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美术在高师美术课程中的价值
2012-04-13徐夏林
徐夏林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一、民间美术之于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和教育是两个相结合的体系,两者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公民素质,追求人的真、善、美,逐渐把美术作为重要学科来研究,进而产生了美术学科教育。究其本质,美术教育即是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教育,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活动。两者的统一特性,决定了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完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不在于美术本身。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从性质来说,具有学科教育性和美术专业性双重属性,是依托在教育学理论下的美术专业教育,同时,换个角度来说,又是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教育。与其他教育科学相比,其双重属性即是高师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主要体现在美术学科专业教育和师范职业教育上。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教师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它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为此,在高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首先,教育是保护、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途径。民间美术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今社会,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角度看中国,民间美术可以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和符号象征,是世界了解我们民族独特气质的重要窗口和途径。随着现代文化浪潮的不断更新变换,民间美术面临着失传或消亡的命运,因此,民间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异常重要。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教育就是一个最佳途径。正如潘鲁生所言:“怎样把这些民艺和手艺留下来,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那就是通过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过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些形式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1]
其次,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和精髓,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把民间美术纳入我们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明成果,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人们历史与文化经验多样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再次,民间美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原生态的母亲艺术。将民间美术纳入教育,可以发挥它作为一种不断传承演进的文化资源的创造作用,同时深化其文化的、社会的多元内涵,并将突破学术和文化的视野,融入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对民间美术植根生活的本质的回归,它所激发的是更根本的文化动力。
二、民间美术在高师美术课程价值中的缺失
追溯历史的脉络,中国的民族美术教育一直从未停止过改革与创新。自五四运动开始,梁启超、康有为等诸位先辈就努力倡导走出国门学习美术教育。随后在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等一代宗师兴办美术院校的同时,结合西方学院的教育模式,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特点,形成了一个集西方艺术造型、中国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造型为一体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中国的美术教育框架还沿袭着前人的革新成果,不仅在美术结构上一直都采用中西两种教育体系,而且在史论教学中,也一贯包含中国美术史论和世界美术史论两个部分。伴随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出现了迟滞落后的种种问题,尤其高师美术教育结构中,民间美术的教学仍然很少,甚至是空白。缺少了民间美术,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缺少了民间美术的教育结构,也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结构。要实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与时俱进,就必须秉承自主超越的精神,将民间美术纳入现代的中国美术教育的体系中来,构建完整的中国美术教育体制,尤其在高师美术教育的管理体制、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应该弥补民间美术缺失的这部分内容。只有如此,中国的美术教育才能以名副其实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面貌独立于世。
目前,教育与经济飞速发展的繁荣局面,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挑战,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单一化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和专业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属于师范性质的专业教育,这种性质决定了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目标设定就应该与专业艺术院校艺术课程的目标不同。它的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具备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在专业格局方面要体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和谐一致。再者,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在逐渐更新,社会对于美术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应该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在教育理念上,由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为主向培养教育性的专业教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体现学科精神,又要培养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将美术学科中隐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审美趣味等发掘出来,结合美术专业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在知识结构上,要树立“通识”理念,把美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高师美术教学的传统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
首先,从传统的课程设置上,高师美术教育大多都是按照专业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来设置课程,然后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教学基础课。这种专业技法和教育学基础理论相加的方式,使学生无法把技法和教学有机地结合,形成不了基本的美术教师的素养。
其次,高师美术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一定问题,专业理论、专业技法和教育基础课比例不合理。高师美术教育体系中,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仍然是以传授技法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培养,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法强,但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综合素养,缺乏文化底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究竟什么样的高师美术课程体系才能适应当代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呢?这也是目前高师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更需要在实践中尝试和改革。上世纪90年代初,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这也给高师美术教育指明了道路。无论从民间美术自身的价值上来说,还是从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角度来说,将其纳入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都是必须的、必要的。民间美术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高师美术课程存在的缺憾。
首先,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甚至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承载着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历史形态,从中也能够解读出创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追求。情感的真实正是民间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尽管现代美术在表现方式上、思维方法上与民间美术有所差异,但是在情感的真实性要求方面与民间美术是一致的,现代美术作品也追求民间美术创作所需要的真实情感。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现代美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民间美术形式中的真实情感、自然、拙朴、单纯的传达中感受作品的深度和艺术底蕴,有助于创造性地进行美术创作。
其次,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有助于高师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培养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普通美术教育人才,它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和方向,为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服务,因而应该秉承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注重艺术形态与艺术创造的多元探求,以适应新时代对美术教育的要求与变化。而民间美术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感气质,它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体现了多元化的美学观及世界观,其本身宽泛开放的内涵及艺术形态也与我国本土文化的思想体系、造型体系及色彩体系息息相通。因此,融入民间美术的高师美术教育能够体现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地用现代艺术语言去继承与传递文化内涵的符号,以达到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的目的。
再次,民间美术为高师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倡导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异文化的新理念,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引入优秀的民间美术作为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补充鲜活的地域美术文化课程资源,有助于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弥补学校美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这对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以及了解和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风采也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民间美术的引入,学校可以与美术馆、博物馆、当地艺术作坊等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积淀深厚的民间美术也将以其文化精湛的技艺、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精神财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精神,使高师的美术教育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结语
民间美术集绘画、设计、雕塑等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特点于一体,与人类学、美学、民俗、历史等学科息息相关,可挖掘的教育价值很多,具有促进学生探究、研究的天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顺应现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发展趋势,成为提高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课程。完善好民间美术课程,发挥其教育、审美功能,有助于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为高师美术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序言.
[2]王明旨,杭间.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前途[J].美术观察,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