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实验现象 探究的上好时机
2012-04-13解树生
解树生
(徐州市大黄山中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2010年12月22日,一节极普通的初三化学课,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稀溶液的有关性质。其中的一条性质是:某些溶液具有导电性。可就是这样极普通极平常的一节课,却出现了让我异常尴尬的问题,几乎让我这个任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没下来台。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课堂教学片段再现]
……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许多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它们是……
师:这是因为……
生: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我非常满意地点点头,对学生们的回答表示由衷的满意和赞赏。我又接着问:“实验中有哪些溶液不能导电?”
生:“糖水、酒精溶液……”
师:“这是因为这些溶液中没有……”
同学们马上接上去:“自由移动的离子。”
我正为学生能如此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而感到欣慰的时候,“灾难”在不知不觉中突然而至。
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牛奶能导电吗?”“不导电啊?”可是,这位学生却带着狡鲒的笑意,从书桌里拿出一包牛奶,让我当堂实验。
我当时表扬了这位学生是有心人,会思考、会提问,而且有科学探究的精神。我边表扬边进一步询问:“为何不导电?”你别说,还真有不少人能回答出来,“因为牛奶里只有蛋白质、维生素、水,均以分子形式存在。”
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我的实验电路也连接好了。可是,当我把电路接通后,让我目瞪口呆的现象出现了,电路上的小灯泡居然亮了!霎时,我额头上就冒出了汗,难堪极了。难道是我弄错了,难道说我讲了二十多年的知识,都是传授的错误的信息吗?这简直是在犯罪啊!
我略微镇定一下自己,理一理自己的思路,认为自己不会搞错。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这事不能就这么模棱两可地算完了,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最佳时机吗?我抬头看了学生们一眼,发现此时此刻,他们的眼神是相当的复杂,有的惊讶,有的沉思,有的迷惘……
我决定要切实利用好这次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我叫那位学生把牛奶的包装袋拿上讲台,看了一下,我心中有数了。又找来几位学生配合我,略准备一下,补充了几个实验:
1.纯牛奶的导电性实验,灯泡不亮;
2.奶粉的导电性实验,灯泡不亮;
3.蒸馏水的导电性实验,灯泡不亮;
4.奶粉加水的导电性实验,灯泡不亮。
“实验证明纯牛奶不导电。那么,这包牛奶为何偏偏与众不同呢?难道它还有其他的秘密不成?”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牛奶是假的,有的说可能含其他物质,不一而足。我一看火候已到,清了清嗓子说:“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秘密吧。”我拿出了牛奶包装袋,让一位学生当堂宣读上面的说明书,学生们恍然大悟:它不是纯牛奶,而是含钙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想!“那我们活动课时到实验室去探究一下吧。”
在学生们的热切期盼中,活动课时间到了。在实验室里,我让学生搬来离心机,把剩余的钙奶倒进四支试管,开机通电近一分钟,取出试管,倒出上层清液。我向学生讲述了高中阶段常见离子的焰色反应鉴定方法。取铂丝用稀盐酸清洗,蘸取该清液放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果然看出了让人眩目的砖红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有钙离子。”接着我又启发,“蛋白质如何检验呢?”我取出下层白色乳状物,放在烘干机中烘干,我让学生猜想并检验该物质,很多人猜想是蛋白质,并采取了点燃的方法,的确闻到了轻微烧焦羽毛的气味。
接着,我又分别做了超市里常见的几种不同奶制品如酸奶、加锌奶、早餐奶等导电性实验,还做了瓶装矿泉水、可乐、啤酒的导电性实验。同学们显出了异常的兴奋,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
事后我做了认真的反思: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他的创造性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发现、如何捕捉,要善于把握极小的细节,从而拓展,延伸,否则这样的细节也可能稍纵即逝。
教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教育先辈们说过: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自己充实了,才能使学生更充实,课堂教学才能运用自如,教师才不会因为上课时出现了课前没有设计到的内容而手忙脚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还会遇到好多尴尬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尴尬的场面,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尽可能做好各种预案,在课堂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否则不仅会影响课堂氛围,更会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课堂中出现“尴尬”不要紧,千万不能愚弄学生,要善于运用时机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求,共同得到答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同学们要知道教师是人不是神,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学问家。孔夫子还有被五岁小儿难住的时候呢。
遇到“尴尬”,要有勇于承认“无知”的勇气,更要有引导学生带动学生探求“无知”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课堂中必须要有这种 “尴尬”,因为学生是“无知”的,无知无畏,只有从这种“无知”才能到真正的“有知”。如果学生都是温顺的小绵羊,默默的跟在老师身后,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性,没有发现性,我认为这种教育是悲哀的。我们的课堂确实需要一些这样的 “尴尬”,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希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