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
2012-04-13赵冲生
赵冲生
(罗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罗平 655800)
规模猪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
赵冲生
(罗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罗平 6558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政策的实施,各地规模化猪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拉动了生猪养殖模式的变革,对稳定生猪生产,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肉食供应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部分猪场业主未端正态度,缺乏科学、严谨的养殖理念,仓促上马,因陋就简,厩舍设计不达标,综合防疫管理措施不力,致猪场效益下滑,甚至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笔者长期在一线从事猪场防疫监管,结合自身实践工作体会,建议猪场应从大防疫角度重视健康养殖之综合管理措施。
一、牢固树立健康养猪理念
1.端正思想,健康养殖。猪场“效益”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养殖理念和贯穿全生产过程良好的综合防疫管理。规模猪场业主应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养殖目标,选择切合实际的养殖规模和模式,切忌贪大求全,盲目追赶国家扶持政策。
2.科学选址,布局合理。中小型猪场由于受投资影响,猪场建设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厩舍设计、防疫管理措施等与大型猪场无法相比。从利于防疫角度考虑,选址应远离村寨,交通主干道500~1 000 m以上,地势高燥、通风顺畅、水电路设施便利、便于排污、国家政策限制养殖以外的区域;猪场内生活管理区与生产区应明确分开,厩舍设计应满足不同饲养猪只的生理需要,尤其在通风、防暑保温、排粪尿等关键环节建设应一步到位,切忌因陋就简、房前屋后随意搭建。
3.严格引种。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时,应详细了解引种地生猪疫情状况和猪只防疫状况,并索取种猪系谱资料和必要的疫病检测证明,并选择标准化程度高,信誉度好的正规猪场引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引进后的猪只应隔离观察15~30 d,确认健康方可混群饲养。
4.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涵盖猪舍结构、改善饲养环境、日常卫生与消毒、病猪隔离、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养殖人员技术素质提升等日常饲养管理措施,是保证生猪养殖健康的前提,是实施免疫接种良好应答和治疗的基础,尤其要在提升养殖人员责任心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实行精细化管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猪只平衡营养和舒适的环境,充分发挥猪只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5.重视日常卫生与消毒。保持圈舍干净卫生和定期消毒制度是切断疫病传播的有效手段。目前,不少猪场由于圈舍设计不合理,不利于粪尿清除和防疫消毒,或者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实际生产中要做到:一是及时清扫粪尿,调教猪只定点排粪尿,空栏舍及时清洗消毒;二是认真落实平时每周两次预防消毒和发生疫情时每天一次紧急消毒制度,以及猪场人员出入生产区消毒和消毒池每周换药一次制度;三是使用的消毒药应遵循高效、低毒原则,并交替使用,一般猪场应储备2~3个不同种类的消毒药品;四是定期进行灭鼠、灭蚊、灭蝇等工作。
二、实施免疫程序化
规模猪场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应根据饲养地疫病流行趋势,猪只免疫抗体水平和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实施程序化免疫。根据笔者近年对规模猪场易发疫病情况调查,结合对部分猪场抗体监测结果,建议使用以下免疫程序:
1.必需免疫病种。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主要疫病。种公(母)猪配种前应做好猪细小病毒和萎缩性鼻炎的免疫。
2.选择性免疫病种。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水肿病)、猪链球菌等病种。
3.季节性免疫病种。每年3~4月份全群免疫猪乙型脑炎疫苗;每年10~11月份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免疫。
4.落实二次(加强)免疫制度。各种疫苗由于生产工艺及免疫应答机制不同,故免疫时应详细了解疫(菌)苗使用说明,一般灭活苗首免后21~25 d应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4个月强化免疫一次;冻干活苗每半年加强免疫一次。
5.推行跟胎免疫程序。实施跟胎免疫(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可降低仔猪免疫应激,减少疫苗浪费,杜绝仔猪漏免现象。根据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仔猪易发病情况,母猪产后应依次完成猪伪狂犬病(1~3 d)、蓝耳病、圆环病毒病(15~20 d)、猪瘟、口蹄疫(28~30 d)等主要疫病的免疫。
