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生态交通的发展——成都市电动自行车交通
2012-04-13王昭娜
王昭娜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城市建设中,交通的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交通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市内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物资交换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成都市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发展为例,主要讨论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如何进行生态交通的建设以及生态交通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1 生态交通的概念
生态交通是指按照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的由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和交通环境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通过对交通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环节进行系统研究、规划、管理,使交通不仅具有输送人流、物流、信息流,支撑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周围生态环境的功能。生态交通一方面要完成作为交通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要克服交通的负面特性(噪声、侵占土地、分割空间),成为对周围生态环境具备改善、美化、促进的交通。使其不仅仅只拉动经济的增长,还是资源高效、能源清洁、环境友好、生态健康、景观美化的交通[1]。
2 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并且严重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噪声危害、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缺、能源的消耗增大、交通事故增多等等。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该地区的自然植被以及物种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这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实施的难点。
面对这样的问题,生态交通的建设刻不容缓。生态交通既是建设绿色交通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交通以及现代化交通的需要[3]。在城市里,由于道路建设的各方面弊端,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道路建设所需材料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烟雾造成大气的污染;道路建设中挖土、填方造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种种的不良结果说明,生态交通的建设势在必行。
3 如何建设生态交通
建设生态交通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交通的运输方式。例如: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水运、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比例。
推广运用具有节能、低排放和低噪声的生态交通运输工具。如节能汽车、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等等。
推行生态交通工程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做到与环境保护同步。
构建生态交通运输系统。生态交通运输系统是生态交通运输方式、生态交通工具和生态交通管理的综合,生态交通的生态性正是通过生态交通运输系统得以体现的。
4 建设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原则
(1)生态交通建设理念。生态交通以建设人性化、绿色、多元化、现代化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为理念,从区域交通、市域交通、社区交通等多个层次出发,以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交通工具生态化,公共交通系统生态化等为切入点,研究、制定生态交通建设规划。
(2)生态交通建设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从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辩证比例关系。
(3)以人为本的原则。交通领域的人文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力和利益为最高原则[5]。
(4)一体化原则。地面交通和快轨交通一体化;地面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与城市交通一体化。
5 生态交通建设的目标
在国内,许多的城市都进行了生态交通的规划,例如:环境优美有着优越的生态自然资源的桂林市,其生态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盘活交通和降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静态规划和动态规划都达到最优化。
生态交通规划包括四个方面:交通功能、社会经济、环境保护、人文等。只有这四个方面都达到最优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交通。
(1)交通功能。生态交通首先要满足作为交通的特殊功能,①保证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最少,就要保证公交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衔接。公交与步行交通的衔接:步行交通换乘的乘客来源距公交站点一般要小于500 m,通过对城市土地及居民出行方式的调查,合理的设置公交站点,提高公交的乘坐率;公交与自行车交通的衔接:自行车交通换乘乘客来源一般在距公交站点500~1500 m的范围内,换乘乘客多的公交站点要充分利用路边空间及小巷设置一定规模的自行车停车场,为自行车换乘创造条件。②要保证交通的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高。
(2)社会经济。资源的占用、运营费用等都要达到最优。道路网络结构合理、枢纽站场规划合理,各种交通方式衔接协调,公交出行分担率高,道路网路密度最优,出行方式构成合理等等。
(3)环境保护。生态交通要保证车辆的噪音低,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噪声的污染,比如:加强道路的规划工作,优化道路布局;采用低噪声混凝土路面、细骨料外露混凝土路面;在道路和轨道交通沿线采用隔音墙等等。
(4)人文。协调交通景观,城市交通网络往往奠定了城市景观和城市形态的基本格局。城市交通的各个网络体系,甚至每个组成部分都可能构成独立的景观,然后又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廊道系统,比如:铁路廊道、公路廊道、水路廊道和航空廊道等子系统。生态交通应该具有怡神悦目、美观和谐、生机勃勃的交通景观[6]。
6 成都市生态交通——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生态交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建设生态交通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发展自行车交通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下面以成都市电动自行车发展为例,说明自行车交通在构建生态交通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生态交通发展的一个方向,成都市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有其适宜的“土壤”。
6.1 政策支持
成都市政府在2003年颁布了《成都市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规定》,在各个方面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给予了法律上的保障,使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合法化、规范化。比如说:成都市政协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和控制发展规模》的提案作为2005年成都市政协的重点提案,由市政府牵头,市环保局、交管局等部门联动,就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都市环保部门就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的处理问题请各方专家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成都市的具体情况与经委、工商、交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强电动自行车电池销售、处置管理规范》。
6.2 自然条件
成都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这样温和的气候状况四季都很适宜居民借助电动自行车出行。与北方城市相比,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有着很大的气候优势,北方一到寒冬,冷风刺骨,还经常下雪、冻雨导致路面湿滑,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成都发展电动车交通有着气候方面的优势。
成都是平原城市,交通比较方便。没有崎岖、窄小的山路,所以适合小马力的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山地城市道路曲折狭窄,坡度较大,电动自行车的马力较小,不适合在山地城市发展。地形条件也是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6.3 居民的出行习惯
成都是一座生活气息很浓厚的休闲旅游城市,生活节凑慢且闲散,喝茶、打牌、摆龙门阵等是成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像上海等生活节凑快的城市,居民大都选择汽车、地铁等高速的交通方式。闲散的生活习惯促使了成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自行车交通便成就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6.4 电动自行车发展的优势
电动自行车占用道路的面积与自行车完全一样。车速越快越不堵车,车速越慢越堵车,所以在堵车方面的情况,它比自行车好得多。而且比摩托车更便宜、更轻巧,更适合中国工薪族的购买力。另外,电动自行车不像汽车那样存在车位问题,任何一个狭小的角落都可以容得下,在行走时占用的车道较小,和自行车差不多,但是又比自行车快捷。
7 生态交通对城市的影响
发展生态交通可以降低城市交通的能耗,这也是发展交通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发展生态交通可以节约城市土地的利用。常规的交通方式会过分的占用土地、对车站周围的土地使用不足,造成土地的浪费。生态交通规划中,充分利用车站周边的土地,比如:让主要活动区和大型活动场所靠近或邻近公交车站、优化公交网络等等,都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表现。
8 我国生态交通建设的条件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首先受到交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的破坏,对治理环境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少走弯路。在以自己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材料等资源,为我国的生态交通的建构提供服务。在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为生态交通的建设提供了财力的保证。另一方面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方针、政策不断地完善,给生态交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注重环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城市,也是众望所归。
9 结束语
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生态”一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生态交通作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具有不可抵挡的力量。目前,生态交通建设的经济条件、环境条件日渐成熟,生态交通的建设成为交通发展的明显趋势,通过对生态交通系统的分析研究,了解生态交通系统的关键环节,寻找到适合我国的生态交通建设方式。
[1]许云飞,王宁宁,盛艳明,等.关于生态交通建设的思考[J].山东交通科技,2008(2)
[2]李志,钟永艳.城市生态交通浅析[J].交通科技,2009(11)
[3]翟红芬.和谐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J].百科论坛,2008(7)
[4]张亚平,左玉辉.我国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J].生态经济,2006(2)
[5]http://www.9ebike.com/newsview/2005-11-04/20051104085 748153 __1.html[OL]
[6]http://news.sohu.com/20070919/n252232833.shtml[OL]
[7]http://news.ddc.net.cn/newsview.aspx?id=3390&kinds=0_1 __7[OL]
[8]郑义恒,李文勇,杨波.桂林市生态交通规划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8(4)
[9]王京元,张彬,戴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交通[J].交通科技,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