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12-04-13张利远
张利远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信息技术的更迭刷新,不仅引起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且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是我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因此,缘于高校服务育人的功能及其构成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将考察重点聚焦在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上。
一、虚拟空间:道德与价值标尺的重构
1987年9月,中国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2012年1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往年进一步提升,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手机上网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2011年网民平均周上网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30.2/%,网民学历大专及以上占96.1%,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人群占72.9%[1]。网络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大学生网民这一新社群的快速发展与成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中复杂多样和碎片化的开放世界中,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参照框架淡化为脆弱不堪和变幻莫测的背景,进行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2]。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互联网技术通过QQ群、MSN、BIOG、BBS、E-mail以及微博、微信等通讯软件的表达,把个人电脑变成了公共场域的“介面端”,人们在寝室、校园、网吧等“幽暗处”就可以“公开喊话”,从而模糊了公共与秘密空间的感知和界线,解咒了以面对面方式的信息传播半径怪圈,私下的表达随意性、即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传统的知识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纵向模式陷入失位抑或缺位的解构情景,进而消弱了信息监管的力度,消解了权威控制的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宣泄情绪、休闲娱乐、情感表达、探索和尝试新生活、满足自我实现的重要平台。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开阔了视野范围,拓宽了知识信息来源,可以使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浏览世界各地,从而加快了校园的社会化进程。
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便捷的信息渠道与来源,为他们在学术研究、理论探案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开辟了新天地,但是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毒害大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范式演变:角色扮演的位移
“范式”(Paradigm)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专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它指的是一个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管理者、单一化、重灌输的范式,已经悄然开始向网络公共修辞人、多元化、重引导角色的范式过渡和位移。
1.传统管理者向网络公共修辞人角色的过渡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更多的意义上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道德说教。然而在网络媒介环境的发酵和推动下,高校思想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向网络公共修辞人[3]方向发生位移,该角色的要义是在网络空间的公共场域进行公开对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情感召唤的情感信任,其中情感信任的心理运作基础在于,一个对话参与者觉得自己的利益被这个对话场域关照到,因而产生的信任感。与此同时还需要说理论辩的说理信任,说理信任的心理基础在于,一个对话参与者觉得自己参与的社会对话的确是围绕着公共利益的原则在讨论,并且相信每个参与者都愿意在接纳公共利益的原则上让私人利益做出让步,因而产生的信任感。要成为一个好的网络公共修辞人,需要悠游在这两种信任场域之间,借由感同身受的体会与理解,让各方的利害冲突通过公共说理的过程来得到调解。
2.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指向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面对面交流、书信、报告会等方式开展,这种单一性的交流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交流的层面、信息的时效性以及传达的效率性。随着QQ、微博、飞信等即时网络交流载体的出现,以及以博客、QQ等为代表的个性化网络技术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个性化沟通逐渐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特征[4]。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积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同时要求我们努力优化高校网络环境,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使学生明白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世界,也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
3.从重灌输向重引导的路径转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接受灌输式教育。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早已不能适应网络文化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网络因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在向“学生自觉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健康品质形成的培育者、学生生活的向导者、学生积极向上精神的指引着以及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呵护者”[5]的角色转换。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式发生演变,公共修辞人的角色不断引领网络舆论导向,形成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的良好态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身份、知识权威、人格魅力向网络空间不断映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实现引导、教育、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引导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引导,从而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的交住和沟通,实现思想交流和教育引导的目标。同时应确立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强调参与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和学习特点、学习动机、思想进步的动力源泉及学生思想转化的规律和途径等,充分认识网络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重作用,不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互联网学到知识,又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2-01-16)[2012-02-22]http://tech.qq.com/zt2012/CNNIC29/.
[2]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
[3]肖芳.试论网络公共修辞及其对传播秩序的影响—以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为例[EB/OL].(2010-12-04)[2012-03-02]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6/13450739.html.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
[5]李云.当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