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轻舞飞扬
2012-04-13安粉玲
安粉玲
语文开放性课堂就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收获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能力。它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解放了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轻舞飞扬。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如何构建语文开放性的课堂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宽松的平台
1.营造“平等宽松、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见解,让其敢于大胆吐露心声。对于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切不可一言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建“严而不死,活而不散”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么学生金口难开,一片沉寂,教师难以猜测学生心意而干着急;要么七嘴八舌,热闹非凡,然而思维却信马由缰,漫无边际。这样既完不成教学任务,又显得混乱。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巧设问题,有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教学达到“严而不死”、“活而不散”。
二、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因文而异,因势利导
开放性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科学质疑、讨论问题、分享感受、交流体验。例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从每个部分中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讨论,从而解决了许多较难的问题。其中一位学生从第二段课文的选材上加以质疑,课堂辩论激烈,令我至今难忘。
第二段的问题是这样的:“这一段作者将故乡的春二月写得如此明媚,令人留恋向往。但不解的是作者却写到了寂寞的瓦片风筝,而且还显出伶仃憔悴可怜的模样,这与‘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极不和谐,不知用意何在?”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1:“这是一种写实,当时天空中就有瓦片风筝,因为没钱人家的孩子也想放风筝,又做不起好的,便做了简单的瓦片风筝。”
生2马上反驳:“虽然这样,但为了与后文‘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相照应,也应该把它删掉,难道大文豪鲁迅先生不懂这一点吗?”
生3:“不能删去,因为后文写到弟弟偷做风筝时,认为瓦片风筝不好看,不受欢迎,便做了蝴蝶风筝,此处为下文做铺垫,反衬了弟弟的聪明、灵巧。”
……
在大家的争论中我不时加以引导,这时一学生发表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看法。
他说:“我觉得这不光是风筝问题,应该还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从风筝中能看出当时贫富的差异、阶级的对立,人们对有钱人的追捧、对穷人的孤立和鄙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该生能联系社会背景、结合鲁迅其它作品深入理解课文、大胆探求作品主题感到高兴。
在大家的辩论中,作品的主题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多元。只有这种开放的课堂,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使作品与时代相融合,做到了溯本求源。
三、问题设置要有开放性、目的性,答案可以多元化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于《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课后第一题是这样设置的:“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司马迁编纂《资治通鉴》一书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我想不只是吕蒙的变化才对我们有所感悟吧,于是我让学生谈谈课文给自己的启示。这样问题就具有了开放性。
生1:“作为领导者,既要关心部下的生活,又要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才能。”
生2:“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虚心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生3:“要求别人做到的,劝说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也才能使被劝说者心悦诚服。”
……
继而学生们由吕蒙的潜心学习、才略长进惊人想到了第一单元学过的《伤仲永》一课,为方仲永天资过人却未接受后天教育最终泯然众人感到惋惜,于是又有学生谈到“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开卷有益”、“学习不分年龄和时间,只要努力,终会有所收益”、“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等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而真正达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拓宽知识收集和积累的渠道
现在信息如此发达,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资料书籍以及社会调查、上网查寻等渠道,对要学习的课文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以便自主理解、课堂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开放性教学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轻舞飞扬,让师生情感在课堂感悟中升华,让各种不同的思想激烈碰撞,让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融合交汇,让潜能在课堂上深度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