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建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2-04-14张秀荣
张秀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课程建设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建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张秀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极具研究特质与色彩的教学过程,着眼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如何通过研究问题而引起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引起的,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群体讨论、汇报演示、提问回答、教师点评等环节完成。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将帮助学生提高哲学意义的创新能力,包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理性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处事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解决道德困境与冲突的伦理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着特定的教学目标,但抽象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为修养德性与情操,二为掌握知识与技能。即识其道、明其理、施其术。怎样才能识其道、明其理、施其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本文认为,构建一个合理的教与学联动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路径,这个模式就叫做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这个模式,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认知
研究性教学模式,顾名思义,着重探讨的是极具研究特质与色彩的教学过程,着眼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如何通过研究问题而引起的互动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在全书中起着开明宗义、勾勒全局的作用,讲好本章意义极为重要。这一章主要探讨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四个问题之间本身存在着极强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通过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特别是通过对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学者再次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灵丹妙药的现实分析,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当代价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真理与科学相统一的时代选择,从而为“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研究奠定学理基础。之后教师将引导学生就上述的四个问题,要求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为基点、以中国的历史实际、文化实际为出发点、以中国的现实实际为分析样本,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创新的四大理论成果梳理清楚,从中体会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用4~6个学时的课上时间,展开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其双向互动的模式如图1图2所示。
通过这个模式,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合二为一,课堂气氛极为有趣活泼,10个课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度过。由于本章有开明宗义、勾勒全局的功能,因而当学生以研究性的心态去学习本课时,就一改未上此课之前的拒绝、漠不关心态度,反而期待下次课的来临,这就是研究性教学的潜在价值。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搭建,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学生服务,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就要搞清楚,教学模式的主要诉求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说到学生的需要,可能可以列上几十种之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识道、明理、增智、长能、求变,要达到抑或满足学生的这几种需要,就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将灌输式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研究式的素质教育;将连续性的章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式的专题授课;将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样的互动交流;通过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达70%),将学生考试过关的心态转变为注重平时过程的参与。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教学参与,诸如小组演讲、调研报告、论文写作、课堂讨论、专题研究等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方式也变得多样,包括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追踪、新闻点评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研究欲、想象力,特别是“历史追溯”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的情境”里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实、探索、创新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在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搭建起来,使研究性的教学色彩渐趋浓厚。
图1 研究性教学模式双向互动图示
图2 研究性教学模式时序图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是研究型大学的应有之义。作为研究型大学,其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四大功能的要旨就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有赖于教学过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展开,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有着知识交流、知识扩散、知识追溯、知识创新的功能,而“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汇流性学科”[1]。知识的交流、交叉、溯源、扩散以及创新,不仅仅是新兴学科的特点,也满足了研究性教学的条件。因此,具有科目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创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作。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概论课”教学以课程的基本内容为主要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诸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在当代实践中产生的?”等问题,用当代眼光、从中国视角、以世界视野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概论课”教学进程中,运用文献资料法、交叉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历史研究法、逻辑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的研究方法,训练大学生掌握养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即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理性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处事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解决道德困境与冲突的伦理能力。这些能力将帮助大学生较好地步入社会,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也是本课为什么会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中国研究性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Discussion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
ZHANG Xiu-ro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a very traits and color teaching process which looks 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process of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the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designed by teachers, around these problems, the design of such link: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data, group discussion, demonstration of questions to answer, the teacher reviews.Research teaching mode will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social cognitive abilities, r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logical judgment, doing things communication skill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ethical ability to resolve ethical dilemmas and conflict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ability
G642
A
1006-9372 (2012)04-0126-03
2012-08-22;
2012-09-2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专项经费。
张秀荣,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