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性别意识推进性别教育——读《性别公平教育——从研究一群身份特殊的女生开始》

2012-04-13陈智慧

关键词:公平意识教育

陈智慧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期刊社,海南海口571158)

海南师范大学谢慧盈教授的《性别公平教育——从研究一群身份特殊的女生开始》(以下简称《性别教育》)由线装书局2008年6月出版。关于“性别教育”即便是今天的中国文化大环境中,也仍然还只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事情。书的选题很是触动了我敏感的性别神经,阅读文本后,觉得该书概念辨析清楚,个案选择典型,材料丰富,尤其是“质性研究”方法展示的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有示范意义,是为性别教育很好的入门教材。有心推荐,与大家分享。

一 内容与主要观点概述

该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对与性别公平教育相关概念的阐释、梳理,廓清了公平、教育公平、性别、性别公平、性别教育、性别教育理念、性别公平教育与性别教育公平等等相关概念。作者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社会性别的建构。认为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存在影响,但并不决定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差异主要是家庭、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等多方影响造成的,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生理性别并不决定男女智力、能力和人格的差异。生理性别的差异各有优势,需要互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作为构成社会的男女个体(性别)的公平无疑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由于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和适应这一现实的“差别性教育”的不足以及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分化和具有传递性的“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深刻影响,更有性别差异和男权社会巨大而持久的作用,使文化传统(包括一定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中的性别不公平因素弥漫于整个社会,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类对后代的养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以致造成性别公平教育基础薄弱,性别公平教育仍需艰难追求的性别公平教育现状。

第二部分包含第四至第七章,通过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海口市18位“城市超生女”。她们中的多数人都有公开扮演的角色和实际拥有的身份不相同的双重身份。比如“拥有合法身份”的“病残儿童”、只有“黑户口”的边缘人、作为父母的养女的亲生女儿等。作者认为身份的异化使身为城市超生女的发展处境非常不利,应该深入探讨使女孩达到公平发展的对策。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群体部分研究结果并结合个案研究,深入体察研究对象的内心感受及其主位文化的观念,细致刻画了18位超生女的的生存状况:作为家庭的“罪人”与“仇人”,作为学校的弱者,作为未来的迷途人,她们为长辈的性别偏好感到自责和内疚,特殊身世使她们不敢直面老师和同学,严守身世秘密的责任使她们被迫受制于他人;身为女孩使她们不懂未来该怎么办,“天生”的弱者身份使她们缺少生机,她们渴望逃离家庭;但也有特例:不幸造就了一个更优秀的女生,让黑暗中透出一缕阳光……在第六章,作者通过一个“笨孩子”的个案研究,反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由于父母的性别歧视以及社会对性别公平漠视而变成“笨孩子”的过程。作者对此进行文化原因的分析,认为是落后的观念为性别不公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落后的性别观念在教育中成功移植,是制度文化为性别不公平保驾护航,是社会文化习俗使性别不公平正常化,是制度化机构使性别不公平合法化。

第三部分包含第八章到十一章。主要是对研究结果作性别公平分析。作者认为:首先,城市超生女仅仅因为生理性别是女孩,从刚出生起就被迫处于不利位置,性别成为她们不幸的根源,她们的不公平是性别源点的不公平。其次,作者认为由于性别公平追求缺乏基本的文化与心理支持、缺少基本的理论基础以及必要的研究与关注,加上帮助和补偿的缺失,当今女性仍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平。再次,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比如学校领导职务和学术权力结构的性别不平衡形成的男主女从的学校格局以及任命学生干部倾向于男主女从、分配任务趋向于男强女弱、期望和指导习惯于男理女文、判断学生的学业定势于男聪明女勤奋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并非中立、课堂活动中充满性别不公平等等,也对女孩的性别公平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包含从十二章到十四章的内容,主要寻求性别公平教育的对策。作者主要从国家、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探讨。作者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必须制订、完善性别公平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女性教育法制保障体系,确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指数监控,要设计促进性别公平教育的改革方案,各级政府在执行教育政策法规时应确保性别公平,成立专职机构推进性别公平教育工作。提出性别公平教育的学校对策主要有:构建具有性别公平意识的教师队伍,实施性别公平的专门教育,发挥学校的家长教育功能,给予家长特殊的指导,给城市超生女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偿和特别的帮助,理解宽容身份特殊的女生。主张性别公平教育的家庭对策主要有:提高素质、讲究方法、善解人意,做称职的家长、宽容的家长、成功的家长;改变重男轻女观念;改变严父慈母的固定模式;给弱势女孩提供特殊的补偿。

二 文本的价值分析

首先,《性别教育》多样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质性研究的方法在很好地支撑了论题的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文本从基本的概念梳理开始,紧扣现实中的特殊群体,深入访谈,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的提炼,并对具体的个案深入挖掘,围绕性别公平教育的问题进行各个层面的探究分析,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文本关于性别、性别平等、性别公平教育、性别教育公平概念、理念和观点的梳理和阐释,为读者理清性别教育公平思路,为现实的性别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以及自我性别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性别意识的普及提供了理论生发点。文本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密集的理论学习与观念聚合碰撞的过程。“城市超生女个案”以其凸显的性别意味以点带面,说明性别问题关联女性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针对性明显,同时引人思索性别问题的关联性以及对具体性别问题如何认识和有效解决。“质性研究法”使研究者潜入研究对象,使双方充分互动交流,通过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的共情,直面事实,深描细节,组成片段故事,使事物的质通过作者的移情解释逐步呈现,从而发现当事人的经验,从当事人的经验角度了解他们的世界。作者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简易纸条、手机短信、聚会、面谈等方式加强联系,采用集体访谈、分组访谈、个别访谈相结合等方式深入研究,通过收集、阅读学生手册、作文、作业、考试卷和她们主动提供的少量信件等原始资料,反复查缺补漏。“质性研究法”使研究因现场感和内蕴的叙述元素添加了诚信度和生活气息。