6.疫苗选择和应用。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疫(菌)苗种类多、毒株不同、剂型复杂,若仅凭兽药(包括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技术人员宣传或凭经验盲目免疫,或随意减少免疫病种,导致猪场巨大经济损失事例屡见不鲜。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用苗,实施免疫前应做到:一是主动咨询当地兽医主管部门,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或亚型相对应的疫苗(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苗等);二是选择有农业部正式批准文号大型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摒弃盲目相信进口产品和不具备兽用生物制品GSP经营企业推销的疫苗;三是严格按疫菌苗使用说明书要求储存、使用,对过期、保存不当、油乳剂破乳分层、瓶盖松动的疫苗坚决不用;四是做好猪瘟的基础性免疫,近年来,免疫猪瘟后仍发生温和型猪瘟或继(伴)发其它疫病情况时有发生,加之疫苗种类、免疫程序、免疫剂量的选择介绍甚多,不少猪场无所适从。实践证明:繁殖种公(母)猪应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脾淋苗2~3头份,每半年免疫一次;商品仔猪实行30、70日龄两次免疫接种;受猪瘟威胁严重和培育后备种猪场仔猪出生后未吮初乳前加免一次(又称零时免疫),可有效提高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和整齐度;五是提倡猪瘟与口蹄疫灭活苗、蓝耳病活苗与圆环病毒灭活苗同时两侧颈部分开注射,可减少免疫工作量且免疫效果与单独免疫无明显差异;六是猪场不宜使用猪瘟、肺疫二联或三联苗,两种弱毒苗接种应间隔5~7 d;七是严格执行免疫操作规程,减少免疫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失败机率,及时处置免疫应激反应猪只。
三、做好生猪保健工作
生猪保健是消除影响猪只健康生长各种因素的基础性工作,很多人认为保健就是使用抗生素,若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猪健康无益,且波及肉食品的安全。养猪生产中应注重以下几个保健环节。
1.抓好猪只饲料关。尽量选用优质玉米和其它饲料原料,全价料中应添加优质脱霉剂,清除玉米、麦麸等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对猪肝、肾、胃肠功能的影响。种猪应使用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饲料,仔猪提倡用优质膨化颗粒料。
2.做好仔猪阶段的保健管护关。仔猪出生后要用消毒(1%碘伏或0.1%KMnO4溶液)的纱布或毛巾将身体上的各种粘性分泌物擦洗干净,在离脐根2~3 cm处结扎脐带,放入32℃~35℃的保温箱中20 min,再剪牙、断尾、打耳号,然后让其吃初乳; 2~3日龄每头肌注牲血素1 ml或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 ml补铁、补硒,同时连续2~3 d每次口服益生态制剂1 ml(如仔利健)或溶康1 g或庆大霉素、穿心莲各1 ml,可有效预防红、黄、白痢和病毒性腹泻,增强免疫和抗病力;7日龄诱食补料,训练仔猪的胃肠机能,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25~28日龄断奶,断奶时,先让母猪离开产床,仔猪留产床3~5 d再转入保育舍,断奶前后3 d,可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100 g +黄芪多糖粉50 g+水200 L,可有效预防断奶应激、腹泻疾病发生;转入保育舍的仔猪每吨料中加入黄芪多糖800 g+强力霉素2 000 g或溶康500 g,连续饲喂7~10 d。期间,注意仔猪被压死、咬死、饿死的现象;按程序依次完成猪伪狂犬、猪瘟、口蹄疫、蓝耳病、链球菌等疫病的免疫接种。
3.重视怀孕母猪饲养管理关。
母猪产仔多少与优劣是体现饲养母猪效益的关键。断奶后至发情配种阶段的母猪应实行短期优饲,可提高母猪排卵数和缩短发情时间,并根据膘情每天饲喂2.5~3.0 kg;配种后至怀孕84 d,用妊娠料实行限饲每天喂料2~2.5 kg;怀孕85 d后,改喂哺乳料2.5~3.0 kg,同时料中加入泌乳进,产前3 d至产后3 d,适当减少喂量,并在料中添加纯中药制剂益母生化散100 g/d,可促其顺产和产后机体恢复,降低产后无乳综合症的发生;对产程过长或体质虚弱的母猪,可喂服麦麸500 g +葡萄糖100 g +电解多维20 g+水2 L混合液。
4.做好季节性保健用药关。冬、春季节注意厩舍防寒、保暖,种公(母)猪和育肥猪每吨饲料中可添加荆防败毒散1 000 g或泰乐菌素预混剂80 g+阿莫西林100 g,连续投服5~7 d,隔45~60 d重复用药一次,预防冬季病毒性疾病和呼吸道综合症;夏、秋季节做好防暑降温,厩舍通风,并在每吨料中加入强力霉素1 500~2 000 g或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预混剂2 000 g(用药时限间隔同上),预防夏、秋季多发病和原虫性疾病(如附红体病)。
5.定期驱治体内外寄生虫。猪场应执行每年3、6、10月份定期阶段性全群驱虫制度,每次连续用药5~7 d;种公猪每季度、能繁母猪临产前用螨净(或倍特)进行一次体外寄生虫驱治。驱虫药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类制剂,如伊维菌素类或帝诺芬等(按说明书规定量投药)。目前市场上复方预混剂类产品众多,鱼目混杂,有效成分搭配不科学,应选用质量信誉有保证的兽药企业产品。同时,驱虫阶段要及时清理粪便进行生物热堆积发酵,防止虫卵扩散。
四、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猪场针对个体或群体治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际生产过程中猪场兽医应做到。
1.及时确诊。对疑似传染病猪只应及时隔离,进一步确诊;对疑似国家规定的烈性传染病应主动报告当地动物防疫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切忌瞒报、私自处置,留下隐患。
2.群体性疗法。对确诊的群发性疾病,应对全群猪只进行紧急防治;对可以治疗的病猪除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外,应提供猪只舒适的环境,并供给充足干净的饮水,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或适量投喂新鲜易消化的青绿饲料,同时视病种施行紧急免疫接种措施。
3.对症治疗。针对个体病猪,应视病征采取相应的退热、止痛、强心、利尿、补液等措施对症治疗,尽快恢复机体抵抗力。
总之,作为规模化猪场,应结合猪场实际,从提升养殖人员责任心,注重精细化饲养管理,完善并执行疾病综合防治体系等环节着手,树立健康养猪、科学免疫、科学保健的理念,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高利润”回报,促进规模化养猪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