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江南采莲诗词*
2012-04-13吴倩倩
吴倩倩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唐宋时期“采莲”题材的诗词高度发展,其篇幅之多不容小觑。这些诗词主要描绘了栩栩如生的采莲情景:羞涩俏皮的采莲男女在荷塘荷叶中间嬉戏;动听悦耳的采莲歌谣在辽阔的荷塘上传唱;荷塘上的木船散发着郁郁的檀香,混合着淡淡的莲香,在充盈着生命之绿的湖水上轻轻摇曳……这些诗词,把江南采莲女的装束、采莲时的行为、采莲歌谣等盛况、习俗展示得一览无余。然而,在更深的层面内,采莲诗词饱含了创作者怎样独特的情结,又是怎样通过江南采莲女的爱情婚姻观表现出来的,本文拟作初浅探讨。
一、采莲诗词与采莲习俗
采莲属江南旧俗,要求采莲人为女子,且最好风华正茂。通常,采莲女三五人成一群,共撑一艘木船。每逢采莲时节,采莲女都会隆重打扮,每日都必敷粉、抹脂、画黛等。唐代霍总的《采莲女》是这样描述的:
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闻早渡江去,日高来起居。[1](P6911)
这是一幅采莲女们慌忙打扮的美画,反映了采莲女对自己着装打扮的重视。出发前,采莲女们还相互催促着对方快些打扮。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对上述命题具有说服力。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2](P1270)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采莲少女婉丽轻倩、华贵婀娜的打扮。普通劳动女子平时岂会穿“窄袖轻罗”?平日里,这些平常人家的女子不过是穿粗布麻衣罢了,更别说带金钏了。通过欧阳修的这几句描述,我们判断出采莲女对采莲像过节那般重视。又如贺铸的《雁后归/临江仙》:
翡翠楼高帘幕薄,温家小玉妆台。画眉难称怯人催。羞从面色起,娇逐语声来。门外木兰花艇子,垂杨风扫纤埃。平湖一镜绿萍开。缓歌轻调笑,薄暮采莲回。[2](P534)
这首词则更具体地描写了采莲女隆重打扮的场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坐在梳妆台前独自对镜贴花黄,一边对自己画的眉始终不满意,一边又担心同伴会催促。这个情景营造了一个接近于新娘整妆待嫁时害羞和紧张的氛围。此时,同行的姑娘已经妆毕来邀,而女主人公脸上浮出羞色,因为她对自己打扮已久的妆还不满意。
描写采莲女采莲时节分外注重打扮的诗词,还有唐代孙光宪的《采莲》:“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直指采莲女裹着色彩明丽鲜艳的红色之裙;晏殊的《渔家傲》“脸傅朝霞衣剪翠”——女子把脸庞化得如朝霞般红润有泽,而且还着一身轻盈飘逸、颜色明媚可人的衣剪翠……
上述诸诗词的共同点是:陈述采莲女在采莲时节把自己隆重打扮,就如贵族小姐般典雅秀丽,如莲花般清新可人。但是,采莲女采莲时是否有进行正式打扮的要求,无任何资料和诗词记录。既然没有要求,采莲女为什么要画眉点唇大费周章,这一行为背后潜藏着什么动机呢?其实,这是一场选美比赛。这些女子如此劳师动众,是为了能在众多采莲女中脱颖而出,吸引岸上看客的目光。如此分析,采莲女的服装妆容就成了其爱情婚姻观的佐证之一,而不再是江南习俗文化了。
既然采莲女的装扮没有成为江南习俗中特定的一部分,那么采莲活动中是否有内容构成了江南的部分习俗呢?关注采莲文化或采莲诗词者会发现,不少采莲诗词都提到过以下采莲歌谣: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儿女凭船歌。(张籍《采莲曲》)[1](P278)
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昨夜舟中宿。(张籍《乌栖曲》)[1](P4291)
遥想观涛处,犹意采莲歌。(庾抱《和乐记室忆江水》)[1](P500)
荷叶荷裙相映色,闻歌不见采莲人。(何希尧《操莲曲》)[1](P5746)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戎昱《采莲曲》)[1](P278)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许浑《夜泊永乐有怀》)[1](P6136)
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戏鱼住听莲花东。(鲍溶《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1](P278)
众多诗词(包括上述已摘引的)都提到了,采莲女采莲时的歌谣频繁地在岸上和荷塘上互传,而且这种歌谣传唱的习俗延续至今。其实,这种歌谣的传唱和对唱是采莲女子和岸上男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大部分的采莲歌谣都是表达爱慕之情的艳歌。
现在知道,采莲时唱情歌、重打扮的习俗是在为爱情做嫁衣,并且保留至今,有其悠久的历史。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上述两种行为都是江南采莲习俗。中国习俗千千万,为何这一习俗会被唐宋时期的众多诗词作家所记载呢?
