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提问的五个要素
2012-04-13潘丽明耿雁冰
潘丽明 耿雁冰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45)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问技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有效的教学对话作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让他们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一、符合学生认知,确保提问深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绝大部分提问只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还都停留在记忆水平,这样的堂课提问内容上多数是识记性的,形式多数是半句话填空型的或“是不是”、“对不对”类型的,回答上多数是集体回答或教师代答,这就造成了课堂的师生交谈没有任何深度,没有多少值得学生思考的余地,也就不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相反由于不需要深入思考,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长此以往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提倡问题水平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直接相关,回答问题依赖于学生占有的背景知识和回答问题所需的信息,同样一个问题,好学生回答非常容易,中等生回答可能有难度,中等生回答的问题如果让好学生回答,反馈信息就失真了,中等生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问题就产生了。所以,教师提问应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性提问,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但“最近发展区”理论最终要求学生从认知区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区域,这就需要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许多的调查研究中也提到高层次提问和低层次提问,那些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层次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被当作高层次提问,在一堂课的提问中,他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都是低层次问题,也不能都是高层次问题,都是低层次问题则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都是高层次问题又使学生吃不了,这样都会降低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问指向明确,内容简明清晰
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最终的目的是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就要求提问的内容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教学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切忌提模糊式问题,如果设计问题时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较大,就会使有些问题指向性不明确,粗糙地炮制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滥答,粗看课堂很热闹,最终却不知所云。像“对于化学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都不知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他们怎么去回答,由于问题本身的指向性模糊,所以最后学生没有完成回答,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虽然我们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悟”很重要,但这样大的一个模糊性的问题,又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点拨,那就只能“放羊”了。同时,提问的内容要明确,措辞要恰当,模糊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无法作答,所以,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将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慎重考虑提问的目的和措辞的严谨性。例:如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师:“同学们看书,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看书后学生回答:“温度和压强”,这样的回答与老师不太恰当的提问有关,我们不妨改为:买一瓶汽水,当众打开瓶盖,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大家会看见有很多气体从瓶中冒出,这时追问,“为什么?和什么有关?”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是压强,再请一个平时喜欢喝汽水的学生到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喝下,同学们观察他的反应,看到他打嗝,这时追问,“为什么?和什么有关,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是温度,只有这样指向明确、内容清晰、措辞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老师充分候答,提高问答质量
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是慢的天堂。等待是完成教学对话的一个关键,如果我们期望学生整理出理由充分的回答,那么,我们就应当耐心地等待他们的回答。由教师自己来回答问题或者是紧跟着先前的提问就提下一个问题,中间不留任何空隙,这两种做法都会干扰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期间的沉默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契机,我们应当确保不要因我们的讲话或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搅乱了学生的思考,有研究表明,在问题提出之后到允许学生讨论之前,投入较长的等待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和质量。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足够重要,那么等待学生回答的耐心也同等重要,因为在整个学习中,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必须展开思考和学习课程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如果一堂课上光问题就有六十多个,平均一分钟1.5个问题,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最终导致这些问题只能集体回答甚至教师代答,滥竽充数者无数,那提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找几个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好好思考,提高提问的效率。
四、把握时机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在有的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不存在持续交谈的机会,教学模式只是一个答案或两句句子的交流,明显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对话。因此,教师能系统地、有理有据地引出学生的观点的提问,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成熟的后续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生成个性化的观点,使学生的答案阐述得更加完整、更加准确。而且,通过这一步,学生便更有可能发现课程内容所蕴涵的意义。例:有一次在上“碱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讲到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然后我写出化学方程式,大家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的就抄下来了,我一看不对,就问这个实验有什么现象?这一问,就炸开了锅。他们突然发现这个实验好象看不到任何明显的现象,怎么能证明发生反应了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我不失时机地问,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个反应是确实发生了呢?我先设计了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大家一起看着那个剥了皮的鸡蛋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慢慢的滑进瓶里,实验现象明显,确实反应了,同学们都感觉到了实验的神奇与快乐,若此时适当加以追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由于有情境,在反复的问答之中,同学们想出来许多好的点子,他们再相互检验对方的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再一起实验验证,一直到下课,大家都还在兴奋之中。注重过程分析——让学生亲历了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深层次挖掘自己的思维来解释验证自己的回答,既提高了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又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候答认真倾听,评价积极正面
为了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思考,教师必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从中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他们对某件事物的了解程度或深度,他们是怎样针对某一事物展开思考的,他们是如何考虑概念的,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学生在说什么,切中要害进行引导,及时采纳学生的回答,那么我们的问题便能引导学生发展,完善他们的认知能力。只有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来组织核心问题和适当的加工问题,才能建构出有效的提问。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评价,积极的评价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性。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倾听学生的回答,又怎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呢?忽视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例:原人教版制取氧气一课,学生探究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活动中,师问:有谁成功了?群答:没有。突然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做成功了。师评价说:别人都没有做出来,你一个人做出来了,似乎有问题。教师的预设是希望学生失败,然后引导学生改良实验。但这样的评价伤害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事实上,该学生虽然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但是明显变亮了,也确实可以证明有氧气生成。教师完全可以积极评价这位学生,然后从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可能出现水蒸气影响实验效果去思考,从而改进实验,发展课堂,自然、合理,更为有利的是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的技巧很多,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常常能对拨动学生的思维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课堂提问的观念,接受新的理念,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课堂,让你的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