其次,选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性别公平问题经过近二百年的斗争,目前已变成一项基本的人权写入了各国的宪法,性别获得了政治、法律上的形式平等。然而,世界范围内,现实生活中性别不平等的事实依然大量存在,实现性别公平教育依然任重而又道远。就拿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情况来说,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会议《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承诺:到2005年消除中小学教育的性别差异,到2015年让所有儿童都能完成高质量的初等教育,并将女童及妇女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但反观我国现实,基础教育性别不公平的现状严重存在:在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方面,“我国仍有一定数量的适龄儿童失去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其中大部分是女童;我国农村尤其西部地区的女生入学机会低于男童,而失学的可能性却高于男童;流动家庭女童的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1]在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内容的性别平等方面,教学过程中传统男尊女卑性别文化,使得教师通常对男女生同样的行为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而对男生的积极评价往往高于女生。即使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也往往留给男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而女生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和压抑。教学内容方面,小学课程和教材中存在着明显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外女内性别角色的陈规定型。同时由于家庭以及社会对女性的低教育期望值等原因排斥女性进一步深造,这直接影响了女性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其在个人终身发展的“起跑线”上逊于男性,等等。该著立足中国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实,揭示现实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反拨全民性别意识淡薄、决策层性别意识滞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启示社会和家庭关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重视性别公平教育,普及性别意识。

再次,文本提出了不少具有个人创见的性别见解与教育建议。比如:“性别教育”即赋教育以社会性别,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性别,从总体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这也是一种学会理解,学会关心的爱的教育。并认为性别牵连到一个人的IQ、EQ,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事业成就以及家庭经营,并直接间接地决定了生命的整体结果。比如“无论男性和女性,都应具备胆大而心细,勇敢而稳健,豁达而深沉,理智而多情等完美的人格特征。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内在潜力,发展多姿多彩的完美人格,使男女两性互补。”[2]41“要有效地改变性别不公平的现状,把性别公平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主要靠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关键靠教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性别公平意识的教师队伍。”[2]272等等。比如“培养孩子计划未来的思维。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未来是被‘现在’创造出来的,……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未来的大目标才更加清晰。培养孩子做出一天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并坚持原则,按计划行事,那么在时间使用上,他已经开始占据了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优势”[2]29“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习惯。智慧与智慧交换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智慧。合作的力量会使自己变得更强大”[2]299

三 对现实的启示

(一)必须进行性别意识的推广普及

性别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认识自身存在的重要维度。性别意识的普及是人在性别维度上对自己存在的理性反思以及对生存价值意义的追问,是人在性别维度上的自我意识,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才是主体的存在。当前,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尚未把性别意识当做一种重要的思想意识来对待,没有法律、法规、政策层面的切实保障以及推进性别公平政策的相关制度、措施,致使性别意识的形成、推广和普及还处于自在、被动、缓慢的发展状态,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性别问题缺乏思想意识层面的正确认识和制度层面的具体规制,性别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比如文本中城市超生女所受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是一个其父母和社会缺少性别意识的问题。为此,必须进行性别意识的推广普及,把性别意识变成为人们意识的自觉,进而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践行性别公平理念。

(二)法律法规和各项基本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予以性别视角的观照

当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只是在总体上、在人权的范围内基本体现了性别平等。这种比较原则的法律上的性别平等,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程序性的配套法规和强制执行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比如,文本中的城市超生女的问题,虽然有男女平等的政策法规,但由于实施保障平等的具体制度措施不到位,致使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为此,法律法规和各项基本教育方针政策的制订必须予以性别视角的重新审视,细化相关的性别规制,切实监督并推进教育领域性别公平的现实实施。

(三)必须进行性别教育建制

2000年5月正式发布的《2000、2001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性别平等”纳入教育内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研究的滞后,国内至今尚未形成反映我国性别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缺乏对学校教育实际中具体的性别不公平现象及问题的实证研究,使得学校有关性别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为此,必须进行性别教育建制,将性别教育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教育规范,从接受教育起,就受到性别意识的熏陶,进而在社会主流文化上获得性别维度的存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处理自己面临的性别问题,修养自己性别平等的人文精神。

(四)学校要承担起性别公平教育的重任

学校作为思想与知识产生和传播的主阵地,要承担地传播性别意识和实施性别公平教育的重任。为此,首先,学校要改革相关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年龄和层次开设性别教育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得到与生长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性别教育。其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性别公平意识的教师队伍。再次,教育部门必须把性别意识的普及融入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比如,在师资培养培训中增强性别教育,举办有关性别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

综上,论著在文本丰富的内涵与对当下启示之余,倘能更加关注内容的精细绵密,避免个别事例以及某些细节的重复,则更为简约回味。

[1] 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2):21-27.

[2] 谢慧盈.性别公平教育——从研究一群身份特殊的姓开始[M].北京:线装书局,2008.

猜你喜欢

公平意识教育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才公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