二、采莲诗词与采莲情结
唐宋时期采莲诗词数量众多,涉及的诗人、词人也多。唐代有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豪大家,宋朝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贺铸、周邦彦等。唐宋时期创作如此之多的采莲诗词,这其中有什么原委?究其原因,大抵是这些采莲诗词被用来间接表达超越传统伦理的见解。
李白一生厌恶官场,藐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爱好游玩观光,性格奔放不羁,这可从他创作的诗歌中看出。李白的诗歌各种题材都有,“采莲”诗当然也没遗漏。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越中书所见也》: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1](P1885)
在这首诗里,采莲女佯羞天真的形象活灵活现。读者阅读时愉悦之感油然心生,整首诗十分欢乐。试想,古代女子能有几人敢惹引男子注意?她们被要求矜持害羞,甚至不能踏出闺房之门。李白塑造如此大胆的女性形象,足见其有勇气破除传统思想。原因是他看透官场后,对传统伦理道德也持失望态度。所以,他通过《越中书所见也》,抒发对主动出击的采莲女的喜爱,宣扬冲破长期以来的爱情婚姻观念,这是他对当时社会反叛的表现之一。
白居易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三番两次的贬谪经历,让白居易对官场大失所望,也致使其行为浪荡不羁,敢于冲破一切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他的采莲诗《采莲曲》就是有力的佐证。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1](P278)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的诗歌。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情,以及搔头落水的尴尬都被描写得自然逼真,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这位采莲女的大胆是持赞赏态度的。这反映了白居易对爱情婚姻由父母一手操控的控诉,体现了白居易对待婚姻爱情的观念。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男子的理想规划,秦观也不例外。但是,秦观的仕途屡遭挫败,几次科举失败,屡遭贬谪,这使秦观的精神遭受了巨大打击。同时,他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把对官场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地方。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艺术精神,如《词笑令》:
柳岸。水清浅。笑折荷花呼女伴。盈盈日照新妆面。水调空传幽怨。扁舟日暮笑声远。对此令人肠断。[2](P466)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内心的爱情经历:采莲女将自己打扮得美丽动人,为的是等待一份美丽的爱情,并且相信能够和美好的爱情不期而遇,最后却痛彻心扉。这首诗与其说是采莲女的爱情经历,还不如说是秦观的仕途坎坷和不幸。
在唐宋时期,“采莲”主题的诗词还有《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采莲曲二首》(王昌龄)、《莲》(温庭筠)、《蝶恋花》(欧阳修)、《清平乐》(黄庭坚)、《小重山》(吴潜)等等。这些诗词的作者有个共同点:仕途不顺、际遇悲惨。读者在阅读唐宋采莲诗词时发现:采莲习俗和采莲女的爱情婚姻观都异常大胆,这和诗词作家的遭遇密切相关。“采莲诗词”是他们借来表达仕路不顺和对传统伦理道德反叛的手段之一。
三、采莲诗词与爱情婚姻
自怨自艾、独自承担“命运”与爱情的缺失,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唐宋诗词中比比皆是。而在唐宋的“采莲”诗词中,这种形象却寥寥无几。大量的诗词都在描写年轻女子无所顾忌地坦陈爱慕,勇敢大胆地追求爱情。如崔国辅的《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1](P1203)
《采莲曲》原是梁武帝创作的《江南弄》七曲其中一曲的曲名,主要写江南水乡青年男女们之间的爱情。崔国辅在这首诗里为我们讲述了江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青年男女们在追求爱情时的天真活泼:风光明媚的春天里,微波粼粼池塘上,一群年轻男女撑着几艘小船在池塘中竞舟采莲、嬉戏打闹,勇敢地破除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封建社会,年轻男女们对爱情畏惧“相逢畏相失”,但是,他们仍旧趁着良辰美景兰舟齐发,和心爱之人的木船紧密相随。如皇甫松的《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1](P4154)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怀。一个单纯天真的采莲少女,出神地望着对船英俊的少年,竟忘了采莲,甚至连小船儿漂走了也索然不知。后来,她竟然向对船的俊美少年抛去一把莲子,试图让对方心生“怜”意。最后,还“遥被人知半日羞”。这首诗把江南女子害羞矜持的特点全盘诠释出来了。但是,在总体上,这位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十分大胆和勇敢的。如洪适的《好事近》:
