-xiang, WANG Pan-pan, ZHANG Song-lei, WU Chang-j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s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e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y hav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gradually. Beijing is the center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campus is the paradise of cultural exchang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group who accept the spread of cultural ideas and the builders of the motherland. So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m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guage culture,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policy analysis based on th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prevailing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we come up with some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language culture;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cultural shock
G642
A
1006-9372 (2012)04-0158-04
2012-06-20,
2012-08-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支持(2011CXY059)。
周 雪,女,2009级本科生,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