春意渐盈盈,窗外小桃堪折。若问得人怜处,是轻颦时节。主人特地出红妆,不要云心月。三径虽然冷淡,有采莲舟楫。[2](P1384)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在一个春意浓浓的季节里,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寻求爱情。首联企图创造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近,窗外三两枝桃花正摇头晃脑地开在枝头的情景,实则表述这里的桃花并非真实,而是妙龄女子如桃花般娇艳,小桃堪折,适龄女子也等着年轻的男子们去“摘”。接下来两句“若问得人怜处,是轻颦时节”,直指全词中心大意:春天来了爱情也该发芽了。第三联,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美人化上红妆,等候着爱情降临。最后一联则形象明了地表露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三径”虽无情郎,但是仍可借助舟楫采莲寻觅自己的另一伴。
通过对上述诗词的分析,不难看出,唐宋时期的采莲女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勇敢的一面。这和世人对江南存留的温婉矜持印象背道而驰。唐宋采莲诗词中塑造的女子变得不再羞涩矜持,和《诗经》里那些被遗弃的女子逆来顺受自怨自艾的性格大相径庭,个个都具有勇于追求爱情,积极寻找婚姻幸福的意识。
但是,在唐宋采莲诗词中,也有一小部分诗词表现的是女子对爱情的畏缩。如: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韩偓《效崔国辅体四首》)[1](P7838)
这首“采莲”沿用了南朝乐府民歌用双关谐音寓意爱情的特殊手法,“莲”指“怜”。整首诗可以解释为:暮春时节,下了一整夜的雨,寒气透过帘幕轻纱闯入了室内,主人公在难以寝寐的漫漫长夜里,独自倚凭着绣窗,想着南湖上的采莲木船许是被这夜晚的雨水都打湿了;又回想起自己爱情生活的辛酸,一阵酸楚油然而生。其实,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谐音的手法,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融铸在了雨湿采莲船这一单纯的形象中。主人公面对着同采莲船一样的悲剧遭遇时,同样任由命运不公的安排。又如:
风生杜若洲,日暮垂杨浦。行到田田乱叶边,不见凌波女。独自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张孝祥《卜算子》)[2](P1719)
在这首词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渴望爱情却不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风生杜若洲,日暮垂杨浦”交代了这首词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晚风吹拂着杨柳,吹得柳枝轻轻飘曳着,也吹乱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太阳落山归家了,而我们的女主人公还未找到心灵伴侣。“行到田田乱叶边,不见凌波女”:女主人公走到荷塘边,想找人一吐烦恼,不料采莲女伴们都已归去,荷塘上只剩被晚风凌乱了的荷叶,寂寞难耐的女主人公只有独自凭栏承担痛苦。主人公又试图同荷花诉说心中之苦闷,可惜荷花不懂人语,无法安慰她。于是,女主人越发觉得凄楚了,不禁伤心落泪。整首词表意含蓄,但是主题思想还是一目了然。
尽管中国长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受江南水乡委婉矜持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有少数唐宋采莲诗词表现采莲女期盼爱情却又无从行动的忧愁苦闷,但绝大多数的诗词都表现出采莲女借莲求“怜”,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意识观念。众多的唐宋采莲诗词展现了一个个不畏流言大胆追求爱情的采莲女形象,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很多唐宋诗词作家都有摆脱封建伦理枷锁的超前思想观念,而他们的观念主要体现在诗词中。所以,唐宋采莲女子突破封建伦理道德的爱情婚姻观出现在了诸多的诗词中,也就不难理解了。除了上述例子外,唐宋时期还有白居易的《采莲曲》、欧阳炯的《女冠子》、秦观的《采莲》、《调笑令》等等。因而,我们不妨忽略少数诗词,根据大部分唐宋采莲诗词的描写,大胆推测唐宋采莲女对待爱情婚姻是积极勇敢的。
总之,唐宋采莲诗词为我们研究“采莲”习俗、唐宋作者“采莲”情结和唐宋时期采莲女的爱情婚姻观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有力的线索。现今,以“采莲”为主题的创作也多有显现,《采莲的小姑娘》、《采莲谣》等“采莲”歌谣纷纷出现在大江南北,而这,还只是现代人追寻失落的文化,继承古人优秀习俗的开端。
[1]彭定求,杨中讷,俞 梅,等.全唐诗[K].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唐圭璋.全宋词[K].北京:中华书局,